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尝试 ——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19 年 11 月 27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305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同民族与国家独特的烙印和历史,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博物馆是集中文物精粹的场所,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和空间。本文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从现代环境设计、社会教育及新媒体运用三个方面探讨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尝试,以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使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辛亥革命博物馆

我国作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世代创造、继承和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含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优秀思想,覆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等多个领域,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逐渐凝聚而成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现如今,中华民族全面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曾经的骄傲,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坚固基石。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斯蒂芬·威尔曾经这样描述博物馆:博物馆是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并以研究、教育和娱乐为目的非盈利永久性机构。博物馆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综合性的陈列场所,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这些基本功能不仅满足了人们要求了解各类知识文化的精神需求,同时也决定了博物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典空间和重要载体,各级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辛亥革命博物馆作为武汉地区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有效的尝试。

一、依托现代环境设计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也开始借助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展现新成果。传统文化依托现代环境设计也重新散发出熠熠光彩。兹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探讨现代环境设计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兴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从选址和布局结构上来看,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博物馆大门正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与其遥相呼应,和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纪念公园等共同构成了首义纪念景观轴,生动再现辛亥萌芽、保路风波、首义枪声、浴血奋战、三镇光复、走向共和等历史场景,彰显武汉这座首义之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众所周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而武汉作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的主战场,荟萃了辛亥革命和武汉城市历史的精华记忆,首义文化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博物馆修建在首义广场的中轴线上,人文厚重、风景优美,充分体现了对历史人文街区的尊重。

从外型设计来看,辛亥革命博物馆外观呈平面‘V”型,向上的尖,寓意勇往直前,敢为人先。建筑整体气势恢弘,它宽屋面,高台基的构架传承了楚国建筑特色,博物馆外墙采用“楚国红”颜料,庄严肃穆,馆体设计既继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融合现代手法,使它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建筑。红色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呈“V”字型特点,馆内展览总体参观主线设计为顺时针流线,东区一、二、三层分别设有一、二、三号展厅;西区三层、二层分别设有四、五号展厅,各展厅上下关联,左右贯通,构成合理顺畅的展览布局。

从展览形式上看,辛亥革命博物馆运用浮雕、微缩景观、多媒体和现代光影技术等展现了晚清中国、武昌首义、创建共和等重大历史场景,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现代声光电结合的陈列方式、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身临其境”地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缅怀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革命先驱。博物馆的序厅,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塑造了《共和之基》的主题浮雕,整座雕塑呈“V”字型走向,呈现了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个部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辛亥志士前赴后继创建共和的宏大场面,从浅浮雕、高浮雕到圆雕,逐渐推进,首尾呼应,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第三展厅,真实还原“第一枪”,青石板、老屋、古树、小巷茶馆、德和酒庄、街上奋勇当先的革命党人……,180度环幕影院,放映着影片《武昌首义》,银幕下方是大型电子沙盘模型,展示了武昌旧城风貌,配合武昌起义的真实影像,将1911年10月10日那晚惊心动魄的一幕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重视社会教育功能传承传统文化

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志、崭新特征,是博物馆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磅礴,博物馆在展示教育功能的时候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内容,运用多种形式,使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在社会教育的方式上,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特展、讲座、民俗、曲艺教学,以及举办表演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和宣传传统文化;通过场景复原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多媒体、现代声光技术等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也可以增加博物馆的观众参与项目,充分体现博物馆教育与休闲娱乐的职能。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除了基本陈列展览,博物馆也应该尝试举办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精品临展,让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这方面,辛亥革命博物馆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在过去几年,博物馆多次举办像春暖花开——传统手工拼布展、百年艺程——龙美术馆藏精品展、城市记忆——2017武汉市影像非遗摄影大赛作品展等临展。除了静态的陈列,还根据展览内容安排现场表演等,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除了举办高质量的临展,辛亥革命博物馆还多次举办沙龙讲座,邀请相关知名学者、专家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发展、武汉城市史等内容,深受民众欢迎。这些方式对保存和宣传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博物馆可以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儿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博物馆因为具有满足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特点,更是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首都师范大学专家陶东风曾经说过:6到18岁的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是国家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用文物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博物馆应当承担起这部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要注重儿童教育,向儿童观众传递传统历史、文化、礼仪风俗等知识。博物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而应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学习持久的兴趣。辛亥革命博物馆用多处复原场景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特别是第三展厅用部分复原的武昌古街真实再现革命爆发前的紧张局势。靠近门口,会有士兵出来跟观众互动。革命党人的窃窃私语,短而急促的狗叫,演示首义之夜行军路线的沙盘,这一切都令人身临其境,通过模拟参与的形式让青少年更好的感知辛亥革命,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很多孩子在这个展厅流连忘返。孩子们在博物馆学习和了解到生活中不易学到的创造与发明,不仅能了解知识还付诸了实践。这是博物馆寓教于乐,把文化传统与现代创造相结合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递和合理创新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新媒体传承传统文化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博物馆纷纷顺应时代潮流,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直观、生动的传播传统文化。新媒体是指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由新技术与互动新方式交互依赖与叠加,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终端。

数字化的实体展览让观众更真实的感受传统文化。新媒体展览装置改变传统单调的展板、展柜媒介,运用多媒体、交互媒体装置、投影互动装置等使参观者有视、听、触等多感官接触,将3D虚拟成像技术、VR技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三维空间的虚拟环境,新媒体的运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安保等客观条件对展品展示的限制,增强展览的互动性,让观众在逼真的音效、绚丽的光效中亲临历史,亲近文化。

新媒体不仅可以用于陈列展示,也可以用于博物馆的宣传与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博物馆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网络工具,向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机会。比如收集观众感兴趣的论题,组织在线讨论、在线课堂等增进在线使用者的交互式学习。博物馆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地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利用在线社群实现资源共享。像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可以和相应的文化团体、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集合多方力量,实现在线资源共享。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依托智能手机的各种即时通讯服务应用也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微信提供的公众平台。如今很多博物馆都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展览信息、展品介绍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辛亥革命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的后起之秀,在新媒体的运用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表现。陈列中,多媒体投影,触摸式的武汉三镇工业地图,脚步触摸全国起义地图等让人感觉仿佛亲历了沉重的辛亥历史。宣传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不定期推送博物馆的最新展览信息、讲述辛亥首义故事,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文化盛宴。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同民族与国家独特的烙印和历史,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承,更要创新,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加以改造,用新的方式加以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我国作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博物馆是集中文物精粹的场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递并合理利用,这无疑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参考文献: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

【3】吕济民:《中国博物馆史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4】郑巨欣:《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学苑出版社,2011年。

【5】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博物馆研究》,2006年4期。

【6】伍亚婕:《试论博物馆陈列中的互动体验展示》,复旦大学,2008年4月。

【7】宋家慧、杨旭光:《浅议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研究》,2009年1期。

【8】汤兆红:《现代信息化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2期。

【9】张牡婷:《浅谈新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艺术科技》,2014年3期。

【10】陈旸:《博物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典空间——博物馆优秀设计案例透析》,《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9期。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杨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