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以武汉为例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加大,以及博物馆的职能定位升级,如何利用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博物馆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简要说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武汉地区为例,浅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的实践,从而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博物馆行业共同发展的科学对策。
[关键词]武汉;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日益一体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正在加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中国发起并率先签署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性博物馆公约《上海宪章》,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主题,确认民族、地域和社区创造性、适应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声音、价值、传统、语言、口述历史和民间生活等应在所有博物馆与遗产保护活动中得到认可与促进。这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也进行了修订:“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从职能定位上明确了博物馆要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遗产的积极力量,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二、浅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的实践——以武汉为例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九省通衢,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人文情怀,积淀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市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0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4个。黄陂区(楚剧、泥塑)、汉阳区(高龙)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按照我国国家极、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分类方法,武汉拥有完整的十种非遗形式:民间文学(如黄鹤楼传说、“惟楚有才”传说、伯牙子期传说等)、民间音乐(如汉口码头号子、单弦拉戏等)、民间舞蹈(如高龙、武汉采莲船、高跷亭子等)、传统戏剧(如汉剧、楚剧)、曲艺(如湖北评书、湖北大鼓、索河善书等)、杂技与竞技(如武汉杂技、木兰武术、杨氏洪门拳等)、民间美术(如武汉木雕船模、汉绣、黄陂木板年画等)、传统手工技艺(如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金石器物全形传拓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如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叶开泰中医药传统、老四知堂郑氏正骨疗法等)、民俗(如汉阳归元庙会、汉正街招牌等)。根据这十种非遗类型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武汉地区的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项活动,全方位展示和弘扬武汉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一)传统博物馆的“活态”展示,使非遗文化“活”起来
传统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是以实物,即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配以图片、文字说明,或者搭设复原场景,特点是陈展布局简单明了,观众可以通过观察实物、阅读文字和图片来了解,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思考。然而,许多非遗文化是依靠口传心授来传承,也只有通过现场演绎才能真正呈现其文化内涵,为此“活态”展示被大量运用到博物馆非遗展览中。
今年6月9日,辛亥革命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务院确定的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城市记忆——2017武汉市影像非遗摄影大赛作品展》。作品展突出了今年“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主体,以传统工艺为主,共分传统技艺、传统美食、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戏剧(曲艺)五大板块,用摄影作品对我市非遗传承人、传承项目进行了具象展示。展览开幕当天,还邀请了六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创作一展绝技,错格全对称鲁班锁传承人李遵酉现场指导如何破解不同难度的鲁班锁;武汉风筝技艺传承人陈士荣老先生展示了巴掌大小的精巧风筝,并详细介绍风筝的构造;汉派木雕是整个湖北所有木雕的总称,其传承人卫甘霖现场解说不同木材的特性及应用……传承人们生动地“活态”展示让到场的观众亲身感受了揭开神秘面纱后的非遗项目是多么有趣味,不少观众还主动留下非遗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希望进一步学习。
还有依托园博园兴建的长江文明馆,集中展示长江流域考古实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长江流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其选址、定位都突出了武汉在长江文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非遗部分的展示更多地通过实景模拟体验互动的展陈手段,动态展现长江自然生态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发展远景。
如今,博物馆利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现,以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给观众营造互动体验感,将传统陈展中想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活态”地展现出来,不仅能更好地展示非遗文化的内涵,也增加了观众近距离了解、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
(二)“街头”博物馆,打造城市非遗文化名片
纵观武汉的非遗项目,传统手工技艺中的美食名目众多,也是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每天的生活中,然而这种类型仅靠图片、文字、视频和解说都无法真正展现其风味,尤其对于来武汉游玩的朋友们,最直接地就是走进这些百年老字号店,吃上一碗正宗的热干面、豆皮、排骨藕汤……近年来,武汉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将传统老字号,尤其非遗美食融入武汉老街道的重建中,复原了许多“街头”博物馆。
著名的吉庆街,以武汉人热闹的宵夜市场出名,如今经过重新修整后,“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原址重建,传承百年风味。最特别的是,吉庆街沿中山大道一侧的店铺外,整齐地规划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展示台,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捏面人、捏泥人等,定期进行展示与售卖,让游客边走边感受非遗文化。
类似的还有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许多武汉老字号,也是非遗项目名录的专营店坐落其间,如“鮰鱼”制作技艺、黄陂“三鲜”制作技艺等。同时在节假日举办不同活动,以自助形式请游客参与剪纸、泥塑、面塑等非遗文化中;舞台上演出楚剧、单弦拉戏、湖北大鼓等传统戏剧、民间音乐及曲艺等非遗项目,青石板路上沿路演出采莲船等民俗类非遗项目,唤醒老百姓浸润心田的尘封记忆。
这些“街头”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构建,这是随着城市发展需求所逐渐衍化出来的一种形式,它们复原了非遗文化曾兴盛的那个年代场景,同样达到收藏、展示、教育的社会目的,同时能让现代人很自然地融入进去,在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中轻松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方向所在,当这些面临危机的优秀传统文化被现代人所了解所接纳所喜爱,就会再次复兴,成为伴随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也将使城市文化更具特色,打造出真正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博物馆行业共同发展的科学对策
从笔者以上论述可以看到,目前武汉地区的博物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是以展示、宣传为主,其中较多使用“活态”展示,并配合复原场景营造历史氛围,通过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吸引观众的兴趣。但是,必须承认博物馆行业与非遗工作的结合还在摸索阶段,许多方面都有待改善。
(一)博物馆要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田野收集、研究工作
武汉市现有的非遗项目遍布于13个行政辖区: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以及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远城区。涉及如此多的区域,并陆续搜集完整十项名录类别,可以想象近年来武汉市的非遗文化普查工作量非常大,仅靠政府部门的专项调查小组难以做到非遗田野调查、资料汇编、名录整理等工作的面面俱到。同时,笔者查阅相关书籍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发现目前武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2014年以前武汉市市级非遗资料的整理,及某一类型非遗文化的特性研究上,而针对武汉近两年来已经更新的名录,缺乏完整的资料汇编及整理,并且博物馆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十分少。如今,很多非遗项目缺乏保护与传承,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对于非遗项目特性、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对此,博物馆依托良好的硬件设施、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应该为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宣传手段、社会效益等开展全面、持续、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民间舞蹈(如高龙、武汉采莲船、高跷亭子等)、传统医药(如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叶开泰中医药传统、老四知堂郑氏正骨疗法等)、民俗(如汉阳归元庙会、汉正街招牌等)这些类型的非遗项目大多是口传心授,博物馆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专项小组,对其进行口述整理。其次,博物馆可以与非遗机构搭建电子平台,共享非遗相关资料、讯息,便于大众进行搜索、学习。
(二)博物馆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带动非遗传承
加强非遗文化研究,提升非遗展览形式多样化,吸引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最终都是为了能将非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博物馆作为社会“第二课堂”,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在寓教于乐中“授人以渔”。
非遗专题类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非遗收藏,进行定期培训,培养传承人。例如武汉市首家金石主题博物馆——荆楚金石博物馆,金石是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全形拓又称立体拓,是一种以墨拓技法将器物原貌立体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开馆之初馆长张友海就在江汉区文化局的协助下,从6个学校中挑选出40个孩子,担任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并亲自对他们进行拓片技术的基础培训,将复杂的技艺化繁为简,让他们充分发挥动手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拓片技术的兴趣,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模式。
而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可以根据各自展览主题,与所处区域的非遗项目相结合,在馆内开设专题讲座,或者设计相关社教课程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让非遗文化通过博物馆“四进”活动走进千家万户。
(三)博物馆应主动与非遗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6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香港后,第一站就来到了还在建设中的香港西九文化区,见证了《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的签署,显示了他对西九文化区以及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这再次让我们博物馆人意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离不开博物馆行业的兴盛,而极具区域性特色的非遗文化要走出地方、走向国际,必然要通过与时俱进的文创产品加以推广,博物馆与非遗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是大势所趋。
武汉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许多非遗元素都可以和博物馆的展览主题结合,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可以用汉绣、剪纸、面塑等作品展现辛亥革命人物;用汉剧或楚剧的形式录制一段欢迎词或简介内置于电子类文创产品中一同出售;利用黄陂木板年画的模型制作带有辛亥革命特色的纪念章,供游客使用或购买等等。这样既宣传了非遗文化特色,又能让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一举两得。
通过各方努力,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2016年11月1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依法科学保护的新阶段。《条例》中多次强调对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题展示场所或者博物馆。
目前,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合作已经逐步启动,作为博物馆人,我们努力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不断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博物馆行业共同发展的科学对策,使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更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2):7-12。
[2]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的代表.上海宪章[R].上海:国际博协亚太地区年会,2002。
[3]武汉市文化局.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M].武汉:武汉市文化局,2016年11月。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邱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