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传播优秀文化的设想
摘要:博物馆是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青少年来到博物馆参观如果能跟随宣教人员聆听讲解,一定会达到较好的观展效果。但是由于目前各博物馆宣教人员的数量偏少,很难保证来馆参观的青少年都能听到讲解。虽然近年来博物馆通过实施一些新技术,以达到自助导览的目的,但其效果是无法与聆倾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相比的。本文通过探讨依托互联网环境,构建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以此向广大青少年发布由博物馆精心制作的课程与讲解视频,让他们观看到更多的博物馆课程和展览、文物讲解内容,从而达到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慕课德育教育
一、博物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做为文博工作者,每当我去到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总希望到当地博物馆去参观一下,因为这里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最好的去处。通过博物馆里的展览和文物能帮助我快速而系统的了解当地文化。大多数爱好文化的人们也会有我一样的想法。
正是基于广大人们对博物馆钟爱,所以博物馆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工作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博物馆的建设和作用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和支持。据有关部门统计,习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指示就有30余次。博物馆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萃取文明精华、传承优秀文化、传递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是博物馆的光荣使命。博物馆有责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盘活馆藏文物宝藏,让沉睡中的文物“苏醒”,并通过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努力传播优秀文化。
特别是在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文方面,博物馆更是应该提高认识,把青少年教育工作放到首要位置。青少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力量。他们是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武汉市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43所,在校生约228.6万人,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对在校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培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意义的工作。很多专家提出,博物馆应与学校形成联动机制,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引入博物馆内,让学生们在历史文化中提升素质,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此外,武汉今年启动“大学生留汉工程”,重点吸纳优秀人才,力争每年吸纳1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汉工作。博物馆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将优秀的武汉历史文化和荆楚文化传播给他们,也是吸引他们留汉工作、生活一种较好做法。
二、博物馆在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遇到的困难
近年来,武汉市各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加强对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欢迎,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同时,为了更好服务新城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教育局联合组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送展进校”活动,辛亥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科技馆新馆等首批17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其中。为新城区交通不便、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送展进校”,通过采取流动展览、趣味课堂教学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此活动极大的推动了学生通过博物馆教育活动学习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的工作。
然而,不论是以学生进博物馆,还是博物馆送展进校园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都是学生与展览的“紧密”接触。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43所,在校生约228.6万人。但由于博物馆的讲解员资源的有限。这么多学生要想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时听到讲解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近年来,博物馆大力发展通过语音导览器和微信、手机App方式进行导览服务,但始终无法与聆倾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相比。并且,博物馆展览都有参观流线和展览主线,仅凭自身浏览和手持设备聆听讲解,很难按照这个主线进行参观,往往是一个展览看下来,收获的只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历史事件,但这些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却不知晓。而跟着讲解员听展览讲解,则可以在他们的带引下参观由展览主线所穿起这些事件和知识点。这是利用手持设备进行讲解很难达到的效果。因此,对博物馆展览进行参观,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好方式是一边听讲解一边看展览。一方面是全市108家博物馆中有大量的体现优秀文化资源的文物和展览,另一方面是学生无法听到对这些文物和展览生动的讲解,这便是目前博物馆在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博物馆慕课平台。
2016年11月底,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这些政策文件的密集下发,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视。怎么样较好的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中华文明传播传播与弘扬便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一个课题。
针对博物馆在进行优秀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笔者想到了近期两个关于博物馆的新闻事件。一是故宫博物院录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观众追捧。除了收获超高的网络点击量,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9.5分。3集的纪录片将人们不为熟知的故宫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一面体面了他们的工匠精神,一面也展现了他们没有世事纷扰、岁月一派静的心态,成为当下的“网红”。二是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在互联网讲座媒体“一席”中的一次演讲,题目是《进击的智人》。他演讲的内容就来自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关于人类进化史的部分。该演讲2017年3月在网络播放以来,短短4个月已被点播收看1500多万次。这两个新闻事件也印证了一种趋势,即人们对文物、历史等知识的可望,已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文化需求。这也同时让笔者看到了一种趋势,既依托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博物馆题材的优质纪录片、课程、演讲必将获得爆发式的传播效果。所以,将“互联网+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以慕课为载体的“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必然将会大受欢迎。由此,笔者建议构建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将武汉丰富的文博资源和展览讲解内容制作成课程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供青少年和大众观看、学习。
1、建立全市统一的博物馆慕课平台
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它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建立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就是要开发建设一套面向学校、青少年,进而可衍生到全社会范围的慕课网络在线课程系统。全市的博物馆可以将制作好的课程视频、课件、教学大纲等上传到这个慕课平台,青少年或公众能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在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学习和收看。这样既解决了博物馆讲解资源无法满足如此之多的讲解需求的难题,又可以使在校学生先期通过互联网博物馆慕课平台,了解博物馆丰富展陈、文物,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到博物馆参观的问题,以加强德育教育,学习、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图1慕课平台课程结构图
2、博物馆慕课平台的内容来源
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她既有以盘龙遗址为城市之根的商代城址。同时也继承了筚路蓝缕、一诺千金、高山流水的楚文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使这座城市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近现代史上,她三次成为革命的中心,是首义之都、大革命中心,以及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曾一度作为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而存在,是红色文化的集中地区之一。目前武汉市博物馆(纪念馆)108家,其中有十多家属于红色资源。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八七会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路军办事处、起义门为代表的众多革命遗迹密集地分布在武汉三镇。此外,武汉1986年就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和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市优秀历史建筑245处,革命遗址遗迹约300处(点),许多老建筑、旧街巷背后都有者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武汉人民的宝贵遗产。
武汉有如此丰富的文博资源和遗址遗迹资源,但是大多数市民和青少年可能只知道或去过几家大的博物馆(纪念馆),对大部分博物馆遗址遗迹、历史建筑都不曾去过,也无从知晓。所以笔者认为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的内容来源,应是根据这些博物馆(纪念馆)中的文物和展览以及革命遗址遗迹、优秀历史建筑精心设计制作的课程和讲解视频。
从总体上来讲,建设博物馆慕课平台应建立成两个层面的课程资源库,一是针对广大在校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需求,形成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优质博物馆课程库。二是针对广大市民对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知识渴望,形成对博物馆文物、展览和遗址遗迹的讲解视频库。这些课程制作的主体应是全市各博物馆。而在设计制作课程时,博物馆应向故宫博物院那样,深度发掘武汉地区的优秀文化,将深藏在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通过优秀展览展示出来,将坐落在武汉大街小巷里的遗址遗迹、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努力通过制作出好的教育学习课程。
3、博物馆慕课平台的组织架构
构建全市范围的博物馆慕课平台,从总体上应由政府牵头,由其组织文化和教育部门协作推进。文化部门负责管理平台的内容和运行,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素质课程学习的落实。既文化部门召集组织文博系统博物馆,进行博物馆课程及博物馆展览讲解内容的开发和制作。同时还应邀请教育专家参与把握课程内容。教育部门将博物馆课程和展览讲解视频纳入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系中。要求学校和学生通过慕课网在线学习和观看,并通过慕课网中的学时、学生参与度和相应的内容测试来对学习和观看进行评估和考量,以此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4、成立博物馆慕课联盟,协调博物馆间相关工作
由于博物馆慕课课系统是一个全市范围内的公共平台,在其中提供的讲解课程内容并非来自一家博物馆,它整合多家博物馆课程,形成一个内容广泛的文博课程体系。为协调各博物馆课程内容,应组织全市博物馆建立慕课联盟。在博物馆各自分享精品课程的前提下,如涉及课程内容是否重复、课程内容的方向性选择等事物,则在慕课联盟协商下进行。
5、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政府购买服务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一种方式。将慕课平台的开发和运维外包,专业人做专业事,技术问题由专业互联网公司负责,内容问题由博物馆负责。专业技术公司根据博物馆和学校所提出的平台需求,定制开发博物馆慕课平台,并对平台进行维护。同时,技术公司派专业摄制组,根据博物馆制定的拍摄大纲进行课程拍摄。这样既可保证拍摄标准,又可保证摄制质量。而博物馆和教育专家只需专注于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既可。专业人做专业事方式可同时使博物馆慕课平台的运维和课程质量得到保证。
6、持久性资金保障
武汉市博物馆慕课平台是否能持久运行,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是否优秀、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协作是否畅通,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资金的持续投入情况。对于慕课这种长期性的文化公益项目,需要政府进行长期性的资金投入,以保证项目的设备、网络运转、展览讲解课程的更新、制作。
在新技术和互联网的环境下,文物博物馆界的“变”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结合互联网优势,往往能解决一些以往传统模式下,博物馆所无法做到或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办好的事情。笔者认为,作为博物馆中工作人员,不仅要继续发挥博物馆传统运营和管理模式下的优势,还应多思考、多发现传统模式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研究哪些问题可以与当下互联网结合,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破局。哪怕只是一个小小方式上的“互联网+”,也许会成为一种博物馆工作的发展趋势。因此博物馆在“互联网+”下发展的动能,是每一位博物馆工作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徐天竹.慕课(MOOCs)在博物馆在线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省博物馆.2015
[2]杨菊.我国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思考[J].博物馆长廊.2016(02)
[3]廖婧茜,靳玉乐.美国博物馆课程的运作及启示[J].国际与比较教育.2016(10)
[4]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R].http://www.sach.gov.cn/art/2016/12/6/art_8_135463.html
[5]唐惠虎.武汉的历史与文化[R].http://lgdy.whut.edu.cn/index.php?c=home&a=detail&id=3144
[6]郭长虹.发挥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15-03-10(03)
[7]张颖岚.守护文明传承文化共创未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重要论述体会[N].中国文物报.2015-2-27(03)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潘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