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宣传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思考——以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14 年 06 月 1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4200

摘 要: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丰富多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彰显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宣传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是当今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博物馆宣传教育思考   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担负着保护、收藏与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的神圣使命。宣传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馆藏文物为依托,进行介绍、讲解相关工作,也相当于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播媒,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地志博物馆更是本土历史文化

    摘 要: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丰富多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彰显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宣传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是当今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博物馆宣传教育思考

  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担负着保护、收藏与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的神圣使命。宣传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馆藏文物为依托,进行介绍、讲解相关工作,也相当于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播媒,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地志博物馆更是本土历史文化的艺术长廊,同时也是一张彰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的名片,是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下,博物馆宣传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一、宣传教育是一种大众普通教育

  博物馆宣传教育是以社会服务和宣传历史文化为基本的服务性工作,它不同于学校的阶梯式教育,它是以博物馆实物与图片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无论是学生、成人还是老人都能在博物馆这个大的知识平台上找到自己所需的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窗口,怎样拉近观众的心,也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讲解员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基础,如果敷衍观众,就达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拉近观众的心,带动观众的积极性了。就以辛亥革命博物馆宣教工作为例,辛亥革命博物馆日常参观人流量为2000——3000人(闭馆日除外),大多以学生和老年观众为主。一般学生参观主要是为了配合课堂教育。这就需要讲解员根据年龄层次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结合本地特点,有针对性的、又有年轻人语言特色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如前不久参观我馆的孝感中学生团队,学生们进入第一展厅参观时,在结合展厅中陈列文字、图片、文物等资料内容的同时,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引导和提问的表现手段进行施讲,为学生们讲述中国在清末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和遭受到的各种割地赔款,激发学生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爱国之情。到了第三展厅则通过复原的武汉街景、互动的声光电场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有一种“穿越”到100年前的错觉,即感受了武昌起义的全过程,又与现流行的“穿越”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不仅仅让参观者记住了历史,又让人感觉整个展览既时尚又洋气,观众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讲解的内容。通过这样讲解使学生深受教育,感染其爱国之情,并融合于现实生活中,我想这种宣传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中老年观众大多都是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分析和理解事物能力强,观察生活细致。参观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在此种情况下,讲解员要热情大方,讲解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另外,老年人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容易怀旧,有时某一件展品引起了他们的回忆,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时若时间允许,讲解员可陪同他们边聊边看,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宣泄。有的老年观众参观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则可请他们写下观后留言,让他们的感慨之情得以充分表达。

二、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市民的精神家园。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等。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建设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创意之城、大学之城),以发掘武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这无疑是对武汉的地方文化的促进和特色文化的突出,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和融合作用。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汉腔”。其中,辛亥首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代表。

  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百周年,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兴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推出了《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既全面、深刻地展现了辛亥革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又突出了辛亥首义在武汉发生的历史机遇与必然。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心腹打响了首义第一枪,成功地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从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敢为天下先,为国为民,不惜捐躯,可歌可泣,功不可没。辛亥革命后,武汉留存下了多处辛亥革命遗迹,即抱冰堂、楚望台、庚子革命烈士墓、工程营遗址辛亥首义发难处、黄兴拜将台遗址、彭刘杨三烈士塑像、起义门、起义英雄塑像和浮雕、烈士亭(彭刘杨三烈士就以处)、蛇山炮台、胜利亭、孙中山生生纪念碑、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首义烈士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和辛亥首义纪念碑亭等。这些辛亥革命旧址遗存,通过保护性修缮与利用,教育后人,勿忘先烈,奋发图强。 以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武汉革命博物馆等一批红色革命文化的融合,组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游览景点,反应了武汉近现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反应了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此后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五大”会议旧址、“八七”会议、八陆军办事处等35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构成了多条武汉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线路,这些旧址遗存不仅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本本教育后人、努力奋进的立体教科书。

  独具特色的汉味小吃,如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煨汤,老谦记的豆丝,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的烧梅,福庆和的米粉,鲁源兴的米酒,五芳斋汤圆,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这些伴随老武汉人成长的汉味特色美食,已经成为武汉的一个特色文化标志,它从侧面向四面八方前来旅游的人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大武汉。还有古琴台、琴断口、钟子期墓、集贤村、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晴川阁、外滩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神龙汽车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科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高新科技区光谷为代表的科教文化等等。这些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城市特色历史文化的名片,是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三、地方特色文化应纳入博物馆宣传

  武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但历史文化不仅仅是指名人事迹、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今天而言昨天就是历史,所以博物馆的展厅中不应只是伟人要事的颂扬厅,而是对整个地区文化的包揽、传承和保护的“伊甸园”。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为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必要加强自身的特色建设。将地方文化特色纳入博物馆宣传教育中来,是增强博物馆自身特色建设,提高知名度,增大人流量的有效手段。如果博物馆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如何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片,又如何推动社会的教育功能呢?在一浪高过一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到耳熟能详的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包括汉剧、楚剧、汉绣、湖北评书、伯牙子期传说、木兰传说等都纳入了各种保护措施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汉正街商贸习俗、武汉人“过早”习俗及武汉人的煨汤技艺等一大批与普通武汉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也走进了各种特色展览中。

  我想,作为一个刚落成并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馆,辛亥革命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开辟特色展览和临时展览,宣传地方有代表性的文化,将特色的地方文化长期融合博物馆中供游客参观,让社会更多游客了解和知晓本地文化,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有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充满活力,才能使更多博物馆有生命力,才能让博物馆有发展、充实、提升,这也是博物馆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只有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融合整活才能达到博物馆最佳效果。才能提高博物馆知名度,才能发挥陈列展览的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使博物馆与地方文化和特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博物馆真正发挥历史文化的主导作用。

四、提升窗口形象,扩展宣传教育

  讲解工作是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对讲解员专业与素质的重视是尤为重要的。除博物馆组织的一系列讲解员培训外,讲解员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进修、培训,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样在讲解服务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不负观众所望。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市民开始陆续走进博物馆,市民对文化程度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在这种发展的势头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发展形势,大力开展博物馆宣传教育,不仅仅是要办好馆内的展览,还要将展览走出,如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贴近百姓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流动式的临时展览、讲座、论坛等其它活动满足观众的要求。

五、结语

  当今博物馆发挥最大的是社会效益,成为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宣传文明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是博物馆至关重要的举措。博物馆宣教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是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说“文化是根”,那么文化的根又在哪儿?文化的根便在博物馆里。博物馆就是一部地方的实物大辞典,一部立体的地方百科全书,倘若博物馆做好了宣传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有效融合,我想任何地方特色文化都将能在博物馆找到她们的根。


      本文作者:郑卉  辛亥革命博物馆保卫部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2]《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3]王生铁:《荆楚文化与湖北旅游》,发挥荆楚文化优势 做大做强湖北旅游产业

  [4] 《长江日报》:[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2006.10.16

  [5] 后加升、金翔:《博物馆与城市化》,让博物馆成为现代城市的灵魂,随州是博物馆

  [6]郑远华:《博物馆与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博物馆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

  [7]彭文娟:《上海文博》,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打造历史文化名片——浅谈青浦博物馆的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