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辐射效应初探
摘要: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以规模大、场景多、导览全、互动性强等特点,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历史画卷,颂扬辛亥首义功绩。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运行一年来,不仅成为首义广场的文化新坐标,也成为海内外观众品评文化武汉和感受魅力武汉的重要窗口,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关键词: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辐射源 辐射效应
摘要: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以规模大、场景多、导览全、互动性强等特点,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历史画卷,颂扬辛亥首义功绩。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运行一年来,不仅成为首义广场的文化新坐标,也成为海内外观众品评文化武汉和感受魅力武汉的重要窗口,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关键词: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辐射源 辐射效应
辐射效应是指以中心力量发挥作用为根本,通过向外围和周边扩散影响,逐步实现整体发展。本文运用这一逻辑分析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展示、社会服务功能,探析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文化辐射效应。
一、从呈现方式透视辐射源
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象征。辛亥革命博物馆作为首义广场文化新坐标,不仅丰富了首义文化积淀,还提升了首义文化的影响力。辛亥革命博物馆辐射效应的辐射源,可视为博物馆主题、选址、建筑及展览四要素的融合。
(一)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辛亥首义精神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不仅揭开了辛亥首义的序幕,还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辛亥首义精神。辛亥首义精神集中体现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甘洒热血的战斗精神和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史无前例的辉煌,是一幅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时代凯歌。辛亥革命博物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辛亥首义精神,这一主题如同强劲的辐射源,凝聚人心,振奋人心,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二)选址——根植于武昌首义策源地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唤起全国响应,辛亥革命,武汉首功。在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之际,气势恢弘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在首义广场落成,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串联成首义广场炫目的文化符号,成为首义广场的文化新坐标。
(三)建筑——折射勇立潮头的城市品质
城市是物化的历史文化,建筑是物化的记忆。辛亥革命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折射出与首义之城相切合的城市品质。辛亥革命博物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外形设计融合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现代建筑技法,正看,高台大屋顶的架构,传承了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侧看,向上斜出的几何造型寓意“破土而出”,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建筑上的视觉冲击力,让辛亥首义文化符号进一步放大,进而释放出强大的对外辐射力。
(四)展览——集中展现“敢为天下先”的开创伟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是物化的历史文化。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支撑,以声、光、电等高科技为手段,展示辛亥革命文物及实物458件(套),历史照片694张,复原“武昌城”等27处历史场景,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历史画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显然,《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是辛亥革命博物馆辐射效应得以形成的源动力。
由此可见,正是博物馆主题、选址、建筑及展览四要素的交织汇聚及相互作用,才使得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
二、从统计数据探析辐射效应
辛亥革命博物馆核心辐射源是《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析这一核心辐射源在受众面与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可以显现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辐射效应。
(一)个体层面——激发广大观众参观热情
辛亥革命博物馆2011年10月落成对外开放,作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只有扩大公共覆盖面,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现了辛亥革命历史,颂扬了“共和”之基的开创伟业,集中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辛亥首义精神。这一核心辐射源,既映衬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也释放出的广泛的文化吸引力。截至2012年9月,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人次达60多万(其中,2012年1至9月参观人次40万),参观接待量排名全市博物馆前三甲,成为武汉市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见图一)。
图一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人次趋势
从个体层面上看,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辐射效应,源自于《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的震撼力与感染力,由此激发海内外参观者自发而强烈的参观热情。
(二)群体层面——助推武汉文博事业整体进步
辛亥革命博物的落成,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武汉革命博物馆和中山舰博物馆形成地域相邻的“博物馆群”,由此汇聚首义文化元素的整体能量,构成最具武汉特色的文化旅游链。对海内外旅游者而言,“博物馆群”如同巨大的磁场,释放出文化武汉和魅力武汉的巨大吸引力。调查显示,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对外开放,不仅增强了辛亥首义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还点燃了首义文化旅游热,使“博物馆群”参观人次整体上升(见图二)。
图二 “博物馆群”参观人次趋势
从“博物馆群”整体接待参观人次趋势看,辛亥革命博物的落成,使区域文博优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文化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优化。“博物馆群”产生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形成博物馆的整体优势,“博物馆群”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1+1>2效果,从而推动了武汉文博物事业的整体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传统的旅游线路是“东湖——黄鹤楼——归元寺”,而辛亥革命博物馆与同期落成的“汉街”、“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掀起武汉新“三点一线”的文化旅游热,首义文化的资源优势正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转换。
(三)社会层面——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大众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欣赏艺术、文化休闲的理想场所;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平台。对于辛亥革命博物馆在社会层面上产生的辐射效应,这里只从“点”与“面”上加以分析。
首先,从“点”上分析。2012年4至7月,辛亥革命博物馆对参观者进行了一次参观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8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大特点,一是大中专学生为观众主要群体,二是文博旅游和学习研究是主要参观目的,三是参观展览的满意度达98.2%(见表一)。
表一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问卷调查汇总表
其次,从“面”上分析。据统计,武汉市市属9家对外开放博物馆(纪念馆),2010年共接待观众120万人次(辛亥革命博物馆尚在建设中),2011年武汉市市属10家外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150万人次。辛亥革命博物馆2011年10月对外开放,至当年12月末,观众接待量达24万人次,3个月的观众接待量接近全市市届博物馆年度接待总量的2成。2012年1至9月,武汉市市属10家外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140万人次,同期辛亥革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40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总量的3成。统计显示,近年武汉市市属博物馆参观人次呈整体递增趋势,而辛亥革命博物馆成为拉动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次整体上升的重要引擎。
进一步分析《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的参观群体,凸显两大特征。一是受众面广,二是覆盖面广(见表二)。
表二 辛亥革命博物馆受众面结构表
从受众面看,包括省内外参观者、青少年、旅游团队、政务接待、老年观众和非大陆观众等众多群体,可见,社会各界激起参观《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的热潮。从覆盖面看,包括旅行社、部队、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青少年在内的团队参观人次占总参观人次的40%,非团队参观人次多于团队参观人次。由此表明,辛亥革命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基地,《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当海内外游客走近武汉,当参观者走近博物馆,可切身感受到首义之城的文化魅力。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博物馆在传承城市精神,营造和谐美好、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提升魅力武汉的对外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结语
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武汉市全面推进“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辛亥革命博物馆既衬映武汉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展现了武汉“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成果。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辐射效应,除了从“点”与“面”分析外,还可以从文化生态、文化经济以及公共服务的附加值等“线”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要提升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辐射效应,还须增强两个影响力:一是创立文博品牌;二是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简言之,实施创立品牌战略和建设一流博物馆战略,形成“博物馆群”乃至跨行业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联盟运作格局,才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辐射效应。
本文作者:姚明修(辛亥革命博物馆馆长) 蓝仕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