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第一旗”

发布时间:2014 年 06 月 1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7932

摘 要:本文介绍辛亥首义第一旗——九角十八星旗的来历及意义。旗手李次生怎样将九角十八星旗插上武昌蛇山之巅鲜为人知的事迹及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的故事。   关键词:辛亥首义  第一旗  李次生

    摘 要:本文介绍辛亥首义第一旗——九角十八星旗的来历及意义。旗手李次生怎样将九角十八星旗插上武昌蛇山之巅鲜为人知的事迹及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的故事。

  关键词:辛亥首义  第一旗  李次生

  历史风云聚变,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从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一、辛亥首义第一旗——九角十八星旗

  在武昌“鄂军都督府”旧址纪念馆的大门上,每天悬挂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往往会使到此观瞻的人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肃然起敬。九角十八星旗亦常被人称为“铁血十八星旗”或“首义之旗”,该旗不仅庄严美观,而且寓意深刻,该旗寄托了当年反清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的理想追求:即唤醒全体国人团结起来,拿起武器用鲜血与生命去推翻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

  1、九角十八星旗的来历

  1911年5月的一天,反清革命团体共进会的第三任会长刘公,在武昌正卫街的公馆里(旧址在今武昌昙华林32号),召见了湖北中等工业学堂(遗址在今昙华林的武汉市第14中学内)的三位学生,他们分别是赵师梅、赵学诗堂兄弟俩和陈磊(即陈潭秋的五哥,字树三,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陆军部工作时殉职),并向他们郑重的布置了绘制“首义之旗”的光荣任务。并且,刘公拿出共进会几位领导人在日本东京研究确定的“九角十八星旗”小图样,九角十八星旗原为白底,在起义前将九角十八星旗改为了红底,并命名为铁血十八星旗。(见图1)

  2、九角十八星旗的含义

  九角十八星旗旗面为红色,它象征鲜血,黑色象征武器,寓意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铁血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九个尖角代表赤县九州,分别为《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十八颗黄色圆星代表山海关内18个行省,也即是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由于与满清之对立以及当时抱有的汉族民族主义思想,在收复中国本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的同时,对非汉的满蒙疆藏并不是很在乎。清朝政府直到19世纪为止只准许汉族在内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许汉族随便迁入居住的有关外的满洲(东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内外蒙)、新疆。而旗面上的黄色小圆星代表炎黄子孙,寓意这是全民族的大革命。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起义前的联合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以九角十八星旗作为起义时各革命团体统一使用的军旗。并确定了起义的大体日期、起义后的军政领导机构及起义计划。

  二、辛亥首义第一旗手——李次生

  谈起辛亥革命,人们会想起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的工八营的革命党人程正瀛,但第一面九角十八星旗是谁插上武昌蛇山之巅的却鲜为人知。此人便是被誉为孙武之“龙将”的孝感籍人李次生先生。

  1、李次生的生平简介

  李次生,又名李赐生,1887年11月18日出生在湖北孝感市孝南区(原孝感县)朋兴乡李家湾的一户农家。13岁入汉口博学书院学习,直至1905年毕业。在博学书院读书期间,李次生文武兼习,获益良多。再加上受当时新文化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前时代风云变幻的影响,李次生对清廷的腐败日渐不满,在毕业前后逐渐产生了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思想,且在辛亥前结识了武昌起义负责人、湖北共进会首领孙武(尧卿)等一批革命党人。随后,李次生在汪性唐、钟雨亭、丁笏堂的介绍下正式加入共进会,并与孙武结拜为兄弟,从事推翻满清革命活动。(见图2)

  2、李次生与武昌首义

  武昌起义爆发前李次生主要负责共进会与文学社各机关的联络工作。

  1911年10月9日晚,因孙武赶制起义用的炸弹失事而使起义暴露,在场的李次生用2面十八星旗裹住受伤的孙武撤离。当晚,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处遭破坏,所有旗帜、文告、党人名册等被清吏捕获。也多亏李次生给孙武包扎时扯走了两面旗子,才使得武昌首义之旗得以保存下来。

  1911年l0月10日早晨,清政府按俄巡捕提供的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鄂城的彭楚藩、常德的刘复基、襄阳的杨宏胜等三志士英勇就义于武昌督署前。形势万分危急。此时在武昌的邓玉麟与在汉口的李次生汇合后共同前往孙武所在地。孙武与众人研究决定,仍然在l0月10日晚间举行起义;命李次生把两面染血的九角十八星旗和一支手枪藏于腰间,和邵焕章一起同去武昌,传达迅速起义的命令。

  当晚7时许,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第八营,在该营总代表熊秉坤(时任该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的带领下,率先举事起义,工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其他各路起义武装先后响应,向着各自的预定目标展开了攻击。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连天,震动了整个武昌乃至古老的华夏大地。

  武昌起义的战斗打响后,李次生腰缠十八星旗,率领十九标六营起义士兵渡江至武昌,准备将染有孙武献血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插上蛇山之巅。因蛇山土质坚硬,旗杆插不进去,于是下山奔向阅马场,将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湖北省咨议局(今鄂军都督府旧址纪念馆)大门上,这就是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同时,当辛亥革命九角十八星旗插上鄂军都督府大门上,也宣告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国开元。

  3、李次生高擎十八星旗图

  为了向世人昭示李次生的殊勋,李灵伽先生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一帧历史画卷。整个画卷高27cm,宽64cm,画面上的李次生气宇轩昂,英姿勃发,双手挥定九角十八星旗,顶天立地般地屹立于蛇山之巅。

  在卷轴上端是张知本专为此画像题词“独树一帜”,赞誉李次生在首义中的历史贡献。画卷右上端是李基鸿为李次生所题的词:同盟首义,次生同志于辛亥八月十九之夕,高举共进会旗,率队猛攻蛇山画像,李基鸿,五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这短短的几行字深刻的点出了李次生在武昌首义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画卷的左下方是万耀煌为李次生所题的词“开国先锋”,充分肯定了李次生的历史功绩以及对李次生英勇壮举的敬佩之情。(见图3)

  4、武昌首义后李次生的功绩

  武昌首义后,李次生曾奉命乘快轮前往长沙求援,后又率两船4000革命军返汉。1912年李次生奉命任少将阳夏督战员,袭击三道桥之敌。激战中,李次生始终抱定黎总督的大令督战,与士兵们一起厮杀4天4夜,全然“不知辛苦为何事”。战事告竣之后,李次生又被理财部长李春萱委任为总稽察,被军务部长孙武委任为武官随员。在南北停战议和期间,李次生曾奉命押解巨款到上海采买军火。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因种种原因李次生随孙武退归林下。

  1912年4月9日,孙中山先生辞去大总统之职后到汉看望慰勉辛亥首义同志,与李次生等150人合影留念(见图4)。孙中山先生居中,孙武居其左。李次生与张振武(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程克(后任司法总长等职)并排坐于孙中山的右边,世人皆将此视为殊荣。同年“双十节”,担任了民国副总统、陆军都督的黎元洪为彰显辛亥首义旧勋,特地从美国定制回100枚金质“武汉纪念章”,颁赠给湖北军政府旅以上主官,特殊功勋人员及各省都督、各国驻汉使节。李次生因建有在辛亥革命中把第一面首义之旗插上蛇山等特殊功勋,被授予金质纪念章一枚。1916年,黎元洪担任大总统后,又给李次生授勋,颁三等文虎章一枚。在北伐战争期间,李次生担任湖北省禁烟局稽察主任、江汉关特派员。1950年12月29日,病逝于武汉,由当时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难先先生料理安葬,享年64岁。

  三、李次生之子李志新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贡献

  现已耄耋之年的李次生之子李志新倾尽60余年精力从事辛亥革命文物的收藏、考证和研究。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李志新将他毕生心血所收藏的辛亥革命文物捐献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捐赠的实物包括辛亥革命名人手记、书画、历史照片、信函等100多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实物就是李灵伽先生所画的《李次生高举十八星旗图》。并且在这批文物中有一本辛亥首义同志会辛亥名人墨迹册,是李志新多年奔走台湾各地寻访得来的。当年台湾交通还不发达,李志新为了请在台辛亥名人张知本、莫纪彭等人题词,在火车上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李志新为辛亥革命100周年提供的文物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对我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为此,我作为一个辛亥革命历史的热爱者,非常感动,他一生辛劳,奔走于台湾及内地,其目的是为了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我想李志新老先生还浑然不知,自己研究了一生历史,但自己却创造出了另一段历史。

注释:

 宋亦箫:《论民国时期的双旗图案》,《武汉文博》2011年,第3期

 裴高才:《武昌首义“第一枪”辨析》,《武汉文博》2011年,第3期



   图1 九角十八星旗  


        图2 李次生先生             

                                                                                       

         图3 孙中山与李次生等辛亥革命志士合影



本文作者:郑卉  辛亥革命博物馆保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