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数字化博物馆、博物馆观众与博物馆教育职能
一.关于谷歌艺术计划项目与数字化博物馆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事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包括网上参观博物馆。2011年2月1日起,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宣布其“艺术计划”(Art Project)正式上线,把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名画、文物、藏品以70亿像素的高清晰度呈现于互联网,同时还可以利用谷歌街景技术360度全方位自由观看博物馆的实景。 当我发现谷歌的艺术项目时非常兴奋,即时就浏览了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包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荷兰
一.关于谷歌艺术计划项目与数字化博物馆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事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包括网上参观博物馆。2011年2月1日起,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宣布其“艺术计划”(Art Project)正式上线,把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名画、文物、藏品以70亿像素的高清晰度呈现于互联网,同时还可以利用谷歌街景技术360度全方位自由观看博物馆的实景。
当我发现谷歌的艺术项目时非常兴奋,即时就浏览了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包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等等;欣赏了世界著名名画和艺术品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梵谷的“星夜”与“卧室”等等。像鉴定专家一样用放大镜的感觉仔细研究这些流传千古的世界名画,画家的每一笔油彩,甚至画布空白处的纤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切都触手可及。最近中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加入了谷歌艺术项目,我在众多文物当中看到了镇馆之宝 “太阳神鸟”金饰,放大到最大,我不禁惊叹这比我在金沙博物馆看实物“太阳神鸟”金饰还要真切,甚至觉得会比拿在手中近距离欣赏还要来的清晰。
谷歌艺术计划项目目前收入了全球261家博物馆,艺术馆,其中在中国的博物馆有7家包括北京金台艺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湖南省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不过这7家博物馆中能使用谷歌街景技术360度全方位自由观看博物馆实景的目前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馆,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正与谷歌艺术计划推进深度合作,进行博物馆街景服务,相信不久我们就能在谷歌艺术计划项目上在线浏览金沙遗址博物馆了。如今国内的博物馆也在兴起一股网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热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作为发展博物馆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手段,也期望达到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博物馆从而引发观众兴趣走进博物馆参观的目的。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用最具影响力的平台,最先进的科学手法,最专业的技术团队,最佳的展示方式,最真实的展现效果,当观众不再满足于在网上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他们就会走进博物馆实地参观。谷歌作为全球互联网巨头,它的平台更大接触面更广,因此国内的博物馆加入此项目会比自己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更受人关注,而且湖南省博物馆称谷歌艺术计划项目没有向他们收取费用,还给博物馆节省了一笔开支。
谷歌艺术计划项目也给国内带来了启发,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百度也紧跟其后于去年1月4日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目前国内有42家博物馆加入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中,只是能在线浏览的40个虚拟博物馆并没有正式启用,还处在起步或即将起步的阶段,展线不自由,像素也比不上谷歌艺术计划项目,和谷歌的艺术计划项目还存在差距,但到今年6月份已经有600多万的游客点击参观,说明了网上博物馆还是很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还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序,博物馆的手机应用,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的都有不少,但用手机上网参观博物馆,首先不说手机的电池经用不经用,单谈流量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是硬伤,很不划算,出门在外,全市覆盖wifi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大型活动购物场所,谁会在逛街的时候去上网逛博物馆;在家里,即便是逛博物馆大多也是通过电脑,拿“中国博物馆同盟”这个手机应用程序来说,虚拟博物馆参观展线不流畅,并且画面是跟着手机方向移动的,也就是说用手机参观虚拟博物馆你还得拿着手机来回走动,可见如今的虚拟博物馆手机应用还不成熟,也不太方便,另外博物馆的手机应用平台接触面小影响力小,只有感兴趣的人才会去搜索下载,博物馆的手机应用程序对于现场参观博物馆还比较有用,尤其是覆盖了wifi的博物馆,观众可以打开应用程序当作语音导览或者是参观导览来使用,其他无论在家或者在外面都不太实际,参观网上博物馆还得用电脑在线上参观。谷歌艺术计划项目将各国各地的博物馆集中在一个平台里让观众浏览,这种建立博物馆体系网的模式也在地方政府机构里得到认同,去年我就在网上看到成都正在建设文博数字化平台,把全市101个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今年年底建成后,市民和游客可以在线体验3D场景的虚拟博物馆,可以直观地、从各个方位把玩藏品,有些珍贵的藏品甚至可以动起来。
博物馆共同建立这样一种平台,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整合集中,可以按照开头字母排列也可以按照地区排列,那么对于在全国还不是很出名的博物馆来说也是一个让全国观众熟悉了解并且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和一个机会,光靠各自博物馆网站底栏的友好链接来关联其他的博物馆,或者自己单独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收效其实并不大,我在网上有找到一个类似的网站,叫博物馆同盟(http://www.bwglm.com/),是山东的一家设计公司建立的,这个网站是利用互连网作为载体,对世界各国博物馆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给参观者提供方便、快捷。只是这个网站不是任何官方机构建立的,没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期待有这么一个官方的博物馆联盟网站,更完善、更全面、更有效的展示中国的博物馆,建立一个将全国各地的数字博物馆集中的平台是未来博物馆体系形成和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建立博物馆体系平台的趋势正在发展,相信总有一天会形成全国性质的庞大博物馆体系网数据库,让全国甚至全球观众更方便快捷的认识了解熟悉中国的博物馆,当然,无论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多完善、成熟、身临其境实毕竟也只是虚拟的,当观众不满足在线上参观的时候就会前往实地博物馆参观,因此虚拟博物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带动实体博物馆的观众量,从而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二.关于博物馆
那么如何才能吸引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个人认为除了建立一个虚拟博物馆外更应着重于认识和学习博物馆的定义上,科学技术只是辅助手段,要返璞归真,根据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决定发展策略。第一、加强注重博物馆“三性二务”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的发展。第二、强调博物馆是“人与物之间的结合”,这种“物”,指全部博物馆资源:直接资料(实物)、间接资料(模型、复制品、记录)以及图书文献;“人”,是指博物馆的利用者。在博物馆中的“物”和“人”,是以同等地位而互相连接着。“人”与“物”的结合,演化出博物馆种种活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第三、主张反映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博物馆定义的观念基础反映着对当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博物馆如要承担其社会责任,就必须同样关注这些问题。由于这些社会和政治问题都在持续发展之中,对他们的关注也不能是静止的。因此,博物馆工作和博物馆定义都必须具有社会参与性。根据博物馆的定义的演变我们能看出博物馆的定义无论怎么发展都是更加注重与群众与社会的互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另外除了重点根据博物馆定义发展博物馆之外还能从博物馆的功能上发展博物馆。第一,实物性,包括一、“物”的收集和保存。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一般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就是陈列展览中的文物,因此不断征集借展文物展品是博物馆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手段之一;二、“物” 的研究,正确认识藏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提高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博物馆的美誉,提升博物馆形象,做到家喻户晓,也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的手段之一。位于武汉市解放大道最为繁华的路段航空路口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是我省最主要的自然类博物馆之一,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馆藏品18000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0余件;也被授予了不少荣誉称号:“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按理来说此博物馆每天参观量应不少于百人,但当我去的时候就我一行几人,展厅只开放了一个,也没看到任何工作人员,显得很是冷清和寒酸,虽不清楚这家博物馆为什么发展成这样,但对于博物馆来说再多的荣耀和藏品没有人来参观,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作用,要有效力利用博物馆自身条件吸引观众,当我们将观众吸引进博物馆参观那么就可以进行博物馆的下一个功能——作用性,包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指的就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三.关于博物馆观众,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职能的开展
在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上,个人认为除了从博物馆的角度来思考之外还可以从不同观众的类型上思考,我将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业余爱好型,这种类型的观众对历史对博物馆非常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会来博物馆参观,每每走到一座城市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逛逛,他们对历史都有一定认识和研究,也许他们不是大学院校出来的专业研究员但是他们自学成才,也许会成立博物馆研究小组或某段历史的兴趣小组或某种某个话题的探讨小组。这种类型的观众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是虚假信息都会很感兴趣。对于这种类型的观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对于他们已经没有比较深刻的教育功能了,甚至有时候他们还能指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对于野史和虚假历史信息他们还不具备辨别能力,因此,博物馆要想新的点来进行对此类观众的教育,如今微博上有很多人都在关注并转发有关野史的微博,这个时候相应的博物馆可以转发并评论正史内容,纠正错误的历史信息,还有某些带有不良意图的人传播虚假历史的信息也可以转发并评论,阻止传播虚假历史,纠正此股歪风邪气,起到博物馆教育功能。当此类微博累计到一定数量之后,可以举办一个“纠正”展览,或者对于受到广泛关注的某个话题可以做个专题展览,或者集中观众留言中的疑问举办“答疑”展览以此来完善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细节等方式回应热心观众,这样不仅能提高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也能让更多的人知晓真正的历史,深入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举个例子,例如孙中山加入的致公堂,并非是港片中黑社会性质的洪门,也并非是阴谋论中操纵世界的影子政府共济会分支机构,而是清末海外华侨会党具有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进步组织,将观众的兴趣从地摊文学转移到对爱国组织的认识和研究中;再例如,三星堆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原文化及周边诸文化对它有很大影响,虽然三星堆文明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它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一支,绝对不是什么外星人的杰作,将观众对外星人的兴趣转移到对中华民族巴蜀文化的兴趣上。要对这种类型的观众起到教育功能就要依靠对观众调查的基础,对博物馆观众当前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搜集和整理,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
第二种观众类型是对文物着迷的观众。如今鉴宝节目一个接一个出现在电视节目上,中央电视台甚至请来全国著名演员王刚来主持鉴宝节目,邀请著名专家教授来鉴定,扩大其影响力,这说明了文物,古玩收藏爱好的人们越来越多,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经济能力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也没有正规途径找专家鉴定,这个时候博物馆关于文物鉴定的教育功能就能体现了,可以搜集一些常见的赝品和真品一起对比展出并在展板上附上鉴别方法,可以邀请一两个退休的老研究员现场教学,开展文物古玩鉴定的展览,也可以做个文物系列展览,例如双旗纹系列展览,清钱币系列展览,青花瓷系列展览等,加强观众对此时间段的文物,对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对社会背景的认识,如果馆藏文物并不多的话,可以联系当地的古玩玩家联合举办民间收藏展览,如若有意向想售卖古玩可以在展厅里设立摊位当作合作办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博物馆里有专业的鉴定人员,要对此类展览展品一个个把关,做到不卖出一件赝品。在博物馆里进行古玩交易也不是没有过,焦作市的古玩市场2006年就在当地市博物馆正式开业,这类展览活动一定能得到古玩文物爱好者的喜爱和支持,这样不仅起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维护了社会的经济体系和文物古玩市场的风气。
第三种类型就是纯粹来博物馆游玩的观众。这类观众对于历史也许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或许对博物馆里模型、珍贵文物、声光电技术感到好奇,喜欢在各种场景前拍照留念,这类观众里年轻人所占比例大,喜欢新鲜感。综合类、艺术类性质的博物馆就要依靠互动方式了,可以开展某项艺术品的自己动手活动,完成后可以拍照留念发微博呼朋唤友,等作品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可以用这些观众做的艺术品办个展览,相信会有不少观众愿意动手参与,一边动手一边学习了解体会;历史类,专题类的博物馆可以放映带有该历史的电影,让观众愿意主动学习,着重在思想教育方面,例如放映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诸多明星参与演出的电影,在这类观众数明星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各项教育。与其放纪录片专题片等这类观众并不是很感兴趣的电影,不如放映这种带有教育意义且有娱乐性质的影片更适合这类观众,放映结束后,还可以开个小型座谈会,讨论影片中哪些情节是符合历史哪些是杜撰,与观众一同探讨互动,加深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种类型的观众就是学生了。学生范围很广甚至幼儿园的都有组织来博物馆参观。如何对学生观众起到教育作用,除了靠讲解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及精神集中度的分析制定讲解词,采取寓教于乐的讲解方式达到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外,还可以在博物馆开展实地学习课堂,我曾经在《博物馆惊魂夜》、《老友记》等美国影视作品中看到老师以班或小组为集体在博物馆授课,一边参观一边灌输知识的场景,国内的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联系邀请他们来博物馆授课,只是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是以年级甚至是全校为单位全体参观博物馆,这样规模就庞大了,不适合课堂教学,只有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在博物馆实地教学不仅环境上适合,质量上效果也会更好。
第五种就是来博物馆闲逛的观众。这类观众来博物馆也许只是为了享受一下免费的服务设施,吹吹空调,和朋友坐着聊聊天,不喜欢太热闹也不喜欢太冷清,一般是退休的老年人居多,这个时候就要依靠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来进行教育职能了,这就又回到了如何和观众互动这个问题上了。研究老年观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老年观众的服务工作,使博物馆成为老龄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基地和终身教育的课堂,调动这类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根据上述五种类型的观众来看,都是自发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博物馆不用着手如何吸引他们走进来,而是着手如何留住他们,这就需要博物馆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让观众参观完后有所思考,认为来博物馆参观不虚此行。
四.关于吸引博物馆观众,扩大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受众面
最后要如何吸引对参观博物馆没多少兴趣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要说 2012-2013年最受瞩目的展览应该算是世界知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大黄鸭”巡展了,截止到2013年6月,已经在11个国家14个城市展出,不说国外,单说在中国,就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当这只巨型的大黄鸭“畅游”在维多利亚港湾时,香港市民纷至沓来引发全城轰动,明星们也是集体出动,为其“代言”,展出期间共吸引高达800万市民游客,不畏日晒雨淋前来拍照,商场人流大增两成,餐厅座无虚席;国内也有不少城市如天津、重庆、武汉、杭州就借着六一儿童节的热闹劲,纷纷出现一大批山寨大黄鸭,满足了一些人的观赏需求, “大黄鸭”来武汉之前,“武汉大黄鸭”这个话题还属于热门微博话题前十位,可见即使是个山寨版的大黄鸭也能在全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热烈讨论;2013年6月22日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正式与霍夫曼签约,让大黄鸭在北京展出与北京观众见面,具体时间还未定。这个“大黄鸭”现象值得广大博物馆人思考: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是否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是否符合广大观众的口味,是否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个大黄鸭的展出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观众,有没有值得从中学习的,为什么国外的“大黄鸭”能在中国这么火……我注意到国内其实每年有引进不少国外的展览,例如今年深圳、上海引进的古埃及文物展就很吸引眼球,很多观众都是冲着神秘的古埃及文化以及古埃及皇室木乃伊拉美西斯二世之子在内的4具木乃伊和288件珍贵文物而去,这些展品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即使它是个收费展览也有不少观众慕名而去,当然,不是所有博物馆都能引进这样的展览,不过即使没有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做支撑,有很强的话题性的展览也能吸引不少观众前来,在展览展出之前,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媒体宣传报道仅仅只需要花点心思在网络宣传上,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展览信息,烘托气氛引发观众热烈讨论,但并不是单单从自己的平台上宣传,通过对新浪微博博物馆的粉丝关注数量来看,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关注数量最多为135万,其余各地博物馆大部分关注数量不超过5万,这些数量里还包括相关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以及重复关注的人数,即一个人关注多家博物馆,中国人口13亿,在如今小学生都会上网的时代这个数量并不算多,湖北省博物馆的微博粉丝关注数量也仅仅只有1万人,这在省级博物馆里的关注数量算是排在后面的,武汉博物馆的关注粉丝更是只有140人,这些数量里都包含不少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普通市民的关注量算算也就没多少了,但例如“武汉路边社”、“大武汉那点事”这种非官方发布武汉地区大小事的微博博主就有37万、49万的关注量,“乐活武汉”的数量就更多有68万,而且关注他们的人纯粹就是普通市民了,个人认为博物馆可以通过这种粉丝多又发布各种信息的平台来宣传,可以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后面@这类博主,通过他们的转发来进行宣传,微信平台也是一样的,博物馆的主动求转发行为不仅扩大了宣传也架起了与普通市民观众的互动桥梁,还能通过自己发布的内容吸引普通市民的关注增加粉丝数量,事实上博物馆的关注粉丝数量还没有一天的参观数量多,这说明不是市民对博物馆没有兴趣,而是没有主动关注博物馆动向的意识,建立再多官方博物馆平台网站,受众面也永远总是那群会主动关注博物馆信息的观众,收效并不大,“大黄鸭”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不是通过国外的任何一个官方展出单位机构发出的信息,也不是通过国内外各大电视报纸新闻媒体报道,一开始是一个叫做“英国那些事”的微博博主发的一条微博,这个博主有50万的关注量,可见其影响力和推广度,“大黄鸭”火了以后,各大媒体才争相报道,因此要有效利用其他关注量大的平台,当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信息广泛传播以后必定引起社会大众的或兴趣或好奇心或猎奇心,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自然会主动上网搜索了解博物馆,会点击浏览博物馆网站,会关注博物馆平台发布的信息,博物馆建立的各种官方平台受众面也会越来越广,走进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就会越来越多,当观众参观完引进展览后带动参观博物馆内的基本陈列展览并开展各种服务设施以及有趣的互动活动,让他们觉得博物馆并非是个枯燥沉闷的场所,改变他们对博物馆的原有的主观认识,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从而吸引他们愿意再来并带上亲朋好友再次走进来。还有,就像上面提到的,博物馆加入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在科学研究上得到较大成功、在网上积极回应观众建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对观众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职能的开展,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也会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
当博物馆观众越来越多,博物馆实施教育职能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就越来越大,博物馆的作用和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文作者:刘璟 辛亥革命博物馆陈列部
参考文献: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