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与社会教育的思考——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14 年 06 月 1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4439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本文以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就如何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和社会教育工作进行了浅思。   关键字:免费开放服务  服务 创新 社会教育  博物馆 文化与发展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本文以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就如何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和社会教育工作进行了浅思。

  关键字:免费开放服务  服务 创新 社会教育  博物馆 文化与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着巨大作用。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由此掀起了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热潮。今年已是实行免费开放后的第六个年头,随之而来的免费开放服务和社会教育工作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和社会教育工作,使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及公众的文化需求,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提高免费开放服务质量

  博物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观众。从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办好博物馆实现硬件(馆舍设计的科学性和设施的现代化)与软件(博物馆理念和管理的现代化)合理配置的最终目的,这种办馆理念是21世纪博物馆研究、社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使更多的观众自发的走进博物馆,主动参观学习博物馆知识。从“看热闹”到“品文化”的蜕变,考验最大的还是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即服务观众的人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再加上现代化的陈展手段,从而达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以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自2011年10月10日免费开放后,群众热情高涨,观众年龄结构呈现多样化。据统计辛亥革命博物馆2012年全年参观总人数53.1126万人次。其中,省内观众占参观总人数的45%,团队观众占19%。2013年上半年参观总人数31.5788万人次。这体现出公众对社会文化繁荣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充分认可和积极响应,也是博物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免费开放为博物馆提升了人气,更为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注入了新的动力,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同时,也是对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的重大考验。

  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服务社会、服务观众”是现今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必不可缺的管理“软件”。现代化、人性化的设施,在弥补博物馆建设疏漏的同时,也为未来社会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支持。只有将这两者兼顾,从实际出发,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设施的增设和陈列展览水平的提升,才能营造出一种安全、和谐、崭新的参观环境,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创新社会教育形式,加强沟通与互动

1、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参与性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群众教育工作即是社会教育,它是这各种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免费开放使博物馆成为服务全体社会公众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播者与受教者已不再是单一、固定的群体,其传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教育者向被教育者的单向灌输,而是出现了观众群体多元化,教育者与被受教育者双向交流、互动影响的新趋势。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是帮助观众“学”。主要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教育职能。有的学者更是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当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需要树立起一种积极互动启发引导式的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富有博物馆自身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促进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性,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和现代国民教育的接轨。

2、通过陈列讲解进一步宣传、普及博物馆文化

  陈列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早在19世纪末博物馆讲解就已开始实行。博物馆是以科学、形象和直观的展览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讲解员口语化、大众化的介绍,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虽然现代的一些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兴起,如语音导览设备等,但是口头讲解在因人施讲的过程中与观众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无法取代的。因此,陈列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是社会教育工作中最直接、重要的环节。同时,免费开放也为博物馆文化的普及带来了机遇,让观众有机会认识到博物馆的综合价值。通过参观,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逐步树立“感受博物馆”、“尊重博物馆”的正确理念,引导社会公众文明、有序和理性地参观博物馆,并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道德,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协调发展。

3、组织丰富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针对性

  就免费开放下的博物馆而言,也应打破传统的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向激发观众学习兴趣、引导观众进行学习的角色进行转换。由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日益凸显,仅仅通过门票免费优惠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博物馆还应举办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加强观众调查与研究,摸清观众构成对博物馆举办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点,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每日游客分类统计”值得借鉴。辛亥革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每日闭馆后都会针对“老年观众、省内观众、省外观众、非大陆观众、青少年观众、散客观众、团体观众”进行分类统计,对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

  博物馆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可提供不同的教育活动。一是为在校生提供第二课堂。例如为学校参观团体提供讲解、租借器材等。设立学生参观日,建立各种专题性的中小学生校外“教室”,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进行授课,学校经预约可在此进行校外教学等。其实许多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与学校的课本内容是有关的,如果展览的规划者充分熟悉中小学课本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美术课。把两者联系起来,就能找到被教育体系认可的活动。因这些校外活动和课本内容密切的关系,会使活动受到学校的青睐。我同时认为学校参观团体走进博物馆参观是一种教育性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从日常教学活动里走出来“度假”。还可组织邀请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老师、研究人员开办各种讲座和综合性鉴定会、模拟考古等活动,以提高博物馆与学校的良好互动。二是为青少年提供博物馆体验服务。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类似“博物馆之旅”、“博物馆夏令营”之类的主题活动,在特定的时间专门为青少年观众开放,使其可以零距离接触展品、接触博物馆,还可以在展厅内组织活动,激发青少年观众对博物馆的热爱,寓教于乐。三是为成年人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安排文化艺术休闲活动和自身发展与提高的机会,包括各种课程、学历(如鉴赏、装裱等),举办学术讲座与研讨会,结合展览安排文艺演出等。四是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服务。如设立残疾人参观日,在参观日当天可为聋哑人提供手语讲解,为盲人提供盲文说明牌和可触摸展品等,使残疾人能在博物馆中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为家庭观众提供专门服务。比如建立家庭活动日,在临时展览中提供家庭参与的道具,如留言版、评分卡、亲子拍照区等,这不仅促进了博物馆的教育性、趣味性,还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除了把学生“引进”博物馆外,博物馆也要将展览带进校园中去。“博物馆走进校园”已是近些年许多博物馆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这一理念,传播教育的方式之一。

  博物馆教育与社区的沟通、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法国艺术史学家Andre Malraux于1967年提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概念,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博物馆的空间正逐渐突破建筑的限制,移动博物馆、巡展、博物馆走进社区等活动,正如一场场历史的展示秀,如火如荼的上演着。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参与,使博物馆与社区更多的融为一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弥漫性的参透作用。

三、努力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双向对接

  正如英国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委员会(MLA)制定并颁布的《领先的博物馆——英国博物馆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中所说,“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让民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让博物馆成为社会的核心。”一方面,免费开放使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这为博物馆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性公益机构,要在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以一种封闭的状态存在,而是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他在满足社会公众教育、审美、感情以及认同等方面需求的同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成员的关注与支持。

  (1)建立更加完善的博物馆之友组织

  博物馆之友,是对博物馆事业有兴趣、爱好的非学术性的社会团体。国外的博物馆之友采用会员制度,并享有相应的各项福利,主要是为博物馆的自身发展筹集社会资金之用。我国博物馆之友的成员构成,通常是以博物馆现有的观众为主,经过介绍、申请或特聘的方式成为其中一员,大多由非专业人员组成,少数以专家为主。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博物馆最坚强的社会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之友组织形式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观众人数增多、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的条件下,不断发掘、扩宽潜在的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好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博物馆之友参观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讲座和座谈活动,优先获得所在馆的出版物,参加馆内诸如社会教育、藏品的研究和陈列展览的设计等业务活动。这样既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维系了博物馆之友各自领域内的广泛宣传,扩大了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社会公众的力量,从而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双赢。

  (2)巩固志愿者团队,使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如果说博物馆之友为博物馆平添了浓厚的社会气息,那么志愿者就为博物馆营造了更具亲和力的参观氛围。博物馆志愿者不仅可以弥补人力不足及节约人力成本,还是大众与博物馆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年龄结构单一,志愿者主要以退休人员和在校学生为主,年龄结构不均衡;二是服务岗位单一,多为讲解和咨询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这不利于志愿者的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四是对志愿者重使用轻培养,既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提高。五是对志愿者服务意识的宣传教育过轻。有些学生为混一份毕业实习报告而来博物馆当志愿者,这种带有个人目的性的服务并非能对志愿者这一岗位有所深切理解。志愿者工作是有它自身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结语

  在这个免费开放时代中,博物馆逐步转型为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咨讯,服务全体社会公众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我认为博物馆一直要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教育研究,都致力于提高社会贡献率,以特色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活动,让自身成为人们感受文化、完善人格的完美场所;同时也要抓住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时代契机,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作为年轻一代的博物馆工作者,我坚信未来的博物馆之路一定会走得更加绚丽多彩,这种发展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与挑战。


本文作者:郑卉  辛亥革命博物馆保卫部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tabid/312/InfoID/6980/Default.aspx

2、《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主编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4、《新形式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编

5、《拓展式教育:博物馆文化的新内涵》 严建强 《中国博物馆》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