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 藏品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教育功能,只有在征集到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文物藏品基础上才能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物的征集工作是文物收藏、文物科研、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如何来实现这个前提?是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和努力方向。
[摘 要] 藏品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教育功能,只有在征集到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文物藏品基础上才能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业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物的征集工作是文物收藏、文物科研、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如何来实现这个前提?是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征集 思考 对策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物,它肩负鉴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物馆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只有在征集到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藏品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旨在增加藏品数量和提高藏品质量的藏品征集工作是彰显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博物馆拔地而起,博物馆作为承载城市历史印记的名片,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然而,相对于宏伟壮观的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却面临日益枯竭的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且耐人寻味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藏品需求量急剧膨胀
地方政府主导的博物馆、纪念馆日益增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各地方政府为提升城市形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新建或者改扩建博物馆。
社会各行业、民间博物馆不断涌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人们精神追求进一步提高,民间收藏热业已成为许多企业、个人收藏者的共同喜好,它们相继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提升和传播企业文化、个人社会形象,纷纷注资成立与本行业或者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博物馆。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比上年增加29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达3354家,非国有博物馆达811家。新成立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和展厅面积不断扩大,都需要有大量的藏品作为支撑,这对于有着丰富馆藏资源的博物馆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成立不久的新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总量总是有限的,有限的文物资源难以满足新兴博物馆的藏品需求。
(二)盛世兴收藏的民间收藏热,对藏品征集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进一步扩大,收藏已成为时兴。热衷收藏的人们经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历练出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鉴赏水平,同时,经过他们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逐步具备了可用于收藏的财富积累,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大愿意出售或捐赠自己所珍爱的收藏品。
许多企业、院校和社会团体为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广泛搜集与自身发展背景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们已从最初小规模收藏品的原始积累,步入到动辄拥有成千上万件,颇具研究和市场价值的藏品资源。新兴博物馆要想从中征集到理想的文物藏品,就难上加难了。
近些年来,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民间传世精品文物,如中国历朝历代精美铜器、玉器、杂项,元、明、清时期官窑瓷器,近、现代名人字画等,都屡屡创出天价,精品文物已经成为一种回报丰厚的投资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宝贝”捐赠或贱卖给博物馆,而征集经费的不足,迫使博物馆在面对拍卖会上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文物精品时也只能“望宝兴叹”。
(三)传统藏品征集模式,难以适应博物馆的发展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博物馆所形成的序列体系、管理制度、运行模式几乎是全盘借鉴、照搬前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曾对我国现代博物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相对灵活多变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曾经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文物藏品征集调拨、移交等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需要,日益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绊脚石。
1、文物藏品调拨
过去,在“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方针下,全国各地的精品文物逐级向上集中,很多藏品是通过政府调拨的方式入藏至博物馆的。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各文物收藏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将自家“珍品”拱手让人,博物馆已很难通过调拨获得藏品,藏品调拨之难可见一斑。
2、文物藏品移交
改革开放以前,考古队是博物馆的一个职能部门,发掘所获文物自然移交至博物馆,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考古部门相对独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多不愿将文物移交给博物馆;计划经济时代,文物商店作为收购民间流散文物的主体,曾经使大量珍贵文物入藏博物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商店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出于盈利目的,不愿将收购来的珍贵文物无偿或低价移交给博物馆;此外,海关、公安、工商、银行等部门在工作中涉及文物时,虽有移交的义务但却提出种种条件,如索要办案经费、提出附带条件,有的部门更以展示业绩为由自建场馆,拒不移交涉案文物;至于冶炼厂、造纸厂、回收公司等企业在当下全民搞收藏的背景下,几乎没有接触流散文物的机会,因为再也不会有人将文物视为“破铜烂铁”卖给他们。
3、其他征集渠道
除了调拨、移交外,社会征集、私人捐献、馆际交换也是博物馆获取藏品的传统渠道,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举步维艰的不利局面,我们应当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与对策,尽快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藏品征集工作管理模式和入藏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理顺与考古机构、文物商店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文物移交机制
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物资源极为丰富,综合历史类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各时期的文物是博物馆藏品搜集的主要目标。首先,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物相比,具有时代明确、器物组合关系清晰的优点,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是传世文物所不具备的,对于研究、重构、还原古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家收集民间流散文物的主要阵地,全国各地文物商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都蕴藏着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机构、文物商店各自独立,不愿将文物移交、调拨给博物馆。针对这种状况,文物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大胆改革,重新将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合并,也可将文物商店变更为隶属于博物馆的文物交流中心,重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彻底解决博物馆藏品来源的潜在危机。
(二)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主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民间收藏热,各类文物的价格被不断炒高,由此加大了国有博物馆征集藏品的难度,与社会资金相比,博物馆的征集经费捉襟见肘,很难在拍、竞卖会上购买到精品文物。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主动出击,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来引导社会各界对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关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甚至是企业和私人的赞助。对于民间收藏的新动向、各大文物市场新行情、艺术品拍卖公司新动态,博物馆也要密切关注,变被动为主动,用有限的经费征集到更多更好的文物藏品。
(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合理利用媒体引导私人捐献
建国之初,接受私人捐献是博物馆藏品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曾经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建立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这一渠道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仍能为博物馆建设服务。国有博物馆要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民间收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博物馆。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合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强大的宣传功能,呼吁社会公众提高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告知人们博物馆具有良好藏品的保存、展示和安全的功能,是更容易体现藏品价值的地方,与博物馆合作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这种捐献也可以是有偿的,这样无论是对收藏家还是博物馆都是有利的。
三、拓展特色交流是对博物馆藏品不足的有益补充
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是积累馆藏文物藏品的唯一手段,是博物馆日常重要工作。由于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位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见证物都符合博物馆对藏品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途径和办法也必然不同。
(一)认清性质与定位
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位不同,对藏品收藏和征集的侧重点也必然不同。比如地志性历史博物馆首先要考虑到所处的地域特点;革命博物馆征集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国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重要文物;行业博物馆则要征集与本行业有关的实物或史料。
(二)发挥特色优势
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飞速发展,如果一个博物馆的藏品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就很难立足和发展。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博物馆无不以特色见长,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宫廷器物,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唐遗存,湖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漆器等;此类博物馆无一不以特色见长而深受观众喜爱。此外,有相当部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以其专题性、唯一性而形成自身特色,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就本地区而言,如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就是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这一主题为特色;中山舰博物馆是以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出水文物为特色;还有,诸如航天、电信、钢铁、煤炭、地质博物馆等行业性博物馆,都以与本行业有关的实物或史料为特色。
(三)开展交流合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设立了官方网站,可以全面了解最权威、最准确、最及时的博物馆动态信息,博物馆可根据性质、定位和特色开展馆际交流,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如借展、藏品调剂(交换、调拨文物)就是其中之一。其优越性在于:一是能够较好地保证所交换的文物物尽其能;二是能够弥补自身馆藏文物的不足;三是可以缩短征集文物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四是有助于促进馆藏文物的学术研究。
通过开展借展、藏品调剂等多种形式,使自己所辖范围内出土和发现的文物、标本,可以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进行巡展,对当地公众展出平时难得一见能够表现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异地文物,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目的。
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藏品征集工作的关键
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征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藏品征集人员的前提条件。由于文物种类繁多,目前市场上造假、复制、滥竽充数的也很多,如果征集人员毫无文物鉴定方面知识,就十分容易上当受骗,造成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浪费。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博物馆要十分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文物藏品征集队伍,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文博单位从业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5.7%,中级职称的仅占14%,其总量是严重不足的。博物馆要根据单位业务需要,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确定人才引进计划、标准,制定以文博专业或者有一定文物鉴定功底高学历、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提高博物馆征集队伍整体水平。
(二)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养人才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除引进高素质人才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对现有征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在职培训或脱产学习的方式,即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班或委托培训,也可采取聘请文博专家指导、讲座,课题探讨和学习考察的方式培养人才,只有坚持常态化的系统培训,才能夯实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健康成长
按个人贡献大小给予物质奖励的办法,设立学术研究、项目成果奖和年度考核优秀奖,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以激励高素质专业人才刻苦钻研、再创佳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只要我们对人才资源和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开展此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原动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博物馆藏品来源与征集工作任重道远,充分认识和研究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既有时代进步的社会大环境因素,也有机制束缚的内部障碍因素。面对困境与挑战,我们应当迎难而上,尽快探索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本文作者:刘宏国 馆工会主席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曾兵武、李文昌.博物馆观察[C].学苑出版社,2006
[3]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城市文化的共享[C].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刘春.21世纪我国博物馆藏品搜集途径的转变[J].文物春秋,2008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