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坤与《阳夏战争日记》
熊秉坤,这位在中国近代发展进程的关键时刻振臂一呼、高举义旗、一战闻名的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元勋,不仅如人们所评定:是武昌首义的组织者、发难者、捍卫者,同时也是一名武昌首义史的记录者、保藏者、传承者。经他生前记述、整理、保藏、传承的武昌首义及阳夏战争史料《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前工兵八营阵亡死难暨五旅部属阵亡各员事略》、《武昌起义谈》、《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回忆辛亥首义后的两件事》、《阳夏战争日记》等约14篇之多,约17万字,其中《阳夏战
熊秉坤,这位在中国近代发展进程的关键时刻振臂一呼、高举义旗、一战闻名的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元勋,不仅如人们所评定:是武昌首义的组织者、发难者、捍卫者,同时也是一名武昌首义史的记录者、保藏者、传承者。经他生前记述、整理、保藏、传承的武昌首义及阳夏战争史料《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前工兵八营阵亡死难暨五旅部属阵亡各员事略》、《武昌起义谈》、《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回忆辛亥首义后的两件事》、《阳夏战争日记》等约14篇之多,约17万字,其中《阳夏战争日记》是1911年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中所遗存的一部重要战争日记。在2014年熊秉坤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前夕,打开日记仔细研读,思考着在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这位昔日放牛娃成为大英雄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与这部日记的关联,探究这部战争日记的内容特色和史料价值,将心得写成小文,就教于辛亥革命史学研究前辈。
熊秉坤1884年12月22日出生在湖北省武昌县修文乡楠木庙(今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建和村)一个半工半农家庭。祖父熊荫棠,太平军将领,兵败,由江西先后迁至湖北鄂州、江夏。父亲名开万,为木排商雇佣的走排领水。1892年8岁时,熊秉坤开始在乡入私塾启蒙。1896年因家乡发水灾,随父迁至省城武昌,寄居舅母家,在武昌花堤街的城隍庙主管者族叔祖熊长卿处就读。水退后,随父返乡,靠变卖房产为生。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靠母亲以刺绣维持生计。为了生计,13岁替人放牛、挑水。1900年去武昌大成路皮梁店做学徒,后又在武昌平湖门码头挑水、卸沙,此时起就与工程营士兵相熟。1902年至1903年间,就读于湖北省立南路高小。
1902年至1907年期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求强抗辱实施编练湖北新军,着力改革军制、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以提升军力,国力,知识分子纷纷投笔从戎。他也认识到“意谓欲图上进,非厕身于军界不可。于是,改业从戎,”于1903年进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后队当兵,由正兵升至正目。还被挑选进入讲武堂工兵班、陆军将校讲习所参谋班学习,在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军队中接受西法训练和西式教育,“就学时累居第二”。[] 1904年夏,加入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据他自己回忆“在当时,工程营有许多革命成员,如朱元成、熊晋槐、吴兆麟、罗子清、常汝川等,启发我革命之思想。每夜自习,并以各种刊物,如《民报》(章太炎所办的)《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为其常课,相互主讲,是曾公开之秘密。习之既久,我亦为其同化,即加入其团体。此即工程营,在日知会时代之大概情形。”1910年由于受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经常阅读《民报》、《猛回头》等进步书刊,萌发了革命思想。操课之余,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思想进步很快。1911年春,加入湖北重要革命团体共进会,继任工程八营共进会总代表、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开始在军中联络同志,积极发展组织,起义前该营革命党人已达233人,为革命储备人员力量,无疑是他人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
祖辈英勇抗争一脉相承的性格特质、幼时家境贫寒,饱受生活艰辛而养成的坚韧意志、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和新式教育及新军训练磨砺、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使熊秉坤“志炳丹青,术娴戎伍”,已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革命意志的新军党人骨干和兼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及军事素养的新军班长。所以在武昌起义点火之际,群龙无首、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号召说:“吾人今已势成骑虎,不观昨日捕人杀人乎?吾曹名册已攫去,具在可捕可杀之列,不早图之,后悔何及?质而言之,今日反亦死,不反亦死,大丈夫能惊天动地,虽死犹烈,徐锡麟,熊成基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即吾曹之好榜样也。”因此营中“士气大振”,他即于10月10日当晚领导发难,并“援桴奋战,遂倾城社之凭陵,建纛扬威,克靖风尘之扰攘。”为光复武昌,奠定共和之基,立下首功!
在随后爆发的阳夏保卫战之前,熊秉坤(原清军正目)因功已升任民军第五协统领,这与其他四个协统领宋锡全(原清军队官)、何锡蕃(原清军管带)、成炳荣(原湖北督练公所工兵课员)、张廷辅(文学社重要成员、原清军排长)的任职资格相比,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他超群的品质和胆识,得到新成立的鄂军政府的首肯。
熊秉坤任职后,即组成协司令部和第九、十两标,参与军政要务。在41天的阳夏保卫战中,熊秉坤率领民军第五协官兵浴血奋战,受命转战汉口刘家庙、大智门、跑马场、满春茶园、硚口等地,曾布防汉阳兵工厂、梅子山、十里铺一带,参与反攻汉口未遂。11月27日汉阳失守,坚持最后撤离,奉命经鹦鹉洲渡江退守武昌。防御至停战议和。1912年1月,率部北伐,后移驻云梦。在备战、激战的倥偬时,在防御、行军的间隙中,富有心智的熊统领,对阳夏战争即口述并部分执笔,由其书记官逐日记录作战及行军实况,更难能可贵的是收集、抄存了各项命令和有关报告、通知、规定、意见书等,使后人对此段历史的复原、研究有根有据。
武昌起义后不久,孙武、张振武等人曾建议创立湖北革命实录馆。民国成立之初, 1912年6月16日,经时任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批准,特设立湖北革命实录馆,从事搜集、记录和编修武昌起义实录,以“彰勋阐绩”、“策励方来……演民族之进化。”熊秉坤于1913年2月、3月分两批将战时民军第五协保存的史料汇辑成的《阳夏战事日记》,连同《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熊秉坤事略》、《前工兵八营阵亡死难暨五旅部属阵亡各员事略》等,向湖北革命实录馆报送,为记录、珍存、研究、宣传工八营武昌首义、民军及第五协阳夏保卫战和熊秉坤个人历史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可惜的是湖北革命实录馆藏档296号的《阳夏战事日记》在1913年当年就已下落不明。而该馆所编武昌起义史料长编8册中目前仅见的一册内,也未见《阳夏战事日记》的史料记载。所幸的是有心的熊秉坤在报送湖北革命实录馆《阳夏战事日记》的同时,自己亦留存了一本该日记的手写本(上下二册),日记题名为《阳夏战争日记》,不知何因与上报的日记题名有一字之差,推测可能是上报时作了些许修改。
虽历经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大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和文化大革命的劫数,仍悉心保存完好,并传于后代。熊秉坤的长孙熊永铸曾回忆“文革期间,因为我祖父的特殊背景,我家里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家里先后被抄了三次……1967年4月份……红卫兵第三次来抄家,这次要搜查我祖父住的房间。我祖父坐在房门口,声色俱厉地说:‘我房间里都是绝密文件,没有省人委(当时我祖父是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的命令,谁也不许进来,谁要是进来,别怪我不客气!’祖父革命者的威严和无畏气势,一下子镇住了在场造反派,红卫兵最终没能进入。我祖父以前所获得的勋章与《阳夏战争日记》等一批重要革命文物得以幸存。”[]这段文字真实重现了已是暮年的熊老,为捍卫所珍藏的重要革命文物免遭厄运时的英雄豪气,令人感佩不已!1981年在熊老逝世16年后,其子熊辉先生将《阳夏战争日记》慨然捐赠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后经鉴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年,由熊辉先生提供史料,《阳夏战争日记》首次在《湖北文史资料》1981年第四辑、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专辑上公开发表全文。编者将其更名为《民军第五协军事实录》,内容分作《阵中日志》、《行军纪事》、《命令抄存》及《情报汇集》四个部分。《湖北文史》2011年第二辑,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中,选刊了大部分内容再版,且刊有武汉大学历史系李天松教授对该日记中的部分重要人物、事件和地名所作的详注,并首次刊发了部分日记的珍贵照片。这本日记的出版“在学术界产生反响并引起关注”。在《阳夏战争日记》的记录、珍藏、传承、面世传播的历程中,熊秉坤先生和其子熊辉先生可谓功不可没,作出了重大贡献!
《阳夏战争日记》为 十二行纸,行楷墨书手写本,约4.7 万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阵中日志》”,记载了农历辛亥年九月初三日至九月十七日、九月二十二日、九月二十五日(2篇)、九月二十六日、十月初二日、十月初四日、十月初六日、十月初七日共计22天23篇民军第五协阳夏保卫战战时日记。主要内容如下:
1.赴战的准备情况;
2.敌我双方在阳夏兵力部署及交战战况;
3.黄兴亲赴阳夏督战实况;
4.熊秉坤上书战时总司令黄兴,力谏扼守汉阳险隘锅底山;
5.本协军官阵亡实录;
6.民军大事记;
7.湘军援鄂记;
8.商民援战报告;
9.日人协战记;
10.战火中黎民的惨况;
11.总结阳夏失守的败因。
第二部分为“《留守日志》”,记载民国元年元月十四日至元月三十一日、二月初一日至二月二十九日、三月一日至三月五日共计52天52篇民军第五协北征和换防的行军日记及附文1篇。主要内容如下:
1.移师北上至黄陂等地行军、备战情形;
2.敌情侦察记;
3.停战议和待命操练记;
4.加强治军;
5.维护军民和谐关系;
6.爱护兵士;
7.分赴驻防云梦、孝感记;
8.附:第五协军务与辎重工作规则。
第三部分为“命令”,记录了农历辛亥年八月三十日、九月初三日(4份)、九月初六日、九月初七日、九月初九日、九月初十日(3份)、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2份)、九月十六日、九月十八日至九月二十五日(其中二十一日2份、二十二日3份)、九月二十八日(3份)、九月三十日(2份)、十月初一日(4份)至十月初四日(5份)(其中初二日7份、初三日4份)、十月初十日(2份)、十月十二日、十月十五日(2份)、十月十八日、十月十九日(4份)、十一月初三日(2份)至十一月初五日(其中初四日2份)、十一月十一日(3份)至十一月十三日(2份)(其中十二日2份)、元年正月初二日、正月初四日、正月初五日、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三日(7份)、正月十五日(4份)、正月十六日、正月十九日、正月二十三日、正月二十四日、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八日(4份)、正月二十九日(3份),二月十四日、二月十五日,共计50天98份民军指挥官及第五协命令、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1.鄂军政府军令部指挥阳夏保卫战的命令;
2.战时总司令黄兴指挥汉阳保卫战及反攻汉口的命令 、通知;
3.护理战时总司令蒋翊武指挥防御武昌城的命令;
4.武昌防御使谭人凤指挥固守武昌城命令;
5.战时第一区司令官窦秉均指挥民军各协加强守区防御及停战期间行动的命令;
6.战时总司令吴兆麟部署各部队占领区域及停战期间严禁无故放枪的命令;
7.第三镇统制窦秉均指挥北伐发给入编第五协等所属部队的行动命令、通知;
8.第五协统领熊秉坤指挥所部保卫阳夏及北伐时发布的作战、行动命令。
第四部分为“间谍报告”,记录了农历辛亥年九月初四日(2份)、九月初五日(3份)、九月二十一日(3份)、十月初二日、十月初三日(4份)、十月初四日(5份)、十月初五日(3份)、十月初六日(4份)、十月初七日(2份)、十月初九日、十月初十日、十月十一日(2份)、十月十三日、十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2份)、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日(2份)、十月二十一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一月初八日、十一月初十日、初六、十三、元年正月初三日、正月初八日(2份),无日期(3份)28天50份民军指挥官和第五协等部战况报告、通告及战事、议和等献策意见书等。主要内容如下:
1.战时总司令黄兴、护理总司令蒋翊武、战时总司令吴兆麟、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和军务部、战时参谋部、第四协、第五协及各标、第六协等战况报告、通告;
2.熊秉坤请将湘鄂两军互调战守的意见书、为招降息战,养士安民再战及拒议和的禀都书督;
3.第十二标二营督队陈连魁关于分兵计取汉口、挥师北上的意见书。
纵观全本日记,与当时所遗存的其他日记相比较 ,内容更为丰富,特色更加鲜明。原湖北革命实录馆藏档日记除这本外还有3本:第39号胡效骞投送的《步兵三标三营战事日记》(已散佚无存)、第40号李长棻、王道平投送的《八标一营战事日记》、第448号陶炬等的《鄂军炮兵旅战斗人员表及历史日记》(后刊更名为《鄂军炮兵旅日记》)。第40号与第448号大体相似,暂以第448号为例比较分析:
《鄂军炮兵旅日记》记录了农历辛亥年八月、九月(九月三十日有2篇)、十月,元年一月、二月、六月、八月,民国二年初、五月总计46天47篇日记,约9000字,内容主要为鄂军炮兵旅在阳夏保卫战、北伐时的经历、战斗命令和该旅的沿革历史。日记多篇文字较少,大多为寥寥一行或几行,或将命令直接录入日记中,无论记载内容的广度、深度,还是篇幅、数量等,都是《阳夏战争日记》首屈一指。
《阳夏战争日记》不仅记录了第五协在阳夏保卫战时迎战、作战、战守和北伐行军的实况、时局及民军大事等,同时辑录了多份指挥民军作战等重要的命令、战况报告、通知,收录了统兵者熊秉坤、陈连魁关于战事献策的重要意见书和禀文,并附有《第五协军务与辎重工作规则》这一部队内部管理章程。从前面所列内容看,当事人当时所作日记关涉战事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层面,深入、真实、细致地反映了时局、战争和第五协战况以及熊统领的军事思想、指挥和治军、心态等:
例1:
九月初六日
……移时敌舰队四艘自下上驶,行抵洋油栈时向江岸连击四炮,我铁路上所部炮兵亦还击数炮,但已死伤过半。左翼兵正败退,九标一营管带李继广阵亡,右翼支持不住,退至大智门乃止。张景良乘隙潜逃,罗家延〔炎〕被执。军士咸谓:敌已逼近,张景良不许开枪。罗家延〔炎〕任弹药补充队长,每兵只发子弹两排,故众疑为汉奸。
这段日记再现了敌我双方的激战、本协军官阵亡、民军指挥官战场劣迹、失守汉口败因等。
例2:
二月十四日
天雨。至晚六时降雨。本协自成立以来,或任战斗或任防御,今又拔队北征,因服务繁多,不暇教练,故各营兵士操练一端,不甚娴熟。统领思力加整顿,拟每日统领亲临或参谋代往监视各营操练,已于本日下午派徐参谋及罗参议往九、十两标监视,至午后五时回协。倘能各执事热心教练,将来料不难成劲旅。
二月十八日
天晴。为阴历新年之元旦,传饬各营停操休息,并严禁赌博犯规等事。喜各兵士均遵法律,毫无违犯情事,亦是〔足〕慰率兵者之心,且可为民国军前途贺。
这两天的日记反映了民军第五协治军严明和对士兵的爱护。
例3:
附:第五协军务与辎重工作规则
一、鄂军输送虽多而车辆缺乏,兵士搬运俱用挑抬,无大效力。本协新正由武昌城外开赴黄安,……讵知一到该地军队过多,民夫皆为雇尽,且有乡下愚夫畏军队威势,裹足不前。……不独如此,并尝见兵士在途中强逼乡人代为搬运,乡人苦之,以是而伤民感。及后本协驻扎三山铺,乃在附近邀请乡绅之孚人望者,先将工资付之,请其代为征雇,编入各队。每队七乘,营署六乘,标署八乘,协部十二乘,卫生队六乘。其工资每人每月六元,半月发给一次。每车能载二百八十斤。因乡人不知军律,并与订立条约使之遵守,不致后生纠葛。按战术中但有“征代民夫”一语,若未得其法,不藉该地绅董之力而用强迫征代,非为徒伤民感且车辆不可得也。兹附与车夫所订条约如后:……
这篇附文是第五协军务与辎重工作规则,是第五协统制熊秉坤为解决军务与辎重工作而拟定的供官兵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包括部队行军中合理解决辎重的运输、枪支的配备、新兵的招募和教育、给养的领取、各官兵被服靴鞋随季节不同而变化等等,体现了熊统制对军务的管理意识和水平,以及对军民关系的注重,这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例4:
九月十五曰
附近民云:锅底山为汉阳第一门户,昔洪杨用兵据为险隘。闻之即率十标统带杨传连至该地侦察,果系天生险要。特上书黄总司令,甚纳所言。先是黄总司令及诸参谋拟弃兵锅底山守十里铺,后见上书者数至,乃改锅底山为第一门户。其书词如下:
上总司令黄君兴书
盖闻用兵之道,必以地势为先。得地势之胜者,始能制敌于死地也。故坤于幼时游历寰区,举凡山陵涧谷险阻崎岖之处,莫不在在留心。迄今南北交锋,敌军在迩,有足制胜防危而不可漠视者,坤不揣愚鲁而略有指陈。
夫汉阳之西约十里之许,有四山焉。其一曰美娘山,右连襄水,傍有间道,通于琴断口,左接仙女山。仙女山之左,即为锅底、扁担诸山,横亘一线,惟扁担山毗连龙王大湖。三山并峙,略高数十仞;惟美娘山较低,三山则高丈余焉。扁担、锅底二山相接,介然成路,为蔡甸抵汉阳之要道。其西三里有一港渠,宽约四丈,左接龙湖,右通襄河,中有一桥。桥有三瓮,故名曰三眼桥。此坤于起义之先而已得其形胜者。窃谓大敌当前,有此四山之险,湖河港渠之隘,若稍以兵力守之,大足以扼敌吭而阻敌势。
顷闻贵总司令以兵力单薄、交通联络为不便,有弃此而守十里铺之谈。在贵指挥未为非是,而坤以区区之意度之,则非至善之策也。何也?十里铺虽为汉阳之要地,其形胜险阻,未有出乎四山之右者。则四山之险,真可谓天生之要隘,汉阳城西之第一门户也。若弃此而不顾,则何异东周以西晋畀秦、后汉以街亭贻魏也。我今日弃之,敌明日取之,驻重兵,置炮位,长守此以瞰制我,则虽有深沟高垒,强兵利器,以陈于十里铺之前,而能当敌凭高视下之锋锐,吾未之敢信也。汉阳城西半壁,不危得乎!坤也有鉴于斯,意以十里铺宜守,而四山之险则更宜守。守此四山以保全西壁门户,胜败之分不难为转移也。守之之法,其前设步兵千余,机关枪数门,分布于三眼桥、琴断口及诸山麓之下;更设炮兵数队,占据此山。如此布置,以逸待劳,战守止作,皆可各尽其能,而汉阳自固不待智者而自明矣。刍荛之见,祈贵总司令裁夺之。
这封上书的内容及细节,形象、深入体现了熊统领对兵道形胜的领悟力和践行力,以及对防守汉阳的战略贡献。
例4:
十月十六
是时天已黎明,遥望汉阳气息奄奄,悲惨状况情不忍言。继见黎庶纷纷相率逃命,扶老携幼,号泣于途。吁!民国尚未构成,而使苍生涂炭至此,若不能达到革命宗旨,将何以谢天下苍生!
这篇日记是战时黎民百姓悲惨境遇的写真和熊统领对此怀有悲悯及负有革命责任感的心理记述。
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此四例足以窥全豹证明这部日记内容丰富,他不仅是战况的简单记述,更具广泛性、深入性、真实性、心理性鲜明特色的辛亥革命战争珍贵史料。“当事人记当时事,史料价值自非泛泛可比”,[12《湖北文史资料》1981年第四辑,第14页。]这对研究辛亥革命阳夏战争史、特别是民军第五协战史,阳夏战争期间各类人物史、特别是熊秉坤及英烈们的历史,辛亥革命重大事件,清末民初社会,时局等所关涉的史学、军事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各方面提供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翔实可信的信息,是研究这一历史层面的极品富矿。
从士兵到将军的熊秉坤不遗余力,以超前思维、过人胆识与毅力记录、抄存、汇辑而成,并保藏、传承的《阳夏战争日记》本身是一奇迹,值得我们永久珍藏与传扬,他与无数辛亥革命先烈的英名一样,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丰碑上!
本文作者:彭博 辛亥革命博物馆陈列部
参考文献
[1]熊秉坤《熊秉坤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委员会等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第4页。
[2]熊秉坤干部档案。
[3]熊秉坤《武昌起义谈》,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五册,第88页。
[4]贺觉非编著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256页。
[5]《湖北革命实录馆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等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第604页、第 615页、第2页。
[6]湖北革命实录馆编辑 《湖北革命实录长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委员会等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第618-648页。
[7]熊永铸 《回忆我的祖父熊秉坤》(未刊稿)
[8]《湖北革命实录馆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委员会等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第592页、第591页;第611页。
[9]陶炬等《鄂军炮兵旅日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委员会等编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第73页-第86页。
[10]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阳夏战争日记》原件。
[11]《湖北文史资料》1981年第四辑,第14页。
[12] 1912年10月,熊秉坤被授予陆军少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