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与志愿者

发布时间:2015 年 02 月 12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6928

摘要: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正确认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坚持“三贴近”服务原则,开展公益性教育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志愿者的力量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中服务与志愿者的看法。

    [摘要]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正确认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坚持“三贴近”服务原则,开展公益性教育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志愿者的力量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中服务与志愿者的看法。

 

    [关键词] 博物馆社会教育     博物馆志愿者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博物馆承载着保存和传播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任,担负着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使者的使命。“一国的文野,视乎其文化程度的发达与否,惟其文化的真精神,全恃博物院代为表现。故欧美各先进国莫不视博物院为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试验场、宣传的集团军、专家的资料库。其政府既目此为国家元气,其人民复籍此求知识源泉,诚有以也”。[1]杨成志先生的这段被反复征引过的话,可谓精辟之极,寥寥数语将博物馆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欧美诸国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无论是“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或是“教育的试验场”、“专家的资料库”都可以集中为一点,即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如何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做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是博物馆社教工作者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笔者结合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在这里谈点个人看法。

 

    一、将博物馆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灵魂和生命线

   在博物馆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普遍达成共识:教育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必须符合美国博物馆协会认定委员会的博物馆定义,对参与认定的博物馆而言,博物馆必须是:…它的本质必须是教育...。”[2]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社会教育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1、就本质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是有计划地辅导社会全民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育历程。

    2、就实施者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实施,必须有积极性的设施,也就是要有专门构或专人负责办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3、就内容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施教内容包括人类共同生活环境中有组织的社会文化。

    4、就目的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在充实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生活内涵,以促进社会全面向上发展。[3]只有正确把握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意义

    博物馆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直接服务公众的手段,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工作,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迎接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讲到:“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充分的信息和有启发性的方法,展示藏品的教育工作称之为博物馆的灵魂”。 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博物馆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灵魂和生命线,把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应。如何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领域、提升展览教育价值,目前是中外博物馆界共同的研究课题。

 

    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教育功能

  (一)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功用

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人文遗产、自然遗产和科技信息,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民众的认知、欣赏及研究需求,能够为之提供与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机缘,从而营造一个人文关怀的家园。博物馆工作者首先要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性质,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将文物藏品和展览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切入点。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把握文物本身与展览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弘扬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

  (二)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陈列展览雅俗共赏

    博物馆教育的对象涉及各个社会阶层,涵盖各种年龄阶段,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观众的需求,力求做到难易适中、雅俗共赏。

    一是以观众需求为指针。展览设计可以事先做市场调查,或者举办预展,征求观众的意见。根据展览的主旨适时融合观众的想法和建议,使展览成为更具时代性、生活性的教育方式。

    二是展示主体要客观真实。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对领袖、伟人、英模的陈列展示,要改变以往脸谱化、符号化的表现模式,而是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客观、真实地从细节上展现伟人不平凡的一面,拉近展示主体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感染、教育的作用。

    三是适当采用生动、亲民的展览形式。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把事务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观众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4]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在展览上运用了图片、图表、模型等静态形式,并结合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3D虚拟影像等声光电模象进行直观教育,活化展览内容,以直观性和实物性增强展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是设立观众互动活动的环节。根据实际需要,中小型博物馆可以设立观众互动环节,大型博物馆还可以专设观众互动室,开辟多媒体视听、电子查询、局域网论坛等功能,使观众提升兴趣,强化记忆。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也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互动教育的平台。

 

    三、集合博物馆志愿者的力量,加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博物馆作为传袭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指针已渐渐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无论男女老少闲暇时光信步来到博物馆参观,领略时代的变迁,瞻仰先祖的智慧,感受革命者的高尚情操,这些都无不是一次愉悦的心灵旅程。但是要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仅靠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

    博物馆志愿者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桥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博物馆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建立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志愿者团体

    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有志愿者,其中高校学生为主力军,他们以青春的热忱活跃在博物馆的对外宣教和服务工作中,把博物馆的知识、理念和文化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强,往往难以保障志愿者团队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一批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文博事业、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公益服务工作的志愿者,使他们成为志愿者团队中强而有力的主导力量。他们可以是教师、学者、职员或者是退休人士等,工作和生活区域相对固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备为博物馆提供公益服务的实践能力。

   (二)拓展志愿服务的范围

    在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中,主要是参与博物馆的对外宣传和公共服务,这就没有充分发掘出志愿者自身的特长、爱好和能力,博物馆可以设立文物鉴赏、社教服务、策划设计、布展维护等分支招募志愿者,并聘请专家为顾问,用专业知识指导志愿者团体开展活动。一是可以发挥志愿者的专长,进一步提高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充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如:湖北省博物馆没在举办一次展览都会有相应的专业志愿者进行讲解,再如:武汉市博物馆将鉴定方面的权威人士作为志愿者为公众提供免费鉴定。二是对志愿者进行再教育的一种方式,使他们在为博物馆进行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受益。三是可以充分挖掘志愿者的能力,拓展志愿服务的范围,使志愿活动的形式更具多元化、专业化。辛亥革命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联合武汉导游之家,定期为他们组织培训,将他们培训为博物馆的志愿者,这样的志愿者既专业化又服务化。

   (三)组织志愿者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联欢和表彰等活动,将志愿者组织起来,培训技能,交流经验,增进情谊。同时,志愿者作为“特殊的观众”,也是广大群众的代表,可以从普通观众的立场结合工作人员的经验对博物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将博物馆工作者和志愿者之间的互动活动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谐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结束语:古德(G.B.GOODE)曾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作了什么”。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前景广阔,我们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深感需要学习、值得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见识、总结经验,探索适应时代步伐、迎合观众需求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促进博物馆事业向纵深发展。

    注释:

    1.杨成志:现代博物馆学 收录于博物馆历史文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滴第26页

    2.hans manneby,hartmut parsch,rainer hofmann,teti hadjinicolaou:《改善博物馆的品质与标准之指南与博物馆的认定:博物馆的品质保证》,徐纯译,中国台湾: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2005,10,第86页

    3.林胜义. 终身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J]. 台北: 教育资料集刊 终身教育专辑,1999(24).

    4.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49

 

    本文作者:钟艺 辛亥革命博物馆开放开发部主任、罗莎 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刘春.博物馆教育推广服务的探索—以《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绘画精品展》为例[J].博物馆研究2009年第4期(总第108期):38—42

    [2]彭正文.博物馆: 青少年博物馆社会教育基地--以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1卷(总96期):169-172

    [3]刘迪.博物馆社会支持体系刍议[J].博物馆研究2009年第1期(总105期):20—21

    [4]崔爱华.博物馆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之我见[ J].黑河月刊,1997(5、6):136.

    [5]韩兵、洪港.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的青少年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110

    [6]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C].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

    [7]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