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链接”时代的博物馆 如何利用好原始资料 ——以《中国的空军》期刊为例

发布时间:2019 年 11 月 2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636

[摘要]在“超级链接”时代,越来越丰富的沟通媒介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征集、陈列水平。然而加强博物馆与当今社会的联系,不能仅仅依赖于新科技,更应该挖掘原始资料,联结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寻求现代公众的精神共鸣。在此,笔者将通过解读《中国的空军》期刊部分内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超级链接时代的博物馆如何利用好原始资料,开创展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让历史更鲜活,以吸引新公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

[关键词]超级链接;博物馆;中国的空军;新方法;新公众

一、博物馆寻求阐释展品的新方法应立足于挖掘相关原始资料

为纪念武汉抗战八十周年,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共同举办《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其中有这样一件特别的展品——《中国的空军》期刊首刊。

《中国的空军》期刊于1938年初在武汉创刊,由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中国的空军出版社”编辑出版。该期刊名称多次出现于研究抗战中的中国空军的文章,如《“海峡两岸纪念武汉抗战7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刊登有田子渝教授的《<中国的空军>(1938年)简评》;该期刊上的部分图文也常被相关展览引用,如湖北省美术馆固定陈列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中的“汉版抗战美术刊物及刊载抗战画作的汉版期刊”部分有展板介绍。为了更好地阐释展品内容,笔者搜寻部分期刊原文,一探究竟。

(一)原始资料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明

“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占领了华北、上海,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许多政府机关迁移武汉,武汉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武汉的文化阵容空前强大,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春至1938年10月,在汉出版发行的刊物就有100多种。

1938年初,位于原汉口日清公司旧址的航空委员会政治部编辑出版了《中国的空军》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份国家级的空军刊物,此前有《空军周刊》和《中国空军》,那是杭州中央航校的校刊。时任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蒋坚忍在发刊词中喊出:“‘保卫祖国,建设空军。’这是我们空军同志唯一的任务,也是我们空军同志唯一奋斗的目标!”紧接着,武汉“二一八”空战爆发,《中国的空军》第三期以《“二一八”武汉空战大胜记》、《空军光荣战讯!!——武汉上空血战大胜,大通江心敌舰沉没》等文大篇幅报道了武汉上空的首胜及后续战事,并以《忆“中正队”的勇士——李桂丹的声音》等文沉痛悼念了英勇牺牲的空军士兵。

此后,《中国的空军》期刊跟踪报道一系列空战,亦随着战事的变化而迁徙,武汉保卫战期间转至重庆出版,抗战胜利后又转至南京出版,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0期。可以说《中国的空军》与中国空军的命运紧紧相连,它不仅及时地记录了抗战中的空军战况、空军动态、空军英雄,还多角度地呈现了抗战期间的历史画面,是研究中国空军抗战史及中国空军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二)原始资料多角度呈现展品的历史画面

《中国的空军》通过图画与文学作品及时地、形象地宣传了抗战中的中国空军。该期刊大量刊登了著名画家以空战为题材进行的创作,如高龙生、张文元、汪子美、沈逸千、丰子恺等人的时事漫画、讽刺漫画、教育漫画等,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空军的顽强拼搏。期刊对封面也最大限度地进行利用,或手绘图画或摄影照片,从首刊至第六十三期,其中有四期合刊,共计59幅作品,主要作者有梁又铭、王树刚、胡克敏等。其中梁又铭被誉为“抗战军旅画家”,他多次逆人潮而行,冲入战火进行速写和拍摄,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画面。1938年9月5日至7日,杂志社在汉口总商会举办了《空军画展》,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梁又铭,从刊登的现场照片可以感受到观众如火的热情,一如期刊第十六期所报道“会场的布置虽比较简单,可是三日来每一角落都挤满了观众(观众共计约四万五千人)”。

图画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而文字更深刻地展现了抗战中的中国空军内心的大无畏与困苦。期刊不仅特邀记者采访日常生活中的空军士兵,如第七期刊载的《空军战斗员生活素描》描绘了战斗时刻以外的空军以机场的草地为书桌,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在难得的休息日走亲访友以获得适当的放松;期刊还记录了空军自己的所感所想,如面对民众将空军神化,以及难以接受空军战败等情况,湖北籍空军汤卜生在第十期发表了《航空生活的感想——一个飞行员的自述》,描述了作为空军的诸多危险,袒露心声“为的是使大家能了解我们,认识我们,免得大家对我们有太多的不近人情的猜度和误解”;期刊也催生了各类文学创作,所刊登的空军诗歌、小说及戏剧作品层出不穷,且均是原创。

除此以外,《中国的空军》根据读者需求增设栏目,以搭建空军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平台。期刊自第十六期起,“增设‘投考信箱’,接受来函询问,为有志投考航空的青年服务”;增设“航空信箱”整理民众疑问,并进行回复;增设“空战座谈会”,“直播”本刊记者与空军将士对于战况的研讨等,这些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对空军职业的了解和向往,也为空军部队的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的空军》创刊一周年之际,现代图书馆学家汪应文具有前瞻性地在第二十三期发表《空军文献的搜求与整理》一文,强调了要尽快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以“供给编辑整理抗战史和中国空军奋斗史及中国空军将士传记者以最基本的原料。”

博物馆创新展品的展示方法要活用相关原始资料的“前世”、“今生”

在整理《中国的空军》期刊部分内容时,笔者因战事的激烈而紧张,因烈士的牺牲而悲痛,也会看到诙谐漫画时破涕而笑。然而,博物馆在陈展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并不可能将围绕展品的所有原始资料都进行“超级链接”式地展示。那么博物馆如何能在有限的展示条件下,讲好展品故事,寻求公众的精神共鸣呢?笔者认为,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给出了很好的范本,呈现每一件展品的“前世”、“今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鲜活的生命和精神的延续。

细心梳理展品“前世”,充分解读背后的故事

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军将下一个攻占目标瞄准了武汉。6月爆发了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会战”。处于敌军猛攻下的武汉已无法安身,8月1日出版的《中国的空军》第十四期即发布公告“本刊自第十五期起,移渝出版”。而就在这封公告旁,还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卜生、纪人二兄:久未晤,甚念。希即为本刊写稿,为盼。弟布夫”。笔者在前十三期期刊中常见三人发表文章,可知卜生即湖北黄梅籍空军汤卜生;通过第十期刊登的《当我强迫降落的时候》一文可知纪人也是现任空军,但生平不详;而刊登寻人启事的布夫,即发表多篇空战追踪报道的本刊记者丁布夫。不难猜想,在战火连天的岁月中,三人因《中国的空军》相识相知,不禁让人也挂念起二位空军的下落。9月1日第十五期期刊出版,时隔仅一月,盼来的却是公告:“本社同人志诚为本刊特别撰稿人汤卜生先生殉国致哀”。年仅二十六岁的汤卜生,在8月18日衡阳空战中因飞机中弹起火,坠落于江西,壮烈殉国。11月15日第十六期期刊发表汤卜生遗作——《敌人永远没有击中他——刘粹刚》。

看似简单的寻人启事,牵出了一段真挚的情感故事,在残酷战争中尤显珍贵。这份原始资料无论是作为《中国的空军》期刊首刊的辅助展出,还是作为故事讲解,都比单纯的展品展示更能引发观者的联想,触动观者的内心。细心梳理展品“前世”,充分解读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感受到历史鲜活的生命。

立体演绎展品“今生”,反映时代精神的内涵

电影《无问西东》一度带火了公众对抗战中的中国空军的向往,因为王力宏所饰演的角色沈光耀堪称“完美”,他是文武双全的富家子弟,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放弃富足的生活,选择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为国家献出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而笔者竟在《中国的空军》第二十九、三十期合刊中看到了角色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的《我的自传》。笔者还在期刊的第二十三期、第二十六期、第二十七期、第二十八期、第三十期分别看到了阎海文、汤卜生、王远波、段文郁、乐以琴的自传,并得知他们是在空校学习时写下的这些文字。褪去影视创作和媒体宣传的光环,自传中的他们并不是毫无瑕疵的超级英雄,他们都有过对生活的迷茫,有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还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反思,直至确定了理想而奋发努力。这多么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青春啊!然而,面对民族危亡,他们将个人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年纪。这六份自传非常有历史价值,曾由铁风出版社收录出版,不仅是研究中国空军将士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央航空学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践行。

如果只是平面式地展示这六份自传,会有多少公众驻足凝神,一字一句地耐心看完?又有多少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朋友能理解特别时代下的舍生取义精神呢?我们不妨进一步解读这些自传的内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和挑战,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追求和使命,“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正可借用电影《无问西东》的经典对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引发公众对电影角色的原型产生兴趣,再以原型自传为元素,设计展览活动。围绕展览主题和展品内容,可以组织公众朗读空军烈士的自传并撰写自己的人生小传,也可以展开话题辩论,还可以编创情景剧等。公众对于活动的感想,以及社会给予活动的反馈将会给展品“今生”赋予新的意义。立体演绎展品“今生”,反映时代精神的内涵,让公众感受到历史精神的延续。

三、博物馆想要利用好原始资料,须善用“超级链接”这把双刃剑

超级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这极大地便利了文博工作者搜索更多信息,进一步阐释展品内容。然而,过多的链接最终会造成信息爆炸,文博工作者不得不在繁杂的网站、网页中寻找真正相关的且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又加重了工作的负担。因此,博物馆想要利用好原始资料,须善用“超级链接”这把双刃剑,取其便捷,去其糟粕。

(一)博物馆充分利用“超级链接”技术,对原始资料广泛收集

超级链接加强了网络信息间的关联。笔者最初接触到《中国的空军》期刊时,发现期刊名称多次出现于实体书籍,其刊登的部分图画也常见于相关展览,但期刊的详实内容却极少问世,于是很自然地运用“超级链接”技术进行网络搜索。由于该期刊年代较远,受众面有限,网络信息十分少,但只需耐心寻找,从一个词条链接到一个网页,再找到相关网站,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可以着手进行收集和利用了。

在网络时代,只要合理合法地使用“超级链接”技术,文博工作者可以广泛收集原始资料,既能进一步对展品进行解读,也有助于历史工作的研究。同时,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也是作为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博物馆慎思明辨“超级链接”信息,对原始资料去伪存真

“超级链接”极易导致网络信息的失真。笔者在网络上搜寻《中国的空军》期刊信息时,只有百度百科给出了简介,并显示信息源来自南京图书馆官网。然而笔者通过研读部分期刊的原文,发现网络信息有误。

其一,网络信息显示该期刊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在武汉创刊”,而期刊前三期均有“十日大事谈”专栏,且第三期有大篇幅报道2月18日武汉空战,由于期刊前三期并未写明出版时间,所以首刊具体日期暂不能确定,可改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初在武汉创刊”。

其二,网络信息显示该期刊自“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而1938年8月1日出版的第14期期刊公告:“本刊自第十五期起,移渝出版”,第十五期期刊出版于9月1日,期间正是武汉保卫战时期,武汉尚未沦陷。若要简述,可改为“武汉保卫战期间迁往重庆”。

在“超级链接”时代,只需轻点鼠标复制粘贴,类似的失真信息就会不断被流传开来。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应该慎思明辨“超级链接”资源,保留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校正有误的网络信息,这是对历史和热爱历史文化的公众负责。

在“超级链接”时代,越来越丰富的沟通媒介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征集、陈列水平。然而加强博物馆与当今社会的联系,不能仅仅依赖于新科技,更应该挖掘原始资料,联结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寻求现代公众的精神共鸣。合理利用“超级链接”技术为工作带来的便利,广泛收集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始资料,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皮明庥.简明武汉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1):312.

田子渝.《中国的空军》(1938年)简评[M].海峡两岸纪念武汉抗战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186.

超级链接.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6%85%E9%93%BE%E6%8E%A5/97857?fromtitle=%E8%B6%85%E7%BA%A7%E9%93%BE%E6%8E%A5&fromid=313121&fr=aladdin.

中国的空军.南京图书馆.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czy/njlib_mbwx/200508/t20050805_3168.htm.

中国的空军.南京图书馆.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czy/njlib_mbwx/200508/t20050805_3168.htm.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邱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