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彰显地域文化之路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7 年 04 月 07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6613

内容摘要:如今的世界大同,并不是要抹煞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大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地方特色正是来源于它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这样一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载体,对于各个地区来说都应成为值得被重视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而博物馆正扮演着保护并传承地域文化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应该如何通过立足地域文化,紧抓地方特色,针对现有馆藏资源,利用博物馆展览来彰显地域文化,是我们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课题。

内容摘要:如今的世界大同,并不是要抹煞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大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地方特色正是来源于它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这样一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载体,对于各个地区来说都应成为值得被重视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而博物馆正扮演着保护并传承地域文化这样一个重要角色。应该如何通过立足地域文化,紧抓地方特色,针对现有馆藏资源,利用博物馆展览来彰显地域文化,是我们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陈列展览;地域文化;地方特色

所谓“展览”,其中“展”是指博物馆应将文物藏品提供出来展示;“览”是指博物馆应将社会公众吸引过来参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能够全面反映一座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保存环境质量、展厅设施条件、展览设计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综合管理措施、社会服务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等。有学者提出“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在地域文化当中具有的深刻内涵,包括可作为城市理念的象征、地区文化的中心、公共交流的窗口。”由此可见,博物馆既是挖掘、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机构,又是展示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其陈列展览所蕴含并提炼的地域文化,无疑是彰显地域特色与地方文化,并夺人眼球的利器。

一、博物馆展览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博物馆是展示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

何谓“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是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东西,也是能够标识一个地区的重要特征物。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服饰、建筑、饮食、婚丧习俗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方言文字、民族服饰、建筑材料、饮食器具等实体,而博物馆最初的功能就是收藏这些实体的一个场所。当前博物馆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此,而发展成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这些实体来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在各个地区的博物馆中,其藏品展示、建筑风格、展陈手段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博物馆是汇聚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建筑等都能够体现出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博物馆展览蕴含并彰显地域文化

博物馆展览之所以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一方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存及传播;另一方面,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找良机。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展览,对于本地居民来说,这些地域文化的展示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共鸣,激发观展热情;对于迁居到此的居民来说,这些地域文化的展示能够增加他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了解与理解,促进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外地游客或不熟悉此地文化的参观者来说,这些展示与他们所熟悉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对于这种文化差异性自觉与不自觉的比较,更能够增强他们对于这个地区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展览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的展示,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观众的观展热情,让观众走进博物馆,领略各地不同的文化魅力。

(三)地域文化让博物馆展览标新立异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区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这种独特性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的文明史。每一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收藏目标和办馆宗旨,具有独立的文化特质。由于不同博物馆所处地域不同,其历史文化资源也不相同,陈列展览的主题与内涵理应存在诸多区别。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就是陈列展览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某一层面上决定了博物馆展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也使得博物馆展览独树一帜,散发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二、博物馆展览彰显地域文化的途径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可以说,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通过陈列展览这种形式,可以直接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其表达效果是多样化的、易于被接受的。

(一)经典稳定的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是博物馆陈列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比较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和较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基本陈列,往往最能体现博物馆的性质和主要任务。一般来说,地方博物馆都会选择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主题进行基本陈列的内容策划,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

1.文物藏品

我们知道,博物馆的三个基本属性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文物实物收藏。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物质基础,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博物馆发展的资源优势,正蕴含在许多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中。从符号学的视角看来,博物馆内的一件件藏品象征着一个地区特征的“标识”,而“藏品体系”则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和隐喻系统。

一个博物馆陈列水平高低,并不在于馆藏文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怎么拓展文物的深度与广度,在于如何展示它们蕴藏的文化内涵、文化外延和文化渊源,并由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对于博物馆而言,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反映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文化,就要充分解析并体现出历史文化上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紧抓地域特色,体现文化个性,是当前博物馆展览发展的基本思路,应着重强化博物馆展览地域文化特色的理念。

2.形式设计

展览的思想和内容存在于一定的形式设计之中,只有和与之相统一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展示内容才能得到准确鲜明地表达。然而,有许多博物馆的陈列都是单纯从展示设计出发,内容与形式分离,虽然陈列内容着重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而形式的单调性则使得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产生脱节的情况,最终导致博物馆的展览得不到最佳效果。在展示空间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将地域性的元素融合于展示内容中。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点要素:

1再现地域性元素。博物馆展示和传播的,应该是有关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风俗民情的内容,也就是说,博物馆展览内容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一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不仅仅是地方文化资源的罗列堆积,更应该是对地方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的研究和解读,并提炼升华地方的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

2)提炼地域性元素。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人文,并非提倡盲目的“复古”,而是通过对地域性元素的提炼,并将其运用到陈列中,使地域性元素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让观众感受到展览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无处不在。

3)本土与外来文化元素共融。注重地域性,并不是盲目排外。恰恰相反,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崭新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吸收”,可以激发形式设计的新思路,打造求同存异的比较研究空间。

注重地域文化、地域风俗、地域环境的创新设计在我国的博物馆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上海博物馆绘画馆的窗格、竹子、假山石,他们真正的用途与绘画作品的内涵并无多少关系,而是为营造一种展厅氛围,传达一种江南地域文化、审美情趣,使观众产生美感和对美的追求向往,这种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是一种有趣的联想,一反过去单调疲乏的功能性的设计,有效地凸显了江南水乡的地域风情。

(二)灵活多变的临时展览

基本陈列是一座博物馆功能定位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力,其文物藏品特色和文化个性,往往通过基本陈列得到体现;而临时展览就是一座博物馆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是满足社会公众不同需求、适时回应社会需要的保证。如果说基本陈列具有稳定性以及长久性,那么临时展览则可以根据当时的各方面综合情况进行调整,能更加灵活地进行地域文化的展示。

目前,有的博物馆对临时展览重视不够,缺乏个性和特色,选题没有新意;主题提炼不足,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内容枯燥乏味,学究气浓,通俗性不足;展览结构混乱,逻辑性不强,多为教科书的翻版,不宜为观众接受。忽视临时展览,就是忽视了博物馆的另一只强而有力的手,实为一种缺憾。多项研究报告指出,一些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或突发事件的临时展览,往往比基本陈列更具有吸引力。

博物馆在突出基本陈列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临时展览。由于人们往往会被自己从未参与过的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民间文化艺术所吸引,故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应该深入挖掘此部分内容。博物馆不论其展馆大小,而在于其陈列内容和展示形式各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是展现优势。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看到了办好有特色的临时展览给博物馆所带来的新鲜活力,一些博物馆在举办临时展览方面,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临展系列。例如: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举办的“秦文化系列”、“帝王及帝王陵墓文化系列”、“重大发现及重要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等主题临时展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代人类文明系列展”、“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文物精品展”等系列临时展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首都博物馆推出“城市记忆——百姓之家”专题展览,以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展现60年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生活的展览,以艺术的角度和手法来提炼、升华生活中的平实,用相似的经历来勾起观众深藏在心底的记忆。

三、博物馆展览的发展之路

(一)尽可能充实博物馆藏品资源,凸显与之相适应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人类的巨大财富,也是各地方博物馆的重要资源。博物馆最初之功能在于收藏。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当地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奠定了基础。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是收藏的目标,也是可供开发利用的特色文化资源。

许多地方博物馆在藏品上虽不如国家级大馆的藏品丰富、完整、经典,但它在某些具有区域特色文物上的收藏却非常丰富。如:四川省博物馆在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石、陶俑等文物上藏品相当丰富,也极具巴蜀文化特色;浙江省博物馆在良渚文化玉器,甘肃省博物馆在仰韶文化陶器上的收藏较丰富,具有特色。这些形成体系的特色藏品是在其他地区、甚至国家大馆的展览中看不到的,是地方博物馆的宝贵财富,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珍贵藏品。

博物馆还应在深入研究文物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观众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从便于观众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角度,将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

(二)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寻求博物馆发展新思路。

在这一点上,国内有的博物馆迎难而上且独具特色。杭州茶叶博物馆充分发挥茶叶主题,运用龙井茶产地的地域特色,通过环境整治,将周围的户外场所作为展览的辅助空间,创造出生机盎然的文化景观。首先,博物馆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展示了100多种丰富多样的茶树品种,对各品种的产地、名称、类别详细说明,营造出内容丰富的室外展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常见的灌木型茶树,还可以观赏到5米多高、自然生长了50多年的大型茶树。其次,博物馆做足“水”的文章。通过环境整治工程引西湖活水,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手法,对水系进行处理,营造多种水景,形成室外品茶区域。茶叶博物馆拓展了博物馆文物收藏、公共展示、旅游休闲、美育启智等多方面的功能,打开了博物馆的新局面。

近年来,面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中山市孙中山故居周边环境也不断发生着“质”的转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意识到失去了周边的耕地,将意味着纪念馆自身的资源也会大打折扣,于是打破了传统纪念馆固守自封的思维,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创新。纪念馆旁设立了“翠亨农业展示区”,开创了博物馆“种田”的先例。这块展示区面积约60亩,其中2亩多地是孙中山先生和他的父辈曾经耕耘过的田地,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观众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清末孙中山在家乡时的翠亨村旧貌。纪念馆通过“种田”,扩大了保护和管理的资源,丰富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充实了陈列和展示的范围,突破了一般名人故居、纪念性博物馆传统的旧居复原加辅助陈列的二元模式,改变了展品、展柜、展墙的传统组合形式。在近1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形成了以孙中山故居复原陈列、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孙中山亲属和后裔陈列、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为展览单元的,多位一体且兼具历史纪念性、民俗性,立体的、多元化的陈列展示体系。实践证明,观众对这种新型展示模式的兴趣和热情,并不亚于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展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新型模式的成功,就是充分认识到现代发展对于固有展示形式的冲击,紧紧抓住自身环境特色,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凸显农业文化特色,打造属于翠亨村的“种田”文化品牌,不仅缓解了旧居纪念馆发展的局限性与尴尬性,反而给博物馆发展铺开了一条崭新的、独一无二的道路。

四、结语

地域文化可以集中反映一个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特质,是当地自古至今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蕴含深刻文化意义,带有浓厚个性色彩,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志。这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唯有把握地域文化特色,发挥自身文化特点,在共性之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角度,丰富和深化陈列展览的内涵,方能在众多博物馆展览中脱颖而出,推进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2](美)乔治•埃里斯•博寇(G. Ellis Burcaw).新博物馆学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单霁翔.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4]吴晓芬.立足地域文化建设特色博物馆[D].安徽:安徽大学,2011.

[5]钟晨.厦门博物馆中地域文化的展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陈丽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地域文化中的运用[J].中国博物馆,2000(2).

[7]魏歲.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丰富展览选题内容[J].四川文物,2002(1).

[8]杨建新.博物馆: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J].国际博物馆,2006(2).

[9]单雾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2).

[10]陆建松、郑奕.中国博物馆学应加强博物馆建设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8(3).

[11]吕睿.地方文化复兴与传播——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博物馆功能新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12]张瑕現.基于地域文化的博物馆展示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