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博物馆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发布时间:2019 年 11 月 2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801

摘要: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也是新世纪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学科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变革,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拓展,使其不仅是收藏、研究、展示藏品的公共服务机构,而且在连接社会公众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必将对博物馆发展和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博物馆;发展;影响

从Siri到指纹解锁、人脸识别,从在线翻译助手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金融、医疗、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我国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应当紧跟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自身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与应用

人工智能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近几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人工智能正不断推动与行业相结合的应用,以实现更完善的数据感知和汇总,更智慧的数据模型建立和问题求解,更自主的平台服务提供和数据融合,更智能的决策制定和下发,从而推动不同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作为前沿科学和交叉学科,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自然进化造就的智能属于自然智能,人类智能是自然智能的最佳代表,人类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人类智能的支配下开展和完成的。人类智能是指人类为了不断提升生存发展水平,利用知识去发展问题、定义问题(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就是指由人类制造的智能,即机器的智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由于人类智能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高级的自然智能,所以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探索人类智能的工作机理,在此基础上研制各种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机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智能服务。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从发展时间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划分为七个阶段:萌芽阶段、诞生阶段、黄金阶段、第一次低谷、繁荣阶段、第二次低谷、现在发展阶段;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其中,计算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初步形态,它让机器和人一样能计算、存储和传递信息,如网页搜索;感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阶段,它使得机器和人一样能看懂、听懂与辨识,具备感知能力并与人进行交互,如已经应用的语音识别、图像处理、智能搜索引擎、实时在线地图等技术;认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高级形态,它模拟人类的推理、联想、知识组织能力,使得机器和人一样能理解、会主动思考并采取合理行动,具备一定的概念、意识和观念,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突破口,如科大讯飞研发的教育智能机器人“阿尔法蛋”拥有“类人脑”,其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智商都会随着深度自我学习而不断成长。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

任何科学技术的作用,都是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与工具。随着更多维度和更大量级的数据采集与数据汇聚、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更具互动性的人机界面的发展,人类可以将人类智慧的创造力优势与人工智能的操作性优势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即人类发挥驾驭和引领的作用,负责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人工智能则发挥操作和执行作用,负责在人类设定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在这种工作方式中,人类驾驭者和人工智能机器执行者将形成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社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将远远超过人类单独(或人工智能单独)工作的生产力水平。目前,人工智能已在智能家居、汽车、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初见成效,如在百度DuerOS、宜华生活、小葱智能共同打造的北京宜华智能家居体验馆里,只需一句“小度小度,帮我打开离家模式”的语音指令,现场的灯具、加湿器、电视等家用电器瞬间关闭,人工智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便捷。

二、人工智能对博物馆发展的改变与影响

在科技、互联网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逐渐改变往日的高冷严肃形象,以前所未有的年轻姿态走进公众视野。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文化,博物馆应针对自身转型与发展进行深度研究与思考,以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对博物馆服务范式与内容的变革要求。

(一)人工智能有助于博物馆提高运营效能

效能是管理学的专业术语,基本释义为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在管理学中,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博物馆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博物馆可以在传统实体博物馆和近年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使博物馆在文物征集、保护研究、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日常工作中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进而提升博物馆整体运营效能。

以博物馆文物管理为例,随着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可基于信息容量更大的藏品数据库,建设更加智能化的藏品管理系统。依托这个系统,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将从人工管理模式、数字管理模式提升为智能管理模式,可实现博物馆文物在科学标识、出入库管理、定位识别查找、定期和不定期盘核统计、库外流通跟踪、预防性保护和监控等日常管理环节的有效规范实时动态应用,形成快捷查询、流程简便、安全监管的文物全流程高效共享智能管理新模式。如今,该模式已在南京博物馆得到初步应用和实践,不仅优化了文物和库房管理流程,也提高了保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实践案例。

2018年5月,由上海博物馆建设的一个国内首创、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验收并即将投入应用。该平台以博物馆管理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按人、馆、物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所采集的数据内容包括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销售等数据,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主要流程,对博物馆的主要业务数据进行了科学挖掘和精准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学的表达。作为“智慧上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展厅内人流实况,提高博物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展览质量,提升服务品质。

(二)人工智能有助于博物馆创新展示手段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再是历史遗迹的陈列室,而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一个城市文明历史的缩影,是当代民众与历史、文化对话的平台,是提高公民素质的课堂,也是提高城市品位和塑造文化城市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繁荣,博物馆和社会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博物馆面对的问题,已不是如何单纯的引入信息技术,而是考虑如何在“技术—博物馆—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超级连接的网络,让更多的新公众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接触到博物馆,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主旨正是鼓励博物馆把注意力转移到核心受众以外的公众,或者以创新的方式与公众接触,一起探索博物馆与社区、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改变藏品利用的方法。

近几年,一些博物馆为了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通过官方网站和微博、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手段推广线上参观,使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与博物馆连接起来,还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够将博物馆和文物带回家,即在线了解博物馆展览和文物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提供了新的手段。围绕着如何提高文物的使用效率,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人积极探索,不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力从自动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博物馆服务效率和品质,而且不断创新展示手段和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超级连接的智能服务,突破博物馆的时空界限,满足大众对文物背后深厚底蕴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在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联合发起“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旨在通过年轻人喜欢的社交短视频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这个以“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为题的短视频中,借助人工智能、短视频等新技术手段,博物馆奇妙夜精彩上演,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纷纷“复活”,从青铜器、兵马俑到唐三彩仕女、东汉说唱俑,都进入狂欢状态,以更年轻化、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博物馆的文物,为观众上演了一场生动、活泼、欢快的文化盛宴。短短四天,“文物戏精大会”的点赞量达650万,分享数超过17万,累计播放量突破1.18亿。

(三)人工智能有助于博物馆提升服务品质

博物馆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记忆,不仅要通过策划有趣的展览,用新颖独特的社教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还要利用传播手段之“新”,表现文明沉淀之“古”,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博物馆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丰厚与浩瀚。传统博物馆通过展览和观众建立的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展出的内容往往过于重视知识性而缺乏趣味性,观众往往只是被动的参观和接受,难以心生亲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也要创新文化传播表现形式,用新方式、新语言解读文物的新内涵、新意境,让文物可以与观众“对话”,在文化与公众间架起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传播。

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是机器在通信方面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因此从理论上说,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今后机器人既可以与博物馆内的参观者互动,绘声绘色地讲述文物故事,也可以与公众线上交流,将历史传递给任何手中握有智能手机的人,即使外国观众也毫无障碍,因为机器人会提供即时翻译服务。2018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使用一台“国宝讲解机器人”为观众导览,这台机器人依托其强大的交互设计支撑,与到馆的观众频频互动,现场为观众解开中华楚文化的基因密码。据悉,上岗仅三天,该机器人互动影响量超过7000次,游客满意度超过了93.6%,不仅有效弥补了客流高峰期的讲解人员及讲解设备不足,而且让常年沉睡的国宝“活”了起来,提升了博物馆的综合服务水平。

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与百度正式联合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旨在通过百度的AI技术以及产品矩阵,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网络传播矩阵,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建设。根据这一计划,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和博物馆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博物馆智能地图,为观众提供搜索和引导等智慧服务。届时,传统的展览体验将被颠覆,观众可通过百度搜索、百度APP的搜索、拍照识别功能,随时观看、了解线下博物馆之外更详细、更生动的展品信息,亲近历史,感悟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形势下,人工智能已是全球科技变革的赛点,中、美两国已把发展人工智能定位为国家战略,国内外的科技巨头纷纷把人工智能视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利剑。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博物馆传统的文物征集、保护、展示、传播、教育等方式将面临颠覆性革新,公众将从博物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博物馆要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拓展服务新渠道,丰富服务新手段,全面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能力,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增强自身的持续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博物馆基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朱福喜.人工智能(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祁庆国.“智慧博物馆项目”带来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17-6-9(3).

[5]张东苏.致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N].中国文物报,2018-5-18(3).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