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及其实现路径 ——以武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7 年 04 月 07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8132

[摘要]我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与国内交流展览相比较,在交流机制、联络方式、渠道拓展及实现路径上都存在着明显不足。面向世界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不仅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交往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强大文化力。本文以武汉市为考察对象,围绕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及其实现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实践中归纳出五种实现路径,以期为博物馆更多更好地将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参考。

[摘要]我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与国内交流展览相比较,在交流机制、联络方式、渠道拓展及实现路径都存在着明显不足。面向世界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不仅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交往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强大文化力。本文以武汉市为考察对象,围绕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及其实现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实践中归纳出五种实现路径以期为博物馆更多更好地将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际交流展览;发展态势;实现路径  

一、引言

博物馆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早已成为国际博物馆界的普遍共识。“据统计,建国后至1977年,我国共举办出国文物展览约30个,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1000余项文物展览,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每年平均赴境外文物展览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3个增加到目前的80个左右,观众逾亿”。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利用各自文化资源优势频频登上国际展览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了国与国之间、国民与国民之间的了解,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等,积极助力“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埃文化年”、“中英文化年”活动,丰富了文化传播内涵,形成了对外宣传的合力。我国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介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国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与国内交流展览相比较,在交流机制、联络方式、渠道拓展及实现路径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国家文物局在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幕式上披露,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近年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一年举办20万次教育活动,每年文物进出境交流展览项目近百个。不难看出,我国博物馆事业在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国内交流展览与国际交流展览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是国内交流展览渠道宽、方式活、数量多、整体上发展快;另一面方是国际交流展览渠道窄、合作难、数量少、整体上发展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以展现我国文明进步及中华文化魅力的出境展览会越来越频繁,同时引入国外的展览也会越来越多。新形势下,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如何顺应时代特点拓宽交流展览渠道,进而提升传播力和增强影响力,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武汉市为考察对象,围绕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及其实现路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博物馆更多更好地将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参考。

二、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的学术观点及时代特征

关于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的界定,现有文献尚未涉及,在学术研究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定义。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表述为“文物出入境展览”,在官方文章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进出境交流展览”,而在学术研究上相对集中的是“国际交流展览”或“对外文化交流展览”。可见,表述上尚未统一。笔者认为,采用“国际交流展览”表述具有国际性和兼容性。这既包括出境展览,又包括入境展览,既包括文物出入境的展览,又包括非文物出入境展览(如图片展),兼容性更强,涵盖面更广。

在学术方面,关于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认为,通过博物馆间的文物展览、文物交流、文物合作,可实现博物馆文物资源共享和综合效益增加,可以使更多的社会民众享受到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改变单座文物藏品资源和陈列展览资源有限的局面,可以丰富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活动,吸引更多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更好地满足所在地区民众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也有助于扩大并促进各地民众对各自文化特点和文化领域成就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人们对组成人类文化遗产的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全面认识。复旦大学韩翊玲从提升我国博物馆对外展览对策的角度,就不断拓宽对外展览的交流渠道、激励全国博物馆举办对外展览的积极性展开专题研究,强调博物举办对外展览不能仅限于政府,还需要大力调动社会、民间的力量,建立、设置更多展览的联系渠道。认为博物馆对外展览项目中邀请非盈利组织介入有利于以平民的姿态对文化进行整体推广,其推广效果避免了因主流文化或政治观点而受到影响,有助于吸引更多国外民众来观看展览、了解我国的社会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向国际社会广泛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有效促进他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总体看来,随着我国与国际博物馆界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学术界和博物馆领域越来越重视对国际交流展览的学术研究,成果可圈可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时代特征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展览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二是展览融入国家外交活动三是展览助力各地对外经贸合作。面向世界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不仅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交往合作的纽带,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强大文化力。

三、武汉市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发展态势

武汉市自2012年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到2015年,武汉市已有102家博物馆,其数量是实施“博物馆之城”建设初期的两倍,位于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从城市人均所拥有博物馆数量上看,四年前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如今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每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平均水平。从全年观众参观总量上看,四年前全年观众参观总量260万人次,如今参观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展览也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其发展态势集中表现为三个转变。

其一,国际交流展览由“平静期”向“活跃期”转变。近几年,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背景下,武汉市的博物馆从“量”到“质”得到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展览数量由少到多,涉及国家由少到多,举办主体由少到多,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笔者梳理湖北省博物馆近年推出的国际交流展览显示,数量明显递增,主题更具吸引力2012年有《辉煌时代——罗国帝国文》展;2013年有《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等3个;2014年有《美国原住民》、《拿破仑——飞越欧洲的雄鹰》等4个;2015年有《奥地利100年绘画展1860--1960》、《胜利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等6个。同时期,过去极少或从未举办国际交流展览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也主动从国际交流展览的后台走向前台,以展为媒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从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与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的关联性上看,活跃的国际交流展览不仅惠及千万海内外参观者,也拓展了武汉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空间。

其二,国际交流展览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变。过去,许多博物馆只能按指令性计划承办国际交流展览,渠道单一,机制不畅。现,武汉市已呈现打破行政级别限制、官民并举的多渠道办展发展态势。如湖北省博物馆2013年展出的《生命之相——安东尼奥梅内盖蒂本体艺术绘画》展,是由湖北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意大利本体艺术美术馆、北京富意乐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2014年展出的《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是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深圳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2015年展出的《骑士·密码――西班牙现代雕塑大师苏比拉克回顾展》,是由湖北省博物馆、天津美术馆、贵州省博物馆、加泰罗尼亚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加泰罗尼亚政府文化部、欧亚艺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又如,武汉博物馆2012年推出的《美国爵士音乐大使世界巡回表演摄影珍藏展》,2013年推出的《平凡中的非凡——拉丁美洲五国摄影展》和《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作品展》,办展主体是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武汉国际交流传播中心和武汉博物馆。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当年武汉博物馆推出的《地中海的女人——法国艺术家沃尔蒂作品展》,是由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天津美术馆、四川博物院、武汉博物馆、中华艺术宫、法国沃尔蒂基金会和巴黎沃尔蒂展览协会共同主办。由此可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汉市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多主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格局。

其三,国际交流展览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面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形势新要求,武汉市众多博物馆以提升湖北武汉对外影响力为己任,充分利用自身馆藏优势、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具有楚文化特色、体现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的展览“走出去”,借助国际交流展览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湖北省博物馆的《礼乐中国——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特展》,于2014年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展出。2015年5月,《鼎立三十——看先民铸鼎熔金的科学智慧特展》在台中市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生命科学馆展出。2016年2月,《皇家品味——15世纪中国藩王的艺术》展览在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亚太博物馆展出。2016年3月,《帝国前的中国——楚文物特展》在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埃斯特国立考古博物馆、亚德里亚国立考古博物馆和威尼斯东方博物馆同时展出。又如,2014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武汉抗战”纪念展》在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隆重开幕。2014年10月,在纪念辛亥革命103周年之际,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的《精神如见:中山舰出水文物特展》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展出。一批批“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展览,成为武汉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世界了解武汉的重要窗口。

   当然, 在看到武汉市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国内一线城市甚至于与一些副省级城市相比较,不论是国际交流展览年均数量,还是整体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还处于“培育”阶段。一个国际交流展览项目的实施,需要文化、文物、外事、财政、海关等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从这个视角,武汉市国际交流展览还需要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力,助力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早日进入“成熟期”,从而推动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的实现路径

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通常以文物和艺术为纽带,向国外民众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一个国际交流展览由构想转为实现,从时间上看,筹备期一般需要1至2年,涉及国家层面的大型展览多则3至5年。从渠道上看,有政府、协会、中介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实现路径不尽相同。国内,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展览往往由馆长或由“关系户”联络商定,或通过网站、博物馆展览交流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在国际,博物馆怎样实现馆与馆之间的“点对点”对接,这正是开展国际交流展览需要破解的难近年,笔者结合辛亥革命博物馆实际,聚焦武汉对外文化交流动态,策划与实施了多个国际交流展览项目,从中归纳出五种实现路径。

1、单边引进”路径。博物馆单方面决定引进的国际交流展览,可称之为“单边引进”路径。引进渠道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中介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引进展览,二是直接引进国际友好馆的展览,这是打通国际交流展览渠道最普遍最常用的路径,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特点。辛亥革命博物与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都是辛亥革命专题馆,都是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成员单位,借用这一有利条件,2014年11月,辛亥革命博物馆引进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报得三春晖——孙中山与星洲华侨》展览。该展是武汉市首次引入的以华侨支持辛亥革命为主线的展览,不仅给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3周年纪念活动增辉,还激发了市民的参观热情。

2、双边换展”路径。通常情况下,国际博物馆之间实现展览对换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双方的基本陈列同属一个专题,如双方都是历史类、自然类和纪念类等专题馆。二是双方有长期交流合作的基础,如双方同是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联盟等成员单位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牢固,建立了互信。2010年4月,在台湾湖北(武汉)周期间,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了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推出的《辛亥百年颂中山——孙中山与湖北特展》。同年6月,由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推出的《孙中山与台湾展》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展出。双边换展具有推进速度快筹备时间短办展效率高引进费用低的特点,因而在国际博物馆之间得到广泛应运,双方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

3、友人推荐”路径。博物馆通过国际友好人士,或通过我驻外使馆、代表处、华人社团、商会等“热心人士”的推荐,来打通与国外博物馆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实现国际交流展览的引进或出境,可称之为“友人推荐”路径。无论是展览的出境还是入境,由于双方博物馆都对“热心人士”有“信任感”,而“热心人士”又了解双方的基本国情、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众需求,因而往往能完成单边无法完成的推荐及协调事项,实现国际交流展览的最终落地。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也适逢卫国战争爆发73周年,经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李多力先生推荐,辛亥革命博物馆与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之间就交流展览的商洽实现了无缝对接。6月,从俄罗斯引进的《卫国战争的爆发》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出,俄罗斯联邦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先生专程从北京来汉为展览揭幕。可以说,这次国际交流展览的成功引进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正是“热心人士”一年多来不辞劳苦穿针引线的结果。

4、以会为媒”路径。博物馆举办对外展览不能“等靠要”,要打开思路,聚焦与我国有长期战备伙伴利益的国家,跟踪国际友城文化交流活动,瞄准与我国有良好发展关系的国际纪念会、经贸会、友好年会与文化节庆活动,以会为媒,让展览“走出去”。2007年9,武汉博物馆的《中国武汉历史文化遗产展》在冰岛第二大城市科波沃市隆重开幕,唱响了冰岛共和国“中国文化节”的序曲。2011年6月,《中山舰出水文物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展出,这是汉港两地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系列重要活动之一。20163月,由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孙中山与武汉》常设展在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幕,这是武汉与长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开展的纪念活动之一。以会为媒是拓宽国际交流展览渠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只有紧扣外事活动主题,提前谋划展览,主动跟踪联系,多方形成合力,才能突破性的实现“走出去”。

5跨界整合”路径。博物馆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储存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影响力对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博物馆与城市文化传播的关联性方面讲,博物馆要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发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韵律,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创立具有城市特色而又定位于“走出去”的展览品牌,进而提升城市的对外辐射力。2013年,长江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 首次以跨国实地寻访形式聚焦来华抗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新闻工作者们跨越中俄十余城市,还原了武汉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上15位烈士的准确档案信息,并找到了另外14位在武汉会战、武汉空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辛亥革命博物馆抓住契机,放眼国际交流展览,与长江日报达成联合出书并共同推出《武汉上空的鹰》展览的协议。在武汉市文化局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指导下,经一年多时间的筹备,2016年3 月 23 日, 由辛亥革命博物馆与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联合主办的 《武汉上空的鹰——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特展》 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幕。该展是国内博物馆推出的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第一展,并集中展出了6位苏联英雄后裔向辛亥革命博物馆捐赠84件烈士物品在中俄两国产生巨大影响。按计划,该展将俄罗斯巡展,辛亥革命博物馆将以展主媒,与俄方博物馆携手推动武汉与俄罗斯更加广阔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国际交流展览除要找准突破口外,还要把握好文物出入境与合同订立两个重点环节。具体来讲,要依据《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文物办发[2005]13号)、 《文物入境展览管理暂行规定》 (文物博发[2010]23号 )把好文物出入境关;要了解相关国际条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合作多样性宣言》、《博物馆人人可及最有效做法建议书》、《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可移动财产建设书》 等,把好合同订立关。当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会随之变化,博物馆国际交流展览的现实路径会越来越多,交流方式会越来越活。新常态下,国际交流展览会有更多的新方式新路径,博物馆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运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单霁翔. 博物馆使命与文化交流合作创新[J]. 四川文物. 2014(3).

[2]韩翊玲. 提升我国对外展览对策研究[J]. 复旦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