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记忆的传承与创造

发布时间:2017 年 04 月 07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0246

摘要:博物馆对于个体而言,它只是收藏和展示的一个狭小空间,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博物馆是收藏历史记忆的公共领域。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它带着巨大的信息量与深厚的内涵,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

摘要:博物馆对于个体而言,它只是收藏和展示的一个狭小空间,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博物馆是收藏历史记忆的公共领域。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它带着巨大的信息量与深厚的内涵,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

关键词:博物馆  记忆  文化传承 

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博物馆同时也是记忆寻觅之地,它总是能让参观者在寻找人类记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有记忆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博物馆是最好的记忆工具,承载着人类从远古到今天的鲜活历史,诉说着人类世世代代拥抱美好生活的追寻和企盼。无论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的蟑螂博物馆,无论是法国的卢浮宫,还是德国的微缩火车乐园,正是这些遍布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数万座博物馆,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记忆家园”。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人们所能看到的绝不仅仅是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仅是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艺术宫殿。透过浸透着岁月包浆的每一件展品,参观者更可以看到人的高贵,人性的圣洁和人类灵魂的灿烂。逛一逛如此恢弘博大的博物馆,无论对谁来说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徜徉在精美绝伦的石雕、铜像、银器和书画之间,人们禁不住会去思考:我是谁,要往哪里去,又从哪里来?

记忆的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积累经验、构建秩序、参照比较、激励探求和延续传承。目前,“记忆”概念在当代博物馆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博物馆收藏人文内涵的关注和当代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自身不是记忆,博物馆只是观众、公众获得记忆的环境,是公众的记忆内容。因此它不仅仅是展示历史,更多的是要参与历史的创造。它在为公众提供寻找记忆的空间,不是为了让人们沉溺于记忆之中,而是为了在继承中更好地创造新的生活。

如何将博物馆陈列、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活动转化为公众个人的记忆,在新时代的博物馆,给观众增加个人化、人性化的体验,使观众一次参观经历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是当代博物馆必须面对且必须回应的挑战。

一、收藏存,建立文化记忆体系

博物馆是收藏、保存、建立文化记忆载体。从20 世纪后期到现在,博物馆的观念、功能意识和经营理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博物馆的职能、形态、方法、收藏对象等也不断的出现了新的变革。当代博物馆不再是一个保存古物的仓库,而是文化记忆的家园,是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是创意和思想的发源地。它应该注重传达、沟通、互动、体验,强调与观众的双向交流。博物馆藏品保存反映各个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博物馆文化记忆功能是藏品保护的拓展和深化,顺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真正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浮华与匆忙中,一些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和异化,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挤压、排挤、同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博物馆责无旁贷,应该承担起责任,记录已经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为维护文化记忆,保存和传承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需要博物馆转变观念,给文物以真正文化价值上的尊重,给展览以更多文化内涵上的关注,通过剖析文物的内涵揭示其文化价值,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并让这种记忆渗透到社会公众中去,帮助公众形成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并自觉地参与到尊重、保存与传承文化的过程之中。

目前,国内不少现代化的博物馆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时代变化,从而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办展思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努力实现从文化性方面来吸引观众的理念和思维逻辑。例如,首都博物馆属于北京市的城市博物馆,其基本定位是一个展示有关北京历史发展脉络、北京民俗文化特点、北京区域文化特点为主的历史和艺术综合性城市博物馆。观众来到首都博物馆,看到的是一件件具有北京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展品,通过这一件件跨越历史长河保留至今的文物,感受古都文化的韵味,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北京民俗展览让其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中比较、沉浸、回味,唤起文化记忆,体会在这个城市生活所独具特色的意蕴和感受。2014年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临展《那个年代的武汉——晚清民国明信片展》,展览包括“江汉形胜”、“ 开埠潮涌”、“ 首义风云”和“汉上流风”四个部分,通过精选的400多枚泛黄的明信片,拼接出大武汉的绝代风华,使广大观众既能回看这座城市的沧海桑,又能感受时代变迁赋予她的独特魅力。或许展览中很多不起眼的展品或是一段视频、某个场景都记载着人们的一段记忆和梦想。参观完展览,相信观众的感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博物馆有多少珍稀的文物藏品,精美的文物值多少钱这样的商业价值上,而是一种对当地文化的追踪和记忆、归属和认同。

二、研究、创新,增强历史记忆效应

博物馆通过研究、创新增强公众历史记忆。从历史记忆的理论来说,博物馆是传播历史和文化,激发人们历史记忆的天然场地所。博物馆本身不是历史记忆,是收藏和展示历史记忆的场所,文物作为记忆载体,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附着于物,是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陶器上的雕刻、图案,铜器上的纹饰、铭文,碑刻上的文字和丝绸上的图案,甚至某种器物的材质、造型,都包含着某个时代特定的记忆密码,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信息。所以博物馆文物的保管过程,实际上是在对文物所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忆进行整理和提示的过程,尤其是开展文物的专题研究,对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机构更是文物的研究机构。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不仅要研究藏品本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要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藏品,研究藏品的文化特点和内涵,研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研究如何全面地展示和解读文化。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的构成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70年底,博物馆开放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希望在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同时,除了信息交流基本原则外还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情感”、“沟通”、“共鸣”等富有人情味的概念。计算机、通讯卫星等电子传播技术的运用,使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播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了一些新型的博物馆陈列展示媒体。数字博物馆陈列展示越来越多的成为重要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播媒体,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方式之一。例如:古代埃及金字塔和南美的美索不达梅亚的外星人足迹,能重新激发人们沉思遐想的热情与冲动。德国柏林一年一度举办的“博物馆的长夜”,几十个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同时开放音乐、舞蹈、演讲民族节庆的意识。中国馆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世俗的种种多元、多层次的文化以及文化消费被有机地融合,观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博物馆与欢乐融合在一起。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博物馆陈列展示可以让观众享受到在虚拟环境下的假想经验,形成立体的思维记忆。

新时代博物馆的内涵是“现有器物与知识的集合体,可以引导人类回顾、欣赏、衍发,并进而创造新生文化的建构”。博物馆通过文物研究,发掘出具有多样化的历史记忆内涵,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帮助公众深入全面地“理解过去”,激发公众对社会的热情、认同感、归属感与参与感,从而培养其“塑造现在和规划未来”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其历史记忆传播的作用。

三、恢复、展现,传播历史记忆

博物馆通过恢复、展现的方式传播历史记忆。博物馆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及现实意义,往往需要通过展示的方式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涉及到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设计问题。我们知道,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是不同的,有些个体文物直接体现了历史事件,但许多个体文物并不能直接体现明确的历史事件,只有纳入到一个有目的和系统的体系中,其对揭示或塑造历史记忆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来。例如:成立于1987 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一座保存中国人民抗战记忆的博物馆。该馆的展品中包括很多破旧衣服、用过的电话机、火柴盒、笔记本、信札等,这些都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但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细节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变迁的物证;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出的《武汉上空的鹰——纪念苏联空军志愿队特展》,以200余幅历史照片及珍贵档案资料,全面展现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作战的起因、经过、战果及意义,重点展示苏联空军志愿队在武汉地区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以及武汉人民对志愿队英雄和烈士的纪念与缅怀。通过这些最质朴、最粗陋的展品,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华民族与苏联空军志愿队全面抗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等历史记忆将折射到观众的脑海之中。中、俄两国的友谊,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品格和特点等内在文化通过展品传递给观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的形式反映在观众的记忆中。中华民族抗战的记忆通过博物馆陈展将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下去。

四、探求、传承,增强博物馆记忆

现代博物馆在收藏与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自身特点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体现本馆藏品的记忆范围,突出本馆藏品最鲜明的记忆特征,用各种模型、场景、影片、多媒体查询等手段,生动的讲解、讲座、图书、纪念品、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活动,帮助观众接受并强化这些记忆。如扫描以及全景相机技术、穹幕设备、5D技术等都使观众获得“身临其中”的奇妙体验。同时具有纪念意义的纪以“物”衍生出来的纪念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Q版皇帝造型的U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用琉璃做的翠玉白菜、陕西省博物馆缩小版的兵马俑、伪满皇宫博物院的溥仪御用卤簿车车模、湖北省博物馆按比例缩小的编钟等等,它们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价值,是商业性和文化性相互交融的最佳产物,是可以带回家珍藏的博物馆“文化记忆”。通过实物所体现的文化特征,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传承和唤醒公众记忆,让公众在“物”的故事中寻找、整理、反思记忆,重建记忆价值体系。这也是实现“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重要方式。

互动体验陈列的发展,使得现代博物馆的教育模式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把历史故事变成情景剧,自编自导一部情景剧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多媒体的制作,以娱乐互动的方式,把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参观者,以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这可以让他们与博物馆的距离瞬间拉近。2013辛亥革命博物馆与江通动漫联手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影片——《武昌首义1911》。开展主题为“感受辛博魅力•弘扬城市精神”活动,此活动内容包括“四个一”,即免费观看一部影片、免费参观讲解一个展览、学生撰写一篇观后作文、参加一个网上有奖知识问答活动。随着活动的推广,年均两万余名海内外师生来我馆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展览,将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体验参与探索、欣赏、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学习模式。

以上四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让公众探索和发现历史记忆,实现博物馆的功能作用,即构建体验环境,提供真实信息;表达多种解读,丰富体验活动;激发探索激情,加强传承效力;优化既有记忆,充实鲜活记忆。寻觅记忆、诠释历史,感知美好生活,不仅为现代人留住了记忆,创造了美好生活;也为未来人珍藏了今天的记忆,留下了明天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龚良,遗产保护·记忆·美好生活,南京博物馆。

2]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03-07。

3]刘爱河,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中国博物馆。

4]塔季扬娜·戈尔巴乔娃,城市博物馆及其价值,国际博物馆,2006。

5]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中原文物.2011(1)。

6]范剑青,博物馆与城市一起诞生,人民日报,200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