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公众 谈谈如何打造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 年 04 月 07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1675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博物馆已进入服务时代。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的服务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因此,它所具有的职责不仅对普通观众,也包括残障人士。不断探索和创新博物馆对残障人士教育、服务的形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优秀文化遗产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的正能量。建设建筑、信息、交流、文化无障碍的博物馆,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使残障人士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全面服务社会公众应当成为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博物馆已进入服务时代。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的服务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因此,它所具有的职责不仅对普通观众,也包括残障人士。不断探索和创新博物馆对残障人士教育、服务的形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优秀文化遗产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的正能量。建设建筑、信息、交流、文化无障碍的博物馆,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使残障人士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全面服务社会公众应当成为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博物馆服务时代;残障人士;无障碍博物馆;残疾人文化建设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越来越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博物馆进入服务时代”。今天,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组织亲友活动、开展子女教育、享受休闲时光的文化空间。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的服务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因此,它所具有的职责不仅对普通观众,也包括残障人士。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发表讲话,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实现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平等权利。

据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残疾人总数量已高达8500万人。关爱残障人士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博物馆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的特点,同时更是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标记。博物馆作为公共活动场所,要求建筑无障碍;作为文化传播机构,要求信息和交流无障碍;作为公众性文化机构,要求文化无障碍,本文结合辛亥革命博物馆实际工作情况,对残障人士的参观服务进行思考。

一、重视残障人士教育,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残障人士是有别于健全人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环境的障碍,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是最困难的群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残障人士的事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他们作为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国际博物馆界对残障人士最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教育方面的需求,认为“残疾人(包括聋哑人)数量大,需要接受教育,广开知识,以便其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对残障人士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人道主义关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重视,2016年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里,提出文化方面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残疾人文化建设,活跃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纲要中提出重视和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自身综合素质,推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改善和丰富残疾人生活。那么,要让残障人士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博物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国家文化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从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提供专项或针对性服务,为他们同样拥有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遇和条件,是每个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和服务职能。

二、博物馆建筑无障碍,是残健融合的基本条件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新馆正在设计或建设中,建筑的无障碍应该是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融入的理念。建筑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备,这是残疾人走出家门、融进社会的基本条件。在博物馆参观中,对正常人来说的举手之劳,对残障人士可能就是难于登天,因此要从细节处做起。根据2012年9月1日实施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及博物馆开放服务规范,新建及改建博物馆可根据此条例完善残障人士参观环境,具体如下:

1、博物馆主要出入口处应设有盲人通道及无障碍坡道,方便轮椅进入。馆内大厅、休息区域等人员聚集场所,有高差或台阶时应设有轮椅坡道,宜设置可以放置轮椅的无障碍休息区。

2、公众通行的室内走道及检票口应为无障碍通道,走道长度大于60m,宜设休息区,休息区应避开行走路线。

3、建筑内部要有供轮椅乘座者使用的无障碍电梯,同一建筑层内,尽量避免有台阶或有坡道与之相配。

4、在博物馆入口、转弯、上下楼梯处应设立盲人路标,或声音提示。

5、建筑内设有无障碍厕位及无障碍洗手盆,厕位应方便乘坐轮椅者到达或进出,尺寸宜做到2.00m×1.50m。厕位内应设坐便器,厕位两侧应设有垂直、水平安全抓杆各一处。冲水按钮的位置也要合理,或者设立自动冲水装 ,并有援助呼叫装置。

6、馆内有助残设施,有残疾人轮椅、拐杖,或提供易疲劳人群用的轻便自助车。

7、馆内应设置无障碍标识,指示牌高度的设置应满足视点较低的使用者的要求。

8、馆内应提供助听器等辅助设备。

9、组建助残志愿者队伍设专人负责。助残志愿队是残障人士的直接服务者,因此需加强该队伍服务弱势群体的思想意识,接受系统的人文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认识到尊重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

博物馆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出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这也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更是残健融合的基本条件。

三、博物馆文化、交流无障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良好的教育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格,残疾人也需要文化的滋养,他们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博物馆教育具有生动形象的教育服务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当他们走进博物馆就是在接受再教育。贴近残疾人的教育方法,是一个博物馆亲和力的体现。博物馆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条件、做好贴心服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使博物馆文化无障碍。根据不同博物馆的做法以及辛亥革命博物馆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印制有关博物馆概况以及文物内容的相应盲文宣传材料。重要文物可增加盲文说明牌。在展品旁可准备放大镜,视力低下的观众可以通过它更好的获取信息。

2、为残疾人定期举办专题陈列展览。残障人士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博物馆可举办一些主要以残障人士为主体或对象的、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催人奋进的临时展览,让残障人士从多方面得到教育和启迪,激励全社会的奋发自立精神。

3、与残障人士组织进行共建。辛亥革命博物馆自2013年以来在残障人士教育方面做了初步尝试,主动与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硚口区等残联部门取得联系。每年在国际博物馆日结合全国助残日举办“文化助残”爱心日活动,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将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二定为“爱心日”邀请残障人士参观,提供免费导览讲解服务。至今,该活动累计服务残疾观众5000余名,提供八十余批次免费讲解。一位参与活动的残疾人表示“如果没有这样的公益活动,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今天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更加感受到了武汉的历史变迁。”

4、结合“文化助残”活动,将流动展览、公益讲座送进社区,为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

5、针对聋哑观众,提供手语讲解。有条件的博物馆可对讲解员进行手语培训,为来馆参观的聋哑观众提供手语服务,让他们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享受到和普通游客一样的参观氛围,让博物馆的公益性得到最大体现。在“文化助残”爱心日活动中,辛亥革命博物馆邀请手语老师,解决了与聋哑观众难以沟通的问题,为聋哑观众的参观提供便利。

6、针对视觉障碍观众,采取感官体验方式。目前国内少数有条件的博物馆对盲人观众的参观提供了特殊的触摸文物活动,使他们通过触摸文物复制件对展品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进而较好的理解文物内涵。此外,还可开展“让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活动,利用多媒体音频文件,组建有声博物馆,使视觉障碍观众了解展览内容。据悉,美国费城宾大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曾专门为残疾人开设“触摸”展馆,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

7、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对残障团队提供“全程式”服务。从残障团队进入博物馆起,博物馆需配备一定比例的工作人员,对残障人士的安全参观进行引导,尽量创造良好的参观条件。在引导过程中可以用热情的态度欢迎他们的到来,但不要过分去关注他们的不便。在尽可能协助的同时,提供他们自己学会的能力并获得独立自主的机会,更多的找回无拘无束和自信的感觉。

8、广泛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残障人士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可对前来参观的残障团体进行调查、访谈,了解他们的参观目的、喜欢的参观方式、希望参与何种教育活动,进而提高博物馆对残障人士导览服务的质量。

四、博物馆信息无障碍,是构建平等交流平台的体现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学习培训甚至生活都不断加大了对于互联网的依赖。而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行动不便,反而更希望通过方互联网获取学习培训、生活娱乐等信息,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平台,使展馆信息无障碍。

1、博物馆可通过官方网站、手机APP、官方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建设,将展览信息、文物藏品、社教活动多角度的展现给残障观众,设置盲人阅读板块,安装语音指挥系统,解决因视力障碍无法操作数字平台的情况。

2、建设数字博物馆、有声博物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各类音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显示系统、3D 图形图像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觉效果,通过使用三维立体的方式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完全呈现于虚拟博物馆,把枯燥的数据变成生动的模式, 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同时也能方便视听障碍等残障人士参观博物馆,甚至让更多不方便出行的人群在家通过电子产品也能了解博物馆,获取信息,丰富生活,寓传承文明于轻松娱乐之中。

3、利用报刊、电台及电视媒体宣传,制作展馆、展品宣传片,在电台、电视媒体进行音像传播,创办地区博物馆联盟,在主流报刊、电台创博物馆专栏,定期发布各博物馆参观信息,使残障人士在家即可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残障人士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残障人士自身条件的制约,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残疾人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而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正如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在“文化助残”爱心日活动启动仪式上说:“社会不仅要物质助残、经济助残,还要文化助残。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全省、全市率先开展文化助残活动,带了个好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朋友的文化生活,让他们享受同等的文化待遇。”参加“爱心日”活动的残疾人李清涛说:“我和100多名残疾朋友一起参加这个启动仪式,我们用耳朵倾听、用手触摸,零距离感受历史文化,感到非常激动,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关心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开展无障碍博物馆的建设,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条件,加强残障人士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每一个博物馆不懈的文化追求。

参考文献:

1)单霁翔,《进入服务时代的博物馆管理》,《敦煌研究》,2013年第3期,31-39页    

2)张微,《博物馆对身心障碍者的导览服务——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3期,80-85页

3)贾祝军、申黎明、沈怡君,《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探析》,《山西建筑》,2011年11月,15-17页

4)单霁翔,《从服务“观众”到服务“公众”——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首都博物馆论丛》,2013年12月,1-11页

5)唐慧,《残疾青少年休闲娱乐状况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4月,18-24页

6)王雯,《博物馆面向视听障者的无障碍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