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的地域文化展示问题探微 ——以一种民俗文化的视角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坐标,通过一座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一座城,而抓住地域文化特点并合理的展示则是博物馆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陈列展览实践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几种途径的梳理,并引入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一个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并引人入胜的展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坐标,通过一座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一座城,而抓住地域文化特点并合理的展示则是博物馆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陈列展览实践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几种途径的梳理,并引入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一个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并引人入胜的展览。
关键词:陈列展览;地域文化;民俗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走进博物馆作为补充知识乃至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面对零零总总的各色展览,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是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以至于观众参观只是一笔带过,难以留下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博物馆应该称之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文化坐标,纵观世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可以从他所拥有的博物馆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它是一个窗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其认识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当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馆也赋予它所在的城市以气韵,形塑着城市的形象。王利民认为一个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历史人文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产积累,而博物馆是上述三项条件的历史放映,地域文化提供了城市与博物馆之间的契合点,而捕捉住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陈列展览手段将其充分体现,是提升展览整体水平,增强兴奋点及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一、 陈列展览中地域文化的展示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地域文化”,学界并未有统一的阐述,主要在于“文化”实在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特质功能,应满足其群体成员的生物需要、工具需要、整合需要及次生需要;格尔兹则将文化解读为一种象征体系,由各种模塑社会行动者对世界的理解的符号所组成;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文化是一种建构过程。既然如此,地域文化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定义。李德勤认为地域文化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间的凝固,葛剑雄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域文化必定经过由社会风尚演变为习俗传统的过程,张凤琦则认为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本文所称的地域文化指在中国某一特定区域之内所形成的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传统文化,既体现在精神上、也有体现在物质上的,应该是蕴含在这个地域的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地域文化在展览中的几种实现方式
自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诞生以来,从业者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博物馆的全球化并不是指博物馆发展模式、发展轨迹的相似,相反,要求的是博物馆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他们积极发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并利用各种手段突出地域文化的表达,而博物馆突出地域文化主要通过空间环境设计、文化符号应用以及藏品资源这三种方式。
1.空间环境设计
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最基本的的物质条件,尤其在今天,随着我国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一批新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头角,在这种背景下,为设计师贴合展览主题、突出文化特色,创造博物馆外观建筑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贝聿铭先生以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为依托,本着“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结合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大量采用玻璃、钢、花岗岩及几何坡顶来将苏式传统建筑中的木构、青瓦灰墙及飞檐斗拱等进行变形,以达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同时又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中,并设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使苏博成为周围传统园林的延伸和现代版建构,让人处处见苏州。如果说苏博是在空间环境设计中采取“以新化旧,新旧结合”的方式,那么北方舰队博物馆则是以保存原有风貌突出地域特点的方式来加深观众对展览的认识。北方舰队博物馆所地处的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最大的军港,在二战期间因为其战略重要性而被德国作为重点轰炸的对象,经过40个月的艰难保卫,这场战斗终以德国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而摩尔曼斯克也被苏联政府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北方舰队博物馆是于1946年10月16日开馆,主体建筑是在二战轰炸中遗留下来的,历经80余年的风雨历程,几经修葺后,博物馆仍然选择保留建筑外观上被弹片损伤的痕迹,而室内大量使用的蓝白色调则提醒观众它与极地、海洋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
2.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作为同一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赖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成为帮助观众理解地域性特色的一种载体。以颜色为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会对颜色做出反应,虽然各自文化对颜色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它仍是人类最重要的象征体系之一。红色有爱、战争、好运、繁荣、警告等象征意义,在东方文化中它也代表火焰与勇敢,象征繁殖与重生,同时它也包含一种政治色彩——革命,另外,楚人有尚赤之风,所以地处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筑上选择标志性的红色,就是利用色彩这种强烈的感知与冲击调动了观众的神经,牢牢的将与地域、展览主题相契合的文化意涵印入脑海。
3.藏品资源
藏品是博物馆的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物质保障。高斯为博物馆的收藏品内容界定了范围,即时间、地理与主题,一些地方性博物馆在对藏品的征集阶段便遵循这一原则,着重征集或是反映地区内不同历史时期政、经、文化或重大事件;或是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工具;或是地区内重要人物遗物及相关文献;或反映地域民风民俗的文物资料,建立了系统并富有地域个性的收藏群。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现有馆藏3100余件(套),以金朝建立到迁都燕京的38年为时间坐标,紧紧围绕上京地区的独特的民族历史与金源文化,完善本地史收藏。尤其是当地出土了大量的铜镜,该馆通过对其鉴别、分类、研究,将其中体现特有本地金源历史文化的200余件(套)铜镜进行集中展示,这些铜镜纹饰既有龙、凤、蟠璃等虚构的动物,也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现实题材,体现了金代女真人的特有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特色,另外上题的汉字铭文和刻记,则是研究金代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二、 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展示
民俗文化作为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从多角度反映本民族、地区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体现创造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具有永恒的价值与作用,也能够成为地域文化展示的资源宝藏,对于博物馆在地域文化展示方面而言,做好民俗文化的展览可以成为共性的需求。
(一)现代民俗专题博物馆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博物馆对民俗文化事项的展示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设立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二是民俗生态聚落;三是在地方博物馆中展示民俗文化陈列。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三种方式则表现出各有其利弊。
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多以整合具有强烈地缘性特征的物质文化景观,是展示、传承地方文化“小传统”的载体,将已被民众疏离的根植于前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信仰体系的许多民俗事项的外在形式加以展示,建构成一种文化上的他者,以实现对现代社会异化生活的一种批判式对照。然而由于难以将观众对展演对象的认知标准实现统一,即观众观看到民俗事物的外在形式与理解内在文化内涵直接存在巨大鸿沟,往往会从历史、艺术、经济等方面对展览品进行价值评判,而忽略了展示的真实目的是实现对另一种生命途径的解读与理解。
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活态性,其脆弱易逝的属性要求它的理想状态是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中,近年来一种与生态博物馆结合的无围墙式民俗生态聚落成为保存展示民俗文化的新趋势,做法是将其保留在原生情境,尽可能的减少对地域文化生态的破坏,让观众在原生地接触民俗文化,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尽可能深入、完整的理解。但是,在民俗生态聚落的开发过程中却存在一个悖论,即传统性与现代化需求,本真性与商品化间的矛盾。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文化传统是发展类型旅游的依托和底蕴,必须加以强调,另一方面旅游者大都具有现代都市化生活背景,在文化寻异过程中会显示出他们对现代化的某种需求。同时,对文化的开发无法避免文化的商品化,而商品化往往又会导致文化失去本真性。
还有一些地方性博物馆已经认识到民俗事项是展现地域性文化的有效载体。他们往往在馆内设立一角甚至单独陈列展示诸如婚俗、手工艺、民间信仰、岁时礼俗等生产生活民俗。但是展示手法一般都有同质化倾向,采用简单的“说教式”陈列形式,只是将实物放进展柜并辅以说明牌,这种手段仅仅满足将民俗事项的基本信息进行传播,观众通过这方式仅能对外在物质形式有浅显的了解,但对于民俗文化的核心——非物质性却缺乏感性认识,遑论理解了。
(二)有特色的选题与文物景观营造——打造成功展览陈列的两大利器
一个好的展览不应该是空中楼阁,而应该面向大众、引人回味。从本质上来说,博物馆展示的并不是“物”,而是创造物的人、时空与社会环境,而一个博物馆陈列水平高低,不在于馆藏文物的多少,而在于怎么拓展它的文物深度与广度,在于展示它们蕴藏的文化内涵、文化外延和文化渊源,并有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1.抓准地域文化特点,展览才能立起来
选题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第一个环节,无论展览主题大小,是历史事件、珍品宝藏还是人物事迹,它都离不开赖以发生并生长、发酵的社会土壤,而只有熟悉展览主题涉及的地方文化,并能够精炼提炼特点的策展人,才能够精准的找到最适合的选题并使整个展览的深度得到扩展。《闽台民俗陈列》是厦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也是98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之一。展览充分发掘了当地的特点——与台湾的地理、习俗上的同根同源,围绕这一题材选择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凸显两岸文化历史渊源及交往联系的民俗展品,以及从台湾征集回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物,并通过能够体现民俗活动的陈列空间进行设计,最后向观众呈现富有地方文化内涵又独具匠心的视觉效果。
2.整合展品景观,展览才能活起来
当今,仅靠“展品+说明”的展示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确立的展览主题后,围绕主题挑选最能传达信息的展品,并通过艺术手法、科技手段来表达。博物馆内的一件件藏品象征着一个地区特征的“标识”,而“藏品体系”则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和隐喻系统。场景重现式是在即使在博物馆拥有展品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良好的展示效果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让文物在模拟的历史文化范围里说话,用文物组合成景观,对展示主题进行烘托渲染,每一件展品在这种情境下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能让观众交互时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在陈列设计上即是以四合院为北京,将民俗文物按照原有使用方式安放其中,采取零距离、组合式陈列,减少说教性,突出了生活化的面貌。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展览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使观众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游览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展览唤起观众对一个地区乃至民族的记忆与理解,只有精准把握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展览主题并辅助以多种展览手段将展品予以系统性的整合,营造出立体生动的景观,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并引人入胜的展览。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
[2]玛格丽特·霍尔.展览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3]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周继岚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王利民.博物馆与地域文化[C].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8.
[4]王禹浪,王天姿,寇博文.金上京考古发现与文物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6).
[5]胡晓燕.川渝民俗博物馆地域性创作手法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09.
[6]钟晨.厦门博物馆中地域文化的展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沈平.民俗展陈内容设计理念初探——以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为例[J]中国博物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