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展览批评集体失声 我们如何开展展览批评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文物报 |
浏览次数:772
博物馆要不要展览批评?
我们如何开展展览批评?
为什么我们较少开展有效的展览批评?
近日,一场围绕展览批评的讨论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博物馆学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深入讨论。一些同仁分别就精品展览的评选标准、国内外博物馆策展思路的比较、美术馆维度的展览批评、策展人的泛化、策展人的反思、当前博物馆的批评、展览批评与评估等几个角度阐述了个人的思考,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什么是展览批评?
宋向光教授给出自己的理解:展览批评就是对展览的评论。展览评论是评论者基于自身学术背景和经验,以受众需求为参照,对展览效果进行评价,对作为“文本”的展览进行解读,从展览的事实性信息和展览视觉信息中读出深意,进行多方位的探究、质疑和反思,以增进对相关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解或讨论。展览评论不同于展览评估。
展览评估是基于展览目标和专业标准,对展览项目进展状况及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关注对缺陷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的探讨,是馆内工作人员或评估专家评估展览目标的达成程度。评论不是描述,而是分析,是解读;评论不是绣花针,而是解剖刀。对展览的解剖,就是展览批评。
为什么需要展览批评?
我们知道,艺术作品的评论,如电影、话剧、美术作品等都有一个很强的评论队伍,
一是能促进创作本身的提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文艺作品在大众生活中的接受度。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展览的数量、规模、资金投入等,均获高速发展。在不断涌现的新馆和展览中,关于博物馆展览,只能看到一些观众对展览的碎片化批评,偶尔能看到一些文化学者对某些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展览进行的批评。除此之外,博物馆业内人员好像在展览批评方面集体失声了。
我们的展览现状如何呢?是不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高速度发展,博物馆展览也都随之高水平了呢?当然不是。
不可否认,全国博物馆每年2万多个展览,每年有很多优秀展览涌现,展览品质在逐年提升。
但是也不可否认,
很多博物馆策展成套路,办展八股现象严重;
有些策展人临时接受任务仓促办展,常常依据文物借展情况策展,研究不够就事论事,多数办成精品展、献宝展,缺乏文化的延伸和对比;
有些展览内容不足形式来凑,靠展览设计烘托气氛,千馆一面,似曾相识;
策展人成为时髦,策展人“泛化”现象严重,策展水平不一,展览的真实性专业性遭到质疑,博物馆的事实和材料的权威性遭到挑战等等。
2011年《国际博物馆》杂志曾经组织相关专家就展览批评进行研讨,并计划在杂志上开辟展览批评的专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实现。
为什么博物馆难以形成良性有效的展览批评氛围?
究其原因,从浅层次来分析,博物馆是个小圈子,各博物馆之间都很熟悉,大家都心存顾虑,不好意思对彼此的展览进行批评性质的评论,不敢批评、不愿批评,没有形成客观中立进行展览批评的良性传统。
从深层次来说,学界还没有将博物馆展览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纳入博物馆知识体系,成为博物馆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形成公正客观理性进行展览批评的传统。
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说,在对大众文化进行合理引导和吸纳的过程中,要建立起认真的、负责的、专业的与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评估能力与水准,使公众、专家、领导能够在文化的大格局与发展建设方向上取得越来越深入的共识。
苏东海先生也说过,近年来,我们的博物馆有庸俗化、低俗化现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科学精神降低了,科技手段变成了娱乐观众的手段。
如果博物馆办展只停留在自我满足、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传统上,博物馆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展示博物馆发展的成果?博物馆的展览作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置于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该被剖析、被解读、被引申、被批判、被研究。
好的展览应强调的是,展览是否符合办馆宗旨,是否发挥了藏品优势,是否体现了研究实力等,应重视观众的关联、体验、探索和求知,关注时代和社会,展览为观众所在乎的、关切的社会焦点和热点发声,注重对展览主题和文化意义的阐释,注重展览给观众带来的精神财富,等等。博物馆呼唤公正客观的展览批评,目的是交流经验,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
如何开展展览批评?
展览的批评可包括观众视角的批评、专业视角的批评、评论家视角的批评。
美国博物馆工作者提出了从观众视角评价展览的标准:
舒适度:优秀展览有助于观众感到身心舒适,舒适感有助于形成积极体验。
参与度:优秀展览鼓励观众参与,兴奋有助于观众关注展览,参与是发现意义的第一步。
内容充实:优秀展览给观众丰富的成功机会和感受到智力能力的增进,而不只是参与后的惊叹。优秀展览为观众提供接触整体信息中的形同信息的多种手段,让观众对获得的有意义的体验感觉自信。
有意义:优秀展览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不仅让观众感到参与和增进能力,还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得到即时和长期的改变。
观众对展览的批评往往从个人观展感受出发,评论展览给自己带来的有益或感受强烈的东西。观众对展览体验的批评能够让策展人了解自己策展目的的偏差,从而再调整纠偏,从而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关联。
同行评议往往从博物馆专业角度评论。多依据博物馆业务标准或“最佳工作法”,对展览的特点或创新之处给予特别关注,对明显不足提出改正方案。
由于批评者的专业不同,批评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可能的批评方向有:
展览目的、主题、主要观点;
展览观众定位;
展览工作程序;
展览内容的学术水平、系统性、新视角;
展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呈现效果;
展览的视觉呈现;
展览的安全;
展览的经费使用等。
美国博物馆协会同样给出了“杰出展览标志”:
展览的某一方面具有创新性。
展览对特定主题提出了新视角和新认识。
展览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览以激发兴趣(或争议)的方式综合表现已有的知识和藏品。
展览创造性地使用传播媒介、物品和其他展览要素。
展览特别的美,具有激发个人的、情感的反应的非凡能力,并(或者)以建设性方式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
展览激发观众的反应,这是具有转变力的参观体验的迹象。
这些体验常以如下方式表达出来:
真令人难忘。
这个展览让人大开眼界。
我将再不会这样看×××了。
我非常激动。
它给我巨大的震撼。
它令我不寒而栗。
我终于弄明白了。
评论家常常将展览置于评论者个人的学术视野中,基于其学术背景和方法对展览进行分析、解读和批判。分析展览“价值”取向,常针对展览中的某一部分、现象或观点展开讨论。评论常采取批评或批判的视角,有明确的个人观点。
比如,
从史学角度评论,展览内容是否准确,展品选择是否适当,展览的历史观,展览的史学观点,展览对相关社群的态度与呈现,展览对史学研究的贡献,展览之不足及原因分析等。
从社会学角度,评论展览与时下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关系、展览的社会背景。
从文化层面,评论展览的文化呈现、文化交流、文明冲突、族群面貌等。
综上所述,博物馆需要高水平的展览批评。我们不仅需要观众和专业评论家的批评,更需要专业同行的展览批评。
展览批评首先要有一定的高度,无论是专业高度还是文化、历史的高度,专业评判者都应具备一定水准来评判展览,拒绝片面化、庸俗化。
其次,展览批评的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技术的也可以是艺术的,可以是知识的学术的,可以是社会的文化的,可以是实践的也可以是体验的。
再有,展览批评的深度也因人而异,既可以关注展览的技术细节,也可以关注展览的宏大命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的批评,都要注重展览批评的实用性,批评是否具有指导性和普适性,是否真正起到促进提高的目的。
最后,还要注意展览批评的态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展览批评一定是客观的、独立的、公正的立场,要公正、真诚、理性,不因个人好恶而批评,拒绝人身攻击,不为某些利益团体谋利。
同样,面对展览批评,博物馆人要有包容之心和积极心态,正确面对,本着为社会提供优质展览的目的,良好的展览评论有助于增强博物馆社会公信力。要尊重评论者和相关社群,不同见解应在学术基础上开展讨论,而不是争辩。
希望在越来越开放、包容的博物馆发展新时代,博物馆批评能够成为博物馆学科中的一股清流,成为照亮博物馆发展前路的一盏明灯。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