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小微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12版) | 浏览次数:842
编者按   2020年底的意外走红,让放牛少年丁真一跃成了岁末年初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当网友们正担心他会步入“野蛮生长”的网红之路时,理塘县国企旗下的仓央嘉措微博物馆主动签约丁真。理塘文旅局的格桑曲珍说:“丁真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文旅人的道路”。应该说,丁真这束光,让世界看到了他的家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而成为仓央嘉措博物馆讲解员的丁真,也使得这个海拔4000米+的“高空”博物馆群——理塘小微博物馆群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所谓小微博物馆,顾名思义,小型的、微型的博物馆。相较于那些诸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各省的省馆,无论是规模、展品数量,还是观众到访量,它们都很小。虽然小,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传承文脉、教育民众等职能。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些小微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   本期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博物馆从业者、高校学者、媒体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微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丁真背后的理塘小微博物馆群   作者:肖飞舸(成都博物馆副研究员、宣传推广部主任)   2020年12月28号,我参加成都电视台的跨年直播,一起走进了理塘小微博物馆群。我给丁真上了“文博第一课”,为他介绍了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博物馆的讲解员是个什么样的职业,为他描摹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丁真工作的博物馆坐落在理塘仁康古街。这里是由理塘县依托东西扶贫项目打造的藏文化体验区,有十余座小微博物馆。它们主题各异、风格各具特色,运营主体也不尽相同。其中由理塘旅投出资打造的仓央嘉措微博物馆、康巴人微博物馆、藏戏博物馆、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和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尽管具有历史价值的藏品数量非常有限,但是凭借鲜明的主题和具有现代感、设计感的展陈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外景   丁真在仓央嘉措微博物馆和康巴人微博物馆里工作,这两家馆由理塘旅投直接运营,最近这里总是围满了粉丝和媒体。而由理塘旅投出资打造的另外三家博物馆,则由三个年轻人自己组团队自我造血来运营。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展陈的物品,从车票、登山包、鞋子、地图、氧气瓶,到牛皮船、摩托车、滑板,甚至一抔土、一首歌,都展现着国道318上的历史变迁和旅行际遇。运营这座小微博物馆的孔二小姐,是援藏干部的后代。据她介绍,博物馆利用有限的经费,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宝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既可用于保存、展示,也可开发文创衍生品。这个博物馆还跟当地的藏族阿妈们合作,在现场展示藏族毛织非遗技艺,并提供设计,帮助销售产品。当孔二小姐给我讲述,阿妈们因传承藏族毛织技术变得自信开朗时,言语间充满坚守和勇气。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馆是一位取得“四川十佳主持人”的藏族小伙的创意,旨在收集和保存藏区的声音资料,比如赛马的铃铛声、婚礼上的歌唱、阿妈的摇篮曲、弦子、诵经……这些极具藏族特色的声音,通过多媒体、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甚至可以预约定制沉浸式声音冥想,因此该馆又被当地人叫作梵音馆。传统的藏式建筑冬天不烧火炉就特别冷,而烧炉子的炭也是一大笔开支,因为淡季几乎没有游客,所以只有打电话预约才能参观。 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馆的耳机里,播放着最具藏族特色的声音。   仁康古街附近的几座小微博物馆则依托当地居民的家来开办,虽然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和运营,在冬季则显得更加冷清。所幸藏品本是家族遗物,而场地也是一部分用于保存和展示,一部分用于自己居住,并无运营的压力。   虽然这些微博物馆在藏品数量、场地规模、运营经费、专业人员等方面,与正规的博物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些小微博物馆却是理塘这个小县城进行文旅融合的最佳探索。它们的存在,让康巴藏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了化整为零的展示载体,也为当地文化IP的持续打造和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提供了依托。这些点状存在的小微博物馆“聚点成阵”“抱团取暖”,打出“藏区第一微博物馆群”“世界最高海拔微博物馆群”的概念,也成为理塘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让夹在文化资源丰富的西藏和声名在外的亚丁稻城之间的理塘,有了留住游客的理由。   可以说,丁真横空出世带动理塘文旅的火爆,并非偶然,这里面有本土人的坚守和外来人的倾注。虽然打造这些小微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拉动旅游发展,但是对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挖掘并没有敷衍。黄正清将军博物馆、藏香馆、藏医馆等凭借历史的积淀保存着当地文化的脉络,而仓央嘉措微博物馆、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和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馆则是找到最具IP影响力、最有故事、最具特色的切入点,借助具有现代感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境中去表达。   深挖文化资源、策划创意先行、现代表现手法、文旅深度融合相互借鉴,吸引优秀人才共建……理塘的蹿红有诸多启发意义,不过由于气候和海拔的限制,其小微博物馆的运营在淡季仍困难重重。他们跟全国5000多座博物馆中的大部分小微博物馆一样,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专业帮助,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活力、带动文旅发展。   找准特色,发挥“小”的优势   作者:王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尉苗(老舍纪念馆馆员)   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分子,小微博物馆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过我们调研分析,我国的小微型博物馆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大型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之间,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经费支持等方面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分化态势。小微博物馆该如何应对?   因为小,发展受制约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制约小微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   资金少 经费问题制约小微型博物馆发展,是普遍且突出问题。比如基层市县级博物馆,财政每年按编制拨付给博物馆的事业经费,基本上仅能维持职工的工资,用于展览等方面的资金捉襟见肘,博物馆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制约。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主要由举办者筹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准博物馆”,如理塘的小微博物馆,由于不满足藏品数量、专业技术人员等《博物馆管理条例》要求的设立博物馆的基本条件,未能备案,因而处在政府帮扶体系之外。   藏品少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文物尤其是精品文物多集中在国家级或省级大型博物馆,很多小微博物馆藏品数量少,缺少精品文物;囿于馆舍面积,现有藏品的保存颇为局促,难以吸收更多的捐赠文物;没有足够的专项经费,征集文物亦存在困难;没有足够多的藏品或文物,就在博物馆评级过程中处于劣势;没有特色藏品,也难以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展览。   人员少 小微型博物馆一般编制少,业务人员更少;业务人员既要从事展陈设计,又要兼顾科普教育、讲解等工作。此外,业务人员中具有文博专业学识背景者所占比例小,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问题,极大地制约着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   别看小,发展更灵动   虽然因为“小”,小微博物馆在发展中遇有诸多制约因素,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小”本身又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小”,所以更灵活,更便捷。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小微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立足本单位实际,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找准定位谋发展,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如今,已有部分小微博物馆进行了一些有益且有成效的探索。   定位社区,抱团取暖 作为一家名人故居类小型博物馆,老舍纪念馆建筑本身及所在区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区情感,是北京旅游打卡地标之一。但该馆展厅仅200平方米,难以开展成规模的展览和公众活动;库房面积不足、条件有限,藏品保存环境不甚理想;受经费限制,藏品征集和展陈更新也困难重重。 老舍纪念馆名誉馆长舒济与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互动。   面对这些瓶颈,老舍纪念馆积极寻找对策。一方面,它与多家同类型小微博物馆联合,先是组成8家名人纪念馆联盟,大家“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做大事,每年都有不同主题,形成规模优势;现在已经发展扩大成为“8+名人纪念馆联盟”,涵盖14位名人在内的19家名人纪念馆。   另一方面,老舍纪念馆也深挖潜力,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北京特色和社区服务做文章,做好京味文化展示。比如,2020年1月下旬结合春节的专题展《老舍笔下的北京庙会》,介绍老北京庙会内容以及旧时北京庙会情景,还设了有奖趣味问答;8月18日结合七夕的特展《微神:爱情的幻象》等。这些都是结合老舍先生的作品和当季的民俗,深受观众欢迎。另外,还通过外出巡展和开辟分馆的方式弥补故居馆区场地不足的缺陷。如今,老舍纪念馆已成为颇具特色的京味博物馆,也是社区群众的情感与文化分享站。   老舍纪念馆的实践表明,博物馆应当通过深挖地域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中心。博物馆既可以是让人仰望的文化殿堂,亦可以是寻常巷陌的普通所在,让人们没有距离、触手可及,随时走入其中,俯身拾起一片安宁。加强建设特色专题类小微博物馆,尤其是散落在百姓身边的社区博物馆、社区图书馆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的直接举措。   引进“外援”,盘活资源 面对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以郭守敬纪念馆为突破口,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   在保证产权公有的前提下,郭守敬纪念馆将部分运营权委托给专业社会机构——北京忆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为期3年的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小微国有博物馆的改革实践。两年多来,在社会化专业团队的运营下,郭守敬纪念馆在志愿者发展、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西城区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类似郭守敬纪念馆的国有小微博物馆都面临政府运营压力大、包袱重的问题。郭守敬纪念馆的模式能够吸纳专业的团队提升博物馆运营水平,不仅能够缓解上述问题,而且可以盘活国有文博资源,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模式,互惠共赢 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困境,全港资投建的非国有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采用了独特的“五星级酒店+精品博物馆”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博物馆方与酒店投资方互利共赢:酒店通过博物馆的优质服务为其品牌赋值,博物馆利用投资方的资金不断丰富馆藏体系和馆内的硬件设施,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安防体系和展览风格。   自2012年成立以来,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古代壁画源流展、隋唐大运河古陶瓷展等多个精品展。展品涉及古今中外,品类众多、文物精美,不断为古城人民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盛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该馆还开创性地举办了首个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非国有博物馆的出境展览,成为民办博物馆的典范。该馆还大力开展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先后和法国、瑞士、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国博物馆开展交换展览。“走出去,引进来”,该馆引进了众多高规格、高质量的外展,今年即将举办“罗马尼亚中世纪贵族金器展”。   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观众对博物馆看重的不一定是藏了多少一级文物,而是看办了多少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展览。金银重器是瑰宝,寻常旧物也有其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应该充分发掘现有馆藏,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再现历史光辉,讲好中国故事。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找准问题,多下些功夫,小微博物馆亦可以开创出一片独具特色的天地。   总之,立足各地实际,政府部门和社区群众一起为博物馆事业集思广益,在文旅融合的大好形势下,一定会推动我国中小博物馆的良性发展,让其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博物馆不能沦为景区的美颜相机   作者:高磊(弘博网编辑)   理塘小微博物馆群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勒通古镇。作为展现当地人文特色、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景点,这些小微博物馆在很多细节内容上都呈现了十足的用心。   然而,在理塘小微博物馆群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众多网友开始质疑其内容与专业性。在丁真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活动中,就有不少网友表示更愿意看丁真而不是这些“什么也没有”的博物馆。确实,细究就不难发现,小微博物馆群纵然试图通过内容传达当地人文特色,但从展览主题、内容偏重、宣传方向等方面都依然弥漫着“网红”打卡气息。比如蜡像博物馆、记忆博物馆,声音博物馆,让游客对博物馆质量产生怀疑。 仓央嘉措微博物馆   其实,这也是当前不少文旅项目的惯用手法:在人造景区开设各种名目的“博物馆”以增加景区的文化氛围,使博物馆沦为景区的“美颜相机”。另外,此次文旅项目虽由政府负责开发,但理塘小微博物馆群的8家博物馆均未在当地文物部门登记备案,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也不由人对其长远发展表示忧虑。 郭守敬纪念馆    再者,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理塘县,最佳旅游旺季仅有两三个月,其他时间游客稀少。那么,以游客为目标群体的小微型博物馆群在旅游季后该何去何从?它们能否和常规意义上的博物馆一样,吸引本地游客参观,为他们服务?定位为文旅项目的博物馆,在内容诠释上是否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当地人又该如何在博物馆中转换并认知、思考自己观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身份?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外景   目前,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设生态博物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生态博物馆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协同保护,并特别关注生活于特定自然环境中、与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人”的因素和诉求,以促进社区文化认同,以及人、物、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不只是遗产本身。在生态博物馆中,原住民能够以主人的身份管理、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深入参与博物馆的运营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统一。这似乎是更符合理塘需求的博物馆模式。   据了解,四川省博物馆协会已与理塘小微博物馆的运营方联络沟通,将在一些硬性条件的改善与规范方面给予协助支持,并进行登记备案。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理塘小微博物馆群的建设中,让游客在沉醉于康巴山水的同时,也能更为深入地体验浓郁悠远的康巴藏文化,让理塘旅游实现长远、可持续地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