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美术馆里过大年:共创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2021年02月18日第20版) |
浏览次数:817
2月18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等七大馆长文章,以下是刊发全文内容:
博物馆、美术馆里过大年
共创新空间 共享新体验
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一种新年俗并不断演变。云博物馆、云观展、网红讲解员直播、线上线下接力,亮点频现。
值此新春佳节,本刊约请7位博物馆、美术馆“掌门人”,与读者分享各馆精彩的跨年特展,共话新春新变化,同贺新年新篇章。
——编 者
与公众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
2021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为观众朋友准备了丰盛的新春文化“佳宴”。从推出《故宫的时节·大寒》视频课程开始,包括知识课堂、数字文物库、特色主题展览和线上直播在内的丰富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至2月26日元宵节。
图①:“故宫知识课堂”海报。
在此期间,围绕“文物与自然”和“建筑与历史”两大主题,“故宫知识课堂”为孩子们送去20场在线直播课程。官方微博开启“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活动,让深受喜爱的“故宫猫”向观众介绍宫廷过年习俗。
新版“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正式上线,全部186万余件(套)院藏文物目录实现实时检索。“数字文物库”栏目全新发布1.5万件文物影像,并推出“牛主题文物专题”。“故宫名画记”绘画鉴赏栏目,对《五牛图》和新春主题画作进行重点解读与推荐。“故宫红”系列文化专题,以故宫建筑、藏品中的红色为切入点,在线上呈现别具“中国红”味道的知识大餐。
两大线下主题展览同样精彩。2月10日,神武门的“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和永和宫的“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同步开幕,恭祝观众朋友吉祥如意,身体安泰。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越来越多观众通过互联网欣赏艺术、获取知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对博物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也产生“数字化”推动作用,促使其更加重视研发数字形态的文物解读、文化传播方法和产品,将线下实体展览、公教活动和线上密切融合起来。纯数字形态的展览和公教活动,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为做好“云端”服务,博物馆一方面要加大数字资源生产力度,另一方面要了解、探索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式,形成与社会公众需求的良性互动,同时也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线上线下以展相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福满京城,春贺神州。留京守岁的朋友们,值此农历辛丑牛年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线下以展相邀,给您拜年啦!
为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国博有序开放,以精品展览、丰富的线下线上活动陪您过大年。“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囊括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等,展品丰富,信息量很大。由国博研究院名誉院长、92岁高龄的孙机先生亲自策展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重磅亮相,为您呈现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与此同时,“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等25个精品展览,将继续在国博陪伴大家欢度春节。
图②:中国国家博物馆“牛事如意”展览海报。
信息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千山万水一触即达,大馆好展尽收眼底。去年,国博开启“国博邀您云看展”,倡议发起“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今年新春,国博推出一系列线上贺年活动。云端国博聚合56个虚拟展厅、100个展览专题网页、50多部短视频,诚邀海内外观众共赏好展、好课、好文物。“2021,国博与您一起向前犇”新春主题线上活动已火热开启,观众不仅可以体验国博明星文物AI讲述,还能参与国博寻“牛”、特制电子文物贺卡和新春H5专属签名款贺卡制作等互动活动。
新的一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让世界各国观众通过云游、云展、云直播,实现全时“到国博,看中国”!
美在耕耘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美术馆致力于美的典藏、研究、展示与传播。
去年,中国美术馆采取线上展览的方式,推送了“向捐赠者致敬”大型展览中的精品力作,并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崇高的信仰”等线上展览,一批名作通过“云端”走进人们心里,使人充满信念,增强生命的力量。我们还举办了“云课堂”,请名家讲述科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云”传播,五湖四海,深入人心,每个活动的观众点击量,都是线下活动观众量的数十倍。
今年是农历牛年。牛给予人们美好、熟悉的意象,其最为人们赞美的品格,是“耕耘”。耕耘让大地苏醒,耕耘为春天播种,耕耘给世界带来希望、给人间以丰收的果实。
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梳理藏品中以牛为题材的雕塑、绘画,推出“美在耕耘”新年展。从明代万历年间的《百牛图》,到齐白石富于童趣的牛、丰子恺祥瑞的牛、李可染憨厚敦实的牛、吴作人勇猛精进的牛、潘鹤的拓荒牛……这是充满丰收景象的美的殿堂!当然,不仅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还有很多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佳作,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广廷渤的《钢水·汗水》等。
这是一个五彩的春天,是美的天地!走进这个世界,您会不自觉地与自然对话,与那些艺术家所描绘、所塑造的人对话。
这些作品也将通过中国美术馆的线上展览,与观众互动。线上展览不是把线下展览简单地搬到“云端”,而是要研究线上的特点,实现更为有效的传播。线上展览要适应手机阅读,字体大小、作品的前后顺序、排版节奏等,均应在屏幕空间中获得最佳呈现。
欢迎观众朋友们在线上与线下看牛在大地的耕耘,看幸福美满的人们在大地上的劳作……
博物馆与社会超链接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 良
牛年春节到来之际,南京博物院在16个常设展览外,将继续提供高品质的特展、临展。“晶·华——矿物之至善至美”展,阐释了矿物作为自然资源,如何兼具社会属性和文化意义;“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既展现了自然界的争奇斗艳,又展现了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十二生肖闹新春”展,是自举办第一个生肖展“中国牛”12年后的生肖“大团圆”展,表达人们对传统生肖年的文化追求。
新时代博物馆应坚持走高品质发展之路。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惠民功能,要依靠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拓宽思路,实现与社会的“超链接”,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2020年,南京博物院在云端进行了许多新探索。比如,“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主会场,承办了一系列活动,并对开幕式、论坛、展览、奇妙夜等活动进行网络直播,直播量和话题量达21亿人次。此外,2020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南博与江苏广播共同主办了“2021跨年知识大会”,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今年春节期间,南博坚持防疫和开馆并重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我们利用“南博在线”网络平台,举办展览展示、教育服务、讲坛论坛、非遗展演等线上活动。“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等线上展览与公众见面。同时,南博携手抖音直播云游“晶·华”和“百花呈瑞”展。南博云学堂举办“童子探牛”新春特辑等活动。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公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美好的春节,是博物馆工作者应有的智慧和担当。
数字展示应回归原点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方 勤
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建设绝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带来的是全新的社会形态,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平台,是业务协同、文物展示的创新平台,是文物保护、价值挖掘的决策支撑平台,是内容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平台。对于观众而言,它也可以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互动平台,借助智能“云端”,分析观众的行为、认知、情感,寻找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点和结合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精准化传播。
湖北省博物馆一直重视数字化建设。今年春节,依托馆藏文物优势资源,结合生肖文化、传统节日民俗以及临时展览等,我馆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过大年系列活动。无论是通过“礼乐学堂”微课堂看视频,还是到展厅借助语音导览设备观展,观众均可了解“牛”的故事,从文物上形态各异的“牛”,感知其蕴含的珍贵品格。
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荆楚先民的饮食,“礼乐学堂”推出线上情景剧,带大家学做荆楚风味美食。“珍宝大拜年”线上活动,推出馆藏文物系列表情包,成为人们拜年问候的新时尚。“打call镇馆之宝”特别活动,为公众讲述2020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晋十大“镇馆之宝”的故事。与此同时,“我心中的镇馆之宝”创作大赛正处于火热报名阶段。此外,我馆还推出“牛年吉祥”传统节日课程,其中正月十五的猜灯谜值得期待。“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也推出系列线上微课堂,带观众走近那个被誉为“考古挖出来的诸侯国”——曾国。
博物馆数字展示,除展示器物功能及社会环境外,还应回归原点,深度挖掘时代背景下人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展示文物内在的艺术人文价值。未来,博物馆应积极参与社会性协作创新,发挥网络互联优势,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贡献力量,同时促进自身创新与发展。
让美术馆创新引擎更强劲
浙江美术馆馆长 应金飞
美术馆已经提前进入数字化时代。曾经,我们习惯于线下观展,认为线上只是线下观展的辅助。今天,这种观展的模式和观念已发生改变。美术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展览形式,必将进一步融合,进而催化深度变革。基于此,浙江美术馆在策展和观展理念方面也有了新变化。
浙江美术馆跨年展的亮点,是两大春节主题艺术展的展览设计——“春之幻:综合艺术展”和“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
作为文旅部2021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一、“诗画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展览“春之幻:综合艺术展”,融动画、视频、图片以及互动小游戏为一体,通过“画中的春节习俗”“江南的春天”等板块,将传统春节民俗、非遗制作技艺、春节题材绘画等内容,呈现给海内外观众。
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合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包括“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等特展,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展出。同一主题的线上展览,从年画、海报、福字、红包、民间玩具的设计等板块,追溯其背后的手工艺体系。
文化与设计系列展览中,设计师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以“年”为主题设计的作品,展现出理解传统的崭新视角。我们希望借此推动传统年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文化创意落地,让美术馆成为汇集创意、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
新的一年,浙江美术馆还将推出“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展。“触屏时代”,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无疑将继续推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领域的变革。这是美术馆工作者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共享艺术的美好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牛年春节,北京画院美术馆照常开馆,与您共度春节。
您来馆里可以看到两个展览:“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和“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知己有恩”展,没有延续以往齐白石展览的策划思路,而是重点选取了与齐白石人生历程和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6位关键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从他者的视角聚焦齐白石。100余件(套)展品,向观众讲述齐白石与师友之间艺术交往的点滴故事,为近现代美术史的书写增添一份温情。
“流水高山写新图”展,展出何香凝艺术精品、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画坛艺术家精品,共计约65件作品,并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共同推进何香凝艺术及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
有趣的是,两个展览都围绕艺术家的朋友圈和师友圈展开艺术作品阐释,有助于观众进一步了解上个世纪的中国画坛。
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将精彩艺术送上“云端”。观众可以通过线上访问虚拟展厅,聆听展览导赏;可以在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中阅读与春节、生活和展览相关的艺术赏析文章,如有关齐白石《十二属图》中牛的解读;可以浏览观展攻略,了解重点展品,有的放矢地观看展览。
此前,线上建设只是实体项目、物理空间展览的补充,但现在,线上建设成为展览项目的先导,甚至是项目主体。其优势除了便利、快捷,更重要的是“空间”的无限、感受方式的多元,24小时不打烊的美术馆提供给观众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尤其是春节期间,线上平台以自由活泼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艺术知识,创造不一样的“云端”体验。我们希望用文化丰富您的假期,用艺术点亮您的生活,与您共享艺术的美好与乐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