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国家文物局官微 |
浏览次数:944
“十三五”时期,文物工作全面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高位推进,各行各业关心关注、贡献力量,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强化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物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行业发展新增长点蓬勃跃现,各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文物工作,“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科学理念成为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91次,提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重大理论,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部署系列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指引文物事业发展新格局新体系新面貌。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部署“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国务院施行《博物馆条例》,多次召开全国性文物工作会议,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文物事业谋篇布局、指明方向。中央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有力,通力协作优化文物保护利用政策供给;地方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听取文物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成为常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稳步壮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文物工作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五年来,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保护第一”首要原则深入人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国、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长17%、30%、4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35个,公布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两批中国传统村落。花山岩画、鼓浪屿、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0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部署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成效凸显,公布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基本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实施一批石窟寺保护工程,积极推进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各地党委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逐级压实,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强文物安全作用彰显。聚焦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坚持专项行动和常态监督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支撑相结合,打击文物犯罪三年专项行动侦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67名、缴获文物6万余件,五批A级通缉令共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现已到案50人,文物犯罪重大案件逐渐减少;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2000余项,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开放,建立文物违法案件督察约谈机制,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完善违法举报受理机制,打赢文物安全防范攻坚战。 五年来,考古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实施,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奋战一线,基本建设考古有力保障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多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探索施行、逐步完善。水下考古成绩颇丰,开展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甲午海战沉舰调查确认“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填补空白,“南海I号”发掘文物18万件、实施船体整体保护。福建三明万寿岩、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等大遗址保护卓有成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个、立项67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勾勒中华文明版图。 五年来,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赋能添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5535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4929家,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行业博物馆近8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增至1224家,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搭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教育活动30余万次,2019年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馆藏文物保护条件全面升级,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基本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保护修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推介121个示范项目,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文物事业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水平,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3460万人次,各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火爆荧屏。社会文物管理创新拓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试点成效渐显,文物鉴定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初步形成,涉案文物鉴定机构从无到有、完成5271起案件鉴定评估工作,文物进出境加强监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 五年来,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交流互鉴科学文明观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文物博物馆场所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国家客厅”,会见外国元首、召开国际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接见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主动作为,加强联合考古和跨国申遗,30家文博机构赴24国实施40余项联合考古;推进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增至6国11处。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合作网络,与23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签署28项合作文本。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300余项,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展出49国451组文物,文物外展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国家名片”。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共同创建管理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培训,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成为国家间外交合作新典范,进入多方合作多措并举多点收获新阶段,设立专班、建立专门机制推动专项工作,与我国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双边协议的国家达23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土耳其、埃及等向我返还13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文物回归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五年来,文物治理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显著增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文物法治建设日臻完善,《文物保护法》修订积极推进,地方文物立法进程加快,现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17部、地方性法规200余部、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中央财政支持文物保护经费五年累计483亿元,修订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90%专项资金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管理使用,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监管。文物科技跨越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渐成规模,33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引领文博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物人才保障持续优化,弘扬践行“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49个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28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文博行业从业人员由14.6万人增至16.23万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现突破,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有效实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国家文物局行政编制由95名增至118名,中央编办批复增设革命文物司、一次性增编15名,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核定编制90名。 “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五年,是我国文物资源倍增、文物时代价值凸显的五年,是我国文物事业笃定改革方向,高位拓展格局的五年,是我国文物保护社会共识全面形成,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党的领导引领正确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将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摆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纵深加强党对文物事业的全面领导,为行业发展给予重要遵循。二是改革创新激发强劲动能。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文物系统以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全力推进“十三五”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抓主抓重推动全面发展。以加强文物保护为核心,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底线,以激发文物博物馆单位活力为重点,以完善文物政策法规为基石,把握科学规律,推进重点工程,实施重大项目,文物事业发展由关键点到综合面,梯次推进、全面提升。四是凝心聚力汇聚发展合力。党委总揽全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制度优势集中显现,中央部门协调支持、地方文物部门履职尽责、各级文博单位自主创新的协同优势集中显现,“十三五”文物事业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文物工作影响力美誉度全面彰显。砥砺奋进正当时,乘风破浪再启航。“十四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迈步新征程,文物工作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中华文明认知,全面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提供坚强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