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文博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 微信公众号 | 浏览次数:9426



    2021年6月7日(星期一)  


【综合】

■  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

■  中央下达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63亿

■  文旅部中宣部公布10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  文化和旅游部介绍《“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  国家文物局发布“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

■  国家文物局通报:抽查多家博物馆存在五大问题

■  庆祝建党百年,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发布8项成果

■  王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深入实施

■  郑州市文物局:“博博会”吉祥物征集启动

■  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调研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工作

■  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发展联盟成立

■  山东构建战略布局 打造特色黄河文化旅游带

■  《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实施

■  北京推出19条细化措施 促文旅消费释放更大潜力

■  西藏出台意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加强仰韶文化保护

■  贵州立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专家论道“云冈学” :探寻云冈石窟的世界意义

■  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创下众多全国第一

■  兰州市政协调研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  延安红街将开街 新添红色旅游名片


博物馆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对外开放

■  中共一大纪念馆6.3正式开馆

■  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新开放:展览还原当时会场周边里弄风貌

■  白公馆和松林坡景区恢复开放

■  南湖革命纪念馆改版提升后恢复开放

■  “博物馆奇妙夜”再次归来:上海三十余博物馆将延长开放

■ 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共启上海寻根之旅

■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焕新开放

■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即将竣工

■  6月1日起西南联大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  苏州博物馆首个自然科普展开幕

■  阿什河流域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

■  “以青春之我 耀信仰之光”活动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启动

■  福州地铁携手福建博物院:“地铁里的博物馆”

■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保护性修缮完成 7月开放
■  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承办“6·3”虎门销烟182周年纪念日


【考古】

■  富阳新登古城考古发现唐代城门等重要遗迹

■  白云翔受聘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  甘肃山丹硖口古城启动数字化保护:虚拟复原汉明长城

■  湖北郧阳:100万年前“郧县人”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

■  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系统考古研究

■  甘肃发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 文化内涵贯穿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  最新考古填补宁夏罗山地区史前遗存空白——人类活动史逾万年

■  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在内蒙古启动




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王震)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达2021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合计3.08亿元,此前已提前下达27.76亿元。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等相关工作,不得擅自扩大补助范围,并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30日内将2021年转移支付资金下达至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人民网)



中央下达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63亿


关于下达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的通知
财教〔2021〕65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改善文物保护条件,经研究,现下达你省(区、市)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项目代码:Z135050009036,收入列202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10024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支出列20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相关项),用于文物维修保护、文物安防、考古、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所需支出。其中,一般项目预算优先用于革命文物、石窟寺文物、考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文物保护等项目,于4月底前将上述项目安排情况予以标识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相关项目名称、金额、绩效目标见附件。

请按照《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文〔2018〕178号)要求,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等相关工作,并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30日内将2021年转移支付下达至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请进一步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要随同预算资金申报同步填报绩效目标,同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并将绩效目标随同预算同步批复下达,作为绩效监控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出现挤占、挪用、虚列、套取补助资金等行为。如你省(区、市)因预算核定数与申报数存在差异需对绩效目标进行调整,省(区、市)主管部门应于资金下达30日内,按程序将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的区域绩效目标报国家文物局,同时抄送财政部当地监管局。国家文物局应于30日内将审核后的区域绩效目标汇总报送财政部。

附件:
1.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表
2.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整体绩效目标表

  财  政  部
2021年4月9日
(来源: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点击了解附件全文
附件1.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表;附件2.2021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整体绩效目标表

文旅部中宣部公布10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开展实地考察、国情调研,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具体内容点击标题了解

文化和旅游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介绍《“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永新在会上表示,文化和旅游领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推动艺术创作出精品出人才。我们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文艺原创能力。鼓励文艺创作的题材、体裁、内容、形式创新,引导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推动文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完善艺术作品的演出演播、评价推广机制,培养新时代文艺领军人才,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二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我们要完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突出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加强文化遗产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增强保护传承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化遗产资源、提高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生动呈现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精神和时代价值,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我们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加强设施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供订单式、菜单式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四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我们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
  
五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发展,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提质升级。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强国内旅游,振兴入境旅游,规范出境旅游,使旅游成为宣传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六是深化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我们要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的机制、内容和方式,推动我国逐步从国际文化发展的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深化与世界各国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交流,深度参与国际文化和旅游规则制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机制化合作。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提高举办质量和影响力。开发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的全球布局。(光明网)

国家文物局发布“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6月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相关情况,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刘洋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兼任文物返还办公室主任)邓超主持新闻发布会。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相关情况


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重庆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承办,协办单位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渝中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文物科技创新论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开幕、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暨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馆、文化遗产公开课暨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革命文物、科技创新、长江文物保护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重要活动。着重举办“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论坛,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管理者,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石窟寺保护、博物馆建设发展、文物科技创新、长江文物保护、三峡文物保护、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宣传传播等议题,深入阐释研讨。

二是突出红色百年。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办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网络直播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宣布红岩革命旧址9处革命文物修缮后向社会开放,组织《初心·使命·奋斗》等庆祝建党100周年革命文物展览,着力展现革命文物凝结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营造喜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热烈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也将同时启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活动从6月12日开端,为期一个月,各级文物部门将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亮起来。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科技创新重要指示批示,首次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物科技创新论坛,通过大会报告和海报交流形式,展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也将揭牌成立,首次与公众见面。

四是突出宣传推广。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推出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我们将在开幕式上正式推介。当天,我们还将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名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弘扬守护文化遗产、传播文物价值的主旋律、正能量。

五是突出营造文物保护浓厚氛围。从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到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再到之后为期一个月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文物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从标志性时间节点,拓展为阶段性工作亮点,热度持续升温,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舆论氛围有效营造。为了扩大重庆主场城市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我们也将举办一系列线上活动,同时还将通过视频直播、图文直播方式,提供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实时观看参与方式,引导广大网友关注、支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除重庆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之外,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在符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下,组织开展49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其中包括近2000项文物惠民项目。(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通报:抽查多家博物馆存在五大问题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博物馆领域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函〔2020〕1048号)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度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的通知》(办博函〔2021〕213号)要求,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抽选江西、湖北、宁夏、新疆4省(区)的21家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进行了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时间、检查对象


(一)2021年3月16日至21日,检查对象:西夏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同心县红军西征博物馆、须弥山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新和县龟兹文化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


(二)2021年3月23至27日,检查对象:抚州市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长江文明馆、荆州博物馆、荆州楚地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喆霖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二、检查内容


(一)馆藏一级文物定级、建账、建档、备案;

(二)馆藏一级文物修复、复制、拓印;

(三)馆藏一级文物借用、调拨、交换;

(四)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管理;

(五)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管理;

(六)陈列展览备案管理。


三、检查方式


(一)听取汇报。被检查单位汇报馆藏一级文物保护管理、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管理、陈列展览备案管理等情况;


(二)查阅资料。检查藏品总登记账、馆藏一级文物藏品档案、馆藏一级文物借展备案材料;检查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中涉及馆藏一级文物修复方案、修复档案记录及相关备案材料;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修复资质证书、修复项目方案编制、档案记录、年度报告等相关材料;检查陈列展览相关备案材料;


(三)实地检查。检查博物馆库房和展厅,现场随机抽选馆藏一级文物,查看帐物相符情况。检查文物修复资质单位修复场所、设备,以及修复项目现场实施情况。


四、检查结果


(一)大部分单位对收藏保管的一级文物在普查登录平台进行了登录,并建立了馆藏一级文物藏品档案。


(二)大部分单位开展的馆藏一级文物修复、复制、拓印、借用、调拨、交换等工作,依法履行了相关审批或备案程序。


(三)大部分单位对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及修复资质管理较为规范,项目过程清晰、有序推进,并依法履行了审核备案、评估验收、信息公开等相关程序。


(四)大部分单位举办的陈列展览和文物出境展览按照《博物馆条例》等要求,到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了报批或备案。


五、发现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总体情况看,各单位高度重视,对照检查事项和具体内容,认真梳理相关工作,查漏补缺,以查促改,切实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同时,在收藏单位自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检查的基础上,我局在现场抽查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不完善。新和县龟兹文化博物馆未建立规范格式的藏品档案,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未根据《文物藏品档案规范》建立电子档案,档案内容更新不及时,未建立藏品档案的动态跟踪管理机制。


(二)文物定级工作相对滞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博物馆等单位多年未开展文物定级工作。抚州市博物馆等单位部分馆藏一级文物档案中缺少专家鉴定定级意见,缺少文物价值描述,定级依据不充分。


(三)文物保存环境不佳。荆州博物馆丝绸库房文物存放条件差,温湿调控设备运转不良,有断电现象,没有24小时运转。


(四)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修复资质管理水平待提升。湖北省博物馆申请国保专项经费支持的明清古籍修复项目所涉及文物均未定级,且本馆项目实施中外包情况普遍。湖北喆霖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修复资质单位在硬件设施、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须进一步改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2项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未按计划结项。


(五)展览备案管理不规范。长江文明馆等单位展览备案存在不及时情况,新和县龟兹文化博物馆等单位展览中存在地图信息不准确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未履行一级文物借用备案程序。


六、后续工作


(一)各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制度,切实提升藏品保护管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资质管理、陈列展览管理水平,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责任,确保文物安全和公共安全。


(二)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收藏单位要健全馆藏一级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文物定级工作,规范文物建档备案,对文物档案做好动态记录。


(三)各文物收藏单位要加强对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管理,加大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力度,不断改善文物收藏保管条件。切实履行文物修复、复制、拓印审批和借用、交换、调拨备案程序。


(四)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收藏单位要依法履行国内展览备案要求,规范出境展览报审程序,并及时完成相关材料的总结备案。


特此通报。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2021年5月6日

(国家文物局官网)


庆祝建党百年,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发布8项成果


近日,“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庆祝建党百年专题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


会议共发布8项成果,分别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推荐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结项成果“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1921-2021)”,中国历史研究院普及读物项目结项成果“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云南大学《百年芳华 初心传承》党史题材原创插画系列作品,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十月革命专题数据库”。


发布会现场


这些成果中,有中国历史研究院普及读物项目成果,如《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这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通过国宝级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每一章节选择几件重要的文物进行介绍,如第三章“大国风范”部分,主要围绕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镶金兽首玛瑙杯、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和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的金翼善冠等四件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凸显的大国风范,展现“大一统”思想引领下的中国人独有的天下观和国家观。(澎湃新闻)



王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深入实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6月1日在国家博物馆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深入实施,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王晨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
  
王晨强调,这部法律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落实政府法定职责,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出席。
  
座谈会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举办。中宣部、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参加。(新华网)

郑州市文物局:“博博会”吉祥物征集启动


9月24日至27日,由国家文物局、省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市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市文物局获悉,为进一步扩大“博博会”的影响力,树立其鲜明形象,提升宣传效果,即日起至7月4日,该活动组委会面向全国开展第九届“博博会”吉祥物设计大赛活动。
  
据了解,该博览会是以“搭建博物馆行业交流平台、服务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为宗旨的我国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唯一大型综合国际性行业博览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展示中国博物馆领域发展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博科技融合发展、相关技术应用创新服务升级,推动中国与国际博物馆务实合作、开拓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的重要平台。
  
此次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凡具备相关设计能力的教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个人等均可参与。设计理念要求:符合第九届“博博会”的主题——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充分展现郑州地区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创意和设计,符合时代特色;具有拟人化特征,形象可爱,极具亲和力。(郑州日报)

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调研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工作


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一级巡视员,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局原局长孔祥勇,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南京市人民政府原参事,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原主任(课题组长)孙惟勤,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参事业务二处处长陆良平,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张晓雅等一行5人组成的参事室调研组,来呼和浩特市调研文化旅游发展情况,6月3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双方就两市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刘春雷副秘书长向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介绍了呼和浩特市基本情况,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领导详细介绍了呼和浩特市现阶段文化旅游发展整体情况。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正将步入快车道,呼和浩特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在围绕敕勒川草原打造以“敕勒川味道”、“敕勒川悦礼”、“敕勒川文化节”为主的敕勒川文旅品牌,积极探索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同时,黄河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华北五省区市首届环京旅游发展合作峰会的成功召开、“重逢草原”大型演出和美好生活季等系列活动的举办,都将为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文旅资源丰富,南京市的文化旅游事业,特别是南京市博物馆的先进工作经验值得呼和浩特市学习。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南京市及全国其他省市共谋发展、共话未来,把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体系、打造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品牌,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筑牢“两个屏障”的具体行动,按照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市政府的部署,持续用力在规划引领上下功夫、在增加投入上见真章、在产业融合上谋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求实效,建设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人的呼和浩特。

双方还就冬季如何克服季节瓶颈,探索冬季旅游发展新模式等问题进行谈论。座谈会结束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一行,将赴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蒙亮风情园、莫尼山非遗小镇、昭君博物院、神泉生态旅游景区、黄河麦野谷生态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陪同考察。(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网站)

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发展联盟成立


5月30日,石窟寺考古与考古报告编写座谈会暨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洛阳举行。


本次会议由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承办单位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作单位为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会议邀请洛阳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邀请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河南省文物建筑研究院的领导、专家进行研讨;还有部分合作的科研院所、龙门石窟研究院业务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人员。

此次会议主题为“石窟寺考古与考古报告编写”。会议就贯彻中央决策和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推动石窟寺考古研究和考古报告编写等领域学术发展,促进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之间互学互鉴,深入开展石窟寺考古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展开讨论和经验交流。

会议还将就四大石窟间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开展战略性合作、推动世界遗产管理和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共同促进中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跨越式发展等进行座谈,并制定战略发展联盟章程、签订四大石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洛阳市副市长魏险峰在会上表示,希望与会的领导、专家深入交流,为石窟考古工作贡献智慧和经验,也希望以四大石窟为代表的全国石窟界各单位,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参与合作,大家共同携手,共创中国石窟寺文化的大品牌,共同推动中国石窟寺保护事业大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战略发展联盟于本次会议上宣布成立。座谈会上,还讨论并表决通过了《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战略发展联盟章程》,正式成立战略发展联盟,打造交流平台。

另外,为促进四大石窟世界遗产地之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成长和成果产出,繁荣学术事业,扩大石窟寺的国内外影响力,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共同签订《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下一步四方主要在石窟寺保护理念和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和培训、数字化工作、宣传展览、文化活化与社会教育、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文博中国)

山东构建战略布局 打造特色黄河文化旅游带


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山东省加快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编制《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构建“一轴两带、九大组团”战略布局,以新型业态实现资源转化,以融合业态实现消费增值,以“黄河入海”旅游品牌为引领,沿黄自驾景观廊道为主干,沿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和文化遗产为支点,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等诸多举措,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根据最新黄河文旅资源调查统计,山东沿黄地区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7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07项,省级非遗项目449项;建成A级景区622处,占全省总数50%,其中5A级景区4处,4A级景区102处;旅游度假区13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3个,形成5个环城市游憩带、8个集群化发展县和一大批集群化发展乡镇、连片开发区,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据介绍,“一轴”为黄河干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轴,贯穿“黄河入海”“黄河入城”“黄河古风”“黄河入鲁”四大片区;“两带”,一是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带,贯穿“邹鲁”“泰汶”“青齐”三大传统文化高地,二是黄河故道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带,贯穿“九河故道”“微山湖”两大生态文化集群。我省组织开展沿黄市、县实地考察调研,对黄河生态、文化资源全面摸底梳理,出台相应保护举措、功能定位、区域范围、建设内容和开发策略,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构筑“流量池”和“防火墙”。(中国网)

《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实施


近日,河北省文物局召开《 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宣传座谈会,为6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做好宣传贯彻推介工作。


《条例》共66条,分为总则、长城保护、长城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为依据,吸纳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其他省市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的总体要求,规范了完善保护责任、健全保护体制机制、发掘长城利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实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条例》首次提出服务于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在今后的长城保护工作中必将产生积极意义。


《条例》突出了实践性,奠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法制基础。在保护利用实践方面,体现了从抢救式保护到保护预防的重大转变;在多元治理方面,突出了公益组织、长城保护员、公民个人和各级政府的权利与责任。在顶层设计方面,突出了科学性,在规划、安全监管方面、传播体系、价值阐释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性。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在座谈时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长城保护的新使命。要做好《条例》的学习和普法宣传,全省文物系统首先要认真学。要根据《条例》要求,加快相关制度、机制建设,落实责任体系,依法明确长城各点段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要强化执行,对于出现的典型违法案例,要公开通报,严肃约谈问责。期待以《条例》实施为契机,提升全社会的长城保护意识、全面强化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新时代全省长城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国家文物局)


北京推出19条细化措施 促文旅消费释放更大潜力

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释放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消费潜力,是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下午召开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媒体通气会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斌透露,北京市将通过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王府井外文书店整体升级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引领区域文旅消费潜力释放。

刘斌表示,北京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从以历史文化类为主向历史文化类、现代时尚类、科技研学类并重转变,从以观光游为主向观光与休闲体验并重转变。构建首都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引导来京旅游者从核心区向全市域旅游拓展。同时,落实推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产品体系、推动项目落地、提升入境游人数四大任务。

为此,北京市将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推出19条细化措施:

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多功能文化空间

刘斌介绍,北京市将充分挖掘城市文化IP资源,推广“故宫模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建设好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打造北京文创品牌。培育“红色旅游”品牌。围绕北大红楼、卢沟桥和宛平城、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片区,加快红色主题产品开发,打造集参观、教学、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建设“书香京城”方面,制定示范书店评选标准,支持一批示范书店加快发展。优化实体书店结构布局,重点推进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依托王府井大街升级改造,推动王府井书店、外文书店等实体书店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

将谋划建设环球主题公园二三期工程

北京市将丰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旅游消费主题功能,做强古都文化游、皇家宫苑游及现代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板块,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南部旅游设施开发。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等历史古迹为重点,以山水休闲为补充,打造“房山-门头沟-海淀”和“房山-丰台-北京老城”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打造10条“漫步北京”老城精品文化探访线,设计开发北京电影艺术之旅、北京音乐艺术之旅、北京建筑游等特色主题游线路。

在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方面,将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谋划建设二三期工程。同时,聚焦时尚消费商圈、文创产业园区、体育休闲场所,举办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推出3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住宿品牌,开发一批精致四合院酒店和精品民宿小院,重点推广高品质、文化主题的中小型精品酒店。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打造100个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此外,北京市将优化全市5A级景区布局,支持香山公园、野鸭湖景区等高品质等级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支持重点景区开展旅游大数据分析,在门票预约、客流管控、动态导览等环节探索推广智慧营销和服务。加强首都核心区老厂区、城市副中心老旧厂房、新首钢地区、门头沟“一线四矿”等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发展“天宁一号”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

拓展“文旅+科技”场景应用,打造珐琅厂景泰蓝非遗文化体验基地等100个文化旅游体验基地。还将依托山、泉、湖、村等生态资源,推进王佐全域旅游小镇、门头沟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人民网-北京频道)

西藏出台意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日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我区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保护状况全面改善,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效推进,科技支撑明显增强,考古和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物资源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意见明确了十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深化考古和研究,丰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强文物调查,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加大保护力度,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健全文物执法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加强博物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创新方式方法,健全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物合理利用;不断拓展渠道,深化文物交流合作;运用技术创新成果,提升文物领域科技水平;凝聚各方力量,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创新人才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


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地方法规,强化督促落实,统筹协作推进,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营造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国西藏新闻)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加强仰韶文化保护


5月30日,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到三门峡调研仰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江凌一行实地考察了北阳平遗址考古工地、荆山黄帝铸鼎原遗址、庙底沟考古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群,详细了解了仰韶文化遗址群的调查勘探及保护利用情况。


江凌指出,做好仰韶文化遗址群的考古保护利用,对于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文化价值,也有利于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必须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扎实做好遗址发掘保护工作,继续强化仰韶遗址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研究,做好考古成果的修复展示,全面展示仰韶文化特色;要整合串联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和考古遗址公园、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标志性文化设施,以打造重大黄河文化品牌为载体,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光明网)


贵州立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日前,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定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将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利用提供有力的实施和参考依据。
  
条例指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应当统筹规划建设,突出长征文化主题,体现公园属性,并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和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以长征主要线路为核心,建设和完善纪念设施,打造与长征文化主题相协调的城镇、乡村以及景区和景点。
  
条例还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关联的古镇古村、古城墙、古道、传统民居、宗祠等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族文化等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开展对长征遗址遗存和长征文化资源的宣传、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长征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
  
条例明确“禁止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及其附属设施、长征纪念设施上刻划、涂抹、张贴广告。”如有违反,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予以处理。
  
条例明确,本条例中所称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指中央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行经、驻扎、战斗过的区域,其范围包括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活动的地方和线路及其周边与红军长征相关联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会议会址、活动遗址、纪念设施、村落以及相关旅游景区和景点等。(经济参考报)

专家论道“云冈学” :探寻云冈石窟的世界意义


6月1日,“云冈学”专家研讨会在山西大同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云冈学”的发展建言献策。


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发言。 胡健 摄


82岁高龄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云冈石窟了,用他的话说,“第N次了。”


从1968年第一次来云冈石窟,到后来无数次地踏上这片土地,温玉成感慨,云冈石窟的变化非常大。“这些年云冈石窟各方面都在提高,学术界对云冈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云冈学”研讨会6月1日在山西大同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表示,未来“云冈学”的研究还是要以佛教艺术研究为中心,同时把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特别是云冈石窟所在地区在历史上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它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下的“大云冈”,对“云冈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王邦维认为,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一个实物性表现,无论是站在历史的维度还是世界的高度,云冈石窟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新闻网)


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创下众多全国第一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后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践行总书记嘱托,江苏省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先导段、示范段、模范段的使命担当,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贡献了江苏智慧和力量。


频出大手笔,创下众多全国第一

  

6月16日,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开馆,成为展示中国大运河全流域、全时段的标志性工程。

  

博物馆展览的总体定位是“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沿线的传统生活”以及青少年互动体验展等11个专题展。走进这座博物馆,观众可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以及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舟船样式、市井生活,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如何与“一带一路”交汇等,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展厅内还设置500平方米的环形数字馆,通过水、运、诗、画4个篇章展示运河美的意境,“科技+艺术+文化”的创意表达方式,让大运河流入观众的眼中、心里。

  

博物馆边,100米高的大运塔也已落成,站在塔上可俯瞰整个三湾景区。三湾是明代水工遗产,弯曲的河道减缓水流,让行船更安全,达到了“三弯抵一坝”的效果。如今,这里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大运塔与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美丽景观。

  

北京是明清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以运河为纽带,省文旅厅主抓、省国画院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4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以穿越2500年、纵贯6400里的壮丽景象,“流淌”在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和公共文化空间里。

 

全国首部地方法规、率先出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组建全国首家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创办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出台全国首个京杭运河绿色航运发展实施方案、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即将上线……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惟一的重点建设区,江苏创下了众多第一,形成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样板”和“江苏经验”。

  

搭建大平台,扩大运河城市“朋友圈”

  

既是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又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省份,江苏省一直致力于扩大运河城市“朋友圈”。

  

去年9月3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举行。此次运博会举办了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两场主题论坛,发布了《2020年度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发展榜》《2019大运河文旅消费白皮书及2020趋势报告》,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特别是后疫情时期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届运博会还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纳米比亚、葡萄牙、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机构的近百名驻华使节、境外驻华文化旅游办事处代表及商务代表参加,架起各国沟通的桥梁,对加强世界运河城市文化旅游交流互鉴,推动全球人文、经济合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运博会期间10万人走进运博会现场,线上受众突破2亿人次。


此次论坛上,来自29个国家、60多个运河城市、7个国际组织的500多名中外嘉宾在现场或通过网络分享“中国行动”和“国际案例”,达成广泛共识,共同探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形成《运河城市文旅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扬州倡议”》,全球800多家媒体以10多种语言发布论坛报道,潜在受众突破10亿人。

  

论坛的承办方之一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江苏省惟一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多年致力于搭建全球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大平台,除承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外,还创设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倡导成立世界运河精品景区合作机制,活跃在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的舞台上讲述中国运河故事。

  

据介绍,WCCO将推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级成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最终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达沃斯”;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欧盟、非盟、上合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增强国际组织话语权,提升WCCO国际影响力;发展国际运河城市和“一带一路”运河城市会员,提高WCCO国际号召力;开展运河研究和传播,树立世界运河研究权威地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以运河为媒,顺流而动,江苏正在助力构建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

  

实现大跨越,高起点上再出发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江苏省是惟一的重点建设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站在高起点上再出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公园,覆盖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南通和泰州11个设区市,辐射至盐城、连云港。江苏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提炼为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经济运行的国家命脉、多元文化的交融纽带、水工科技的中华名片、革命精神的鲜亮旗帜五大内涵,打造22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4处特色展示点,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质的活态文化地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运河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精彩空间。加快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推出漕运文化观光游、水利工程科普游、古城古镇记忆游、红色文化传承游等精品文旅线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影视制作、会展演艺等一批特色业态,着力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运河文旅精彩纷呈、风光无限。(新华日报)


兰州市政协调研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6月2日,兰州市政协副主席刘怀君带领政协委员,就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中,调研组先后深入五泉山公园、市博物馆、白塔山公园、兰州国学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全面了解消防安全工作。


调研组建议,要时刻绷紧重点文物消防安全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要狠抓文物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推动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加大督察监管力度,扎实推进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兰州日报)


延安红街将开街 新添红色旅游名片


延安红色旅游再添新成员,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汇聚丰富业态,突出互动体验的大型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延安红街即将于6月12日开门迎客。


建筑风格 复现延安古城
 
延安古城历史悠久,距今2000多年,有“两水三山绕五城”之说。为了复现延安古城风貌,建筑设计师们四处搜罗古城老照片,还原了古城的沙盘图纸,并从中汲取灵感,提取了“楼、街、坊、院”等四大当地特色建筑。最终以延安城的中央大街为原型,采用广场、街楼、牌坊、院落等丰富的建筑形态规划了这条长街。

延安红街还原了1937年中央红军进入延安古城时期的古城楼,红街会师广场入口的牌坊则还原了传统3间4柱3楼的古城冲天式牌楼。内街主要以陕北传统民居、传统建筑、历史还原建筑为主,风格丰富多样,空间高低错落,反映出1937年前后延安古城热闹的场景。

八大建筑 沉淀红色记忆

一条主街上嵌入了8大红色建筑,沉淀红色记忆。包括会师楼、新华书店、抗大广场、大众戏楼等。

红街入口处的会师楼,是为了纪念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西北大会师所建,典型的陕北古城楼造型,歇山顶、龙脊兽瓦、飞檐翘角。楼内通过高科技设施展现了红军长征路上八次会师的历史事件。

红街复刻的新华书店大楼则采用了上世纪30年代典型建筑风格,复原的是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原貌。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创立,1940年延安新华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总店。新华书店半个世纪以来在抗日烽火、解放硝烟里成长,直至新中国成立至今,始终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主题 串起整个街区

长达1.5公里的步行街依次分布着5个广场和4段街区。最北面的广场被命名为会师广场,其后是边区广场、圣地广场和抗大广场,最南端的是胜利广场,象征着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经历13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

沿湖岸打造的长征公园成为红色主题的集中展示区。设计师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设计线索,结合标志性节点打造瑞金出征、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大会师等红色主题场景,每个场景都可以扫码听取事先录制好的长征故事。

此外,延安红街上的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也是让人目不睱接。历史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决定发行“边币”。在延安红街的红色钱币艺术馆,游客不仅能看到边币,还可以见识新中国成立前在各个根据地印制发行的货币实物。而在红色大生产博物馆,近千件珍贵历史文物再现了延安时期如火如荼的大生产场景,游客可以在这里采摘、除草、纺织,体验革命岁月。红街上还有两处与中国谍战历史密切相关的场馆,分别是隐蔽战线英雄馆和千金药局康养馆,分别通过历史还原、情景打造再现峥嵘岁月。


沉浸互动 强化游客体验

最不可错过的当属“再回延安”沉浸式演艺体验馆。这是国内知名导演创作的当地首部红色主题行进式情景体验剧,以红色政权建立历程为线索,在声光电特效辅助下,由专业演员为现场游客倾情演绎,游客则一改传统演出静坐在剧场观看的体验,可以“换装”走入红色经典剧情,并随着行进观看不同的场景,感受剧情的演进。(新华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常务副馆长陈成军、纪委书记陈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党委书记魏龙、副所长董宇辉等出席仪式。



在双方人员的共同见证下,陈成军和魏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文物研究、鉴定、保护以及收藏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王春法表示,希望双方在前期合作基础上,以今天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新起点,争取中国科学院、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围绕博物馆文物无损检测、数据采集处理、金属器和油画保护修复等方面,充分利用高能所在结构成像技术、锈蚀机理研究、数据处理和谱系研究等方面的前沿科技成果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学术共建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此外,期待高能所支持国家博物馆对反映我国科技发展时代物证的持续征集收藏。


王贻芳表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为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在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结果。双方在原有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应紧密利用各自优势,重点围绕古陶瓷、玉器、青铜器和油画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并数据共享,此次战略协议签署将为未来广泛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办公室、藏品征集与鉴定部、科研管理处、文保院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高能所党政联合办公室、科研计划、核技术应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参会。(国家博物馆官微)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对外开放


6月1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本次集中开放的革命活动旧址包括北京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陶然亭慈悲庵、“亢慕义斋”旧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赵家楼遗址、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以及李大钊烈士陵园、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马骏烈士墓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重要纪念设施。


6月1日,前来参观李大钊故居的学生为李大钊像献花


“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与中国工人运动”专题展、“光辉印记——长辛店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专题展,以及长辛店地区其他4处专题展也同步推出,全景展现长辛店地区早期工人运动发展史。(新华网


6月1日,在北京市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参观者在观看“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


中共一大纪念馆6.3正式开馆


6月3日,上海各界人士隆重集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是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工程。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宣布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开馆仪式上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市委副书记于绍良出席。


视频时长41秒


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荣光



李强在讲话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强调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指示我们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中共一大纪念馆以崭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标定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起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荣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映照着这座红色之城、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成立所孕育的伟大精神始终引领着上海勇闯新路、勇攀高峰。我们党的伟大奋斗在这座城市得到了生动展现、有力印证。


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奋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出色业绩



李强指出,迈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上海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崇高追求,永葆奋斗激情,永葆为民情怀,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全力守护好、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大力彰显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结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充分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厚植人们心中,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奋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出色业绩。


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馆,是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曲青山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在党的诞生地隆重举行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仪式,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一大开启的。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的历史就改换了方向。在百年接续奋斗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大会址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党的根脉和精神家园;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今天,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馆,是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将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会址与新建展馆隔街相望、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中共一大纪念馆



开馆仪式后,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共同参观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



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中共一大会址得到全面修缮的同时,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新馆顺利落成。一大会址与新建展馆隔街相望、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设有“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包括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



市委常委郑钢淼、刘学新、吴清、翁祖亮、周慧琳、诸葛宇杰、胡文容、朱芝松,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出席开馆仪式。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优秀党员和各界群众代表、驻沪部队官兵代表及工程建设者代表等参加。(上海发布)


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新开放:展览还原当时会场周边里弄风貌


5月31日,中共四大纪念馆完成布展提升工程,重新对外开放。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5月31日,中共四大纪念馆完成历时半年的布展提升工程,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对外开放。当天上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共四大纪念馆重新开馆活动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广场举行,通过查找史料和开展研究确定的中共四大原址所在里弄名称“广吉里”也正式对外发布。


布展提升后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包括基本陈列展厅、国旗教育展示厅、电子浏览厅、观众服务中心、“力量之源”书吧等服务设施。展馆总面积约3040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厅面积约1839平方米,较此前有大幅提升。


确定中共四大里弄名,还原石库门风貌


新中国建立后,会址考证工作被提上日程,经过反复研究,直到1987年才确认会址所在位置。近年来,在市、区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指导帮助下,我们通过查找档案史料、开展考证研究,最终使“广吉里”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得以确认。基于这一党史最新研究成果,中共四大纪念馆在此次布展提升中,大量运用上海的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


基本展陈面积扩大一倍,融入多媒体互动技术


布展提升后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基本展陈面积较之前扩大一倍,完整再现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的生动场景,展陈把场景厅和展览内容有机融合,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四大召开的全过程,从中共四大筹备到召开以及大会的历史贡献,展陈逻辑线路更加清楚。


除了贯穿整个展线的石库门元素外,纪念馆还进一步融入多媒体互动技术,实现“智慧”场馆,如AR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投影动态展示、图像识别、一键切换、雷达互动捕捉等技术,更好的提升观展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


打造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


以国旗广场改造为契机,中共四大纪念馆还打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虹”色足迹年轮大道等红色教育和“大思政课”教学场景,形成红色文化矩阵。(澎湃新闻)


白公馆和松林坡景区恢复开放


红岩联线管理中心所属白公馆、松林坡景区现已修缮完毕,将于2021年5月31日下午13点起试开放。景区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全天侯开放(9:00—17:00)闭馆时间前30分钟停止入场。个人预约可通过扫码或搜索关注“红岩联线”官方微信公众号,进入“公共服务”—“景区预约”—“个人游客预约”进行实名预约。团队预约登录官网“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上预约”—“团队预约入口”—“团队注册”,待注册审核通过后进行实名预约。白公馆松林坡景区5月31日恢复开放,参观需预约。(光明网)



南湖革命纪念馆改版提升后恢复开放


6月5日,位于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经过展陈的全面改版提升后,恢复对外开放。主题展《红船起航》力求通过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的有机结合,带给参观者穿越百年的“沉浸式”体验。
  
改版提升后的展陈面积共5600平方米,设置文物资料1134件。《红船起航》主题展由“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走向复兴”等4个部分、21个单元组成,并设“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发展历程”两个专题。
  
展览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为主题、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以党的发展历程为脉络,聚焦中国共产党创建特别是一大南湖会议,全面阐释一个大党与一条小船的关系,全面展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的砥砺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人民日报)



“博物馆奇妙夜”再次归来:上海三十余博物馆将延长开放


从上海市文旅局获悉,6月至8月期间,深受观众喜爱的“博物馆奇妙夜”再次归来。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30家博物馆除了会延长开放时间、举办特展和主题活动,还将推出门票、文创产品、教育活动、餐饮茶点、文旅线路等折扣优惠。


据悉,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上海震旦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都将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相应活动。上海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将在6月、7月、8月隔周周五举行,其间有三大特展正在展出,分别为 “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览”、“万年长春:海上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奇妙夜活动”定在6月、7月、8月每周六,7月10日-8月28日将举办“大英图书馆•世界像素”特别展;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将于6月5日、7月2日、8月20日延长至21:00,其他博物馆也将推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澎湃新闻)

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共启上海寻根之旅



6月5日晚,由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正式启动,并展开学术首讲。该项目以上海考古为基础,将通过举办六场学术讲座、拍摄五集纪录片《魔都与新城》,探寻五个新城发展脉络和上海的文化之根与文明之源,激活生根于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把新城建设与城市文脉相结合,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


会上,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分别发表开幕致辞。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区县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勋分别作主题演讲。此外,嘉定、青浦、松江等三个区的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出席了活动。(上海博物馆官微)

与会嘉宾共同参与《魔都与新城》项目启动仪式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焕新开放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为期两年的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现已完成,对渗漏严重、梁架变形的大殿进行挑顶,梁架归安加固,更换糟朽木构件;修缮院落地面残损点;重做文物建筑外檐下架地仗、油饰。

管理处定于6月10日焕新开放,同时举办“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成果展”,展示妙应寺历史影像、历年修缮统计、文物勘察设计等内容。通过文物建筑修缮前后的对比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修缮全过程展示在观众面前,增强公众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北京白塔寺官微)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即将竣工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又被称作省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大约是老馆工程的1.5倍,主要由文展大楼及研究中心、文保中心、接待中心组成。目前整个项目处于内部装修收尾阶段,外部幕墙已于去年全部完成,建筑外部造型已露,预计今年竣工。(湖北日报 柯皓)

6月1日起西南联大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为配合全国全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学习活动,根据党中央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依据国家、省、市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西南联大博物馆恢复开放后,每周一至周五开馆,周末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博物馆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进行实时调整,详情另行通告。


开放对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团队及符合进校条件的部分散客。固定场次团队接待每天8场,8:50、10:20各2场,14:00、15:30各2场,每场上限50人。固定场次散客接待每天2场,10:20、15:30各1场,每场上限25人。

目前,博物馆暂不接受现场预约和电话预约,想要入馆参观的公众须通过“西南联大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预约,约满为止。公众可拨打电话0871—65516087咨询。

西南联大博物馆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是为纪念抗战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八年的办学历史而建。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图片资料最多、最集中的展馆。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去年1月24日起,西南联大博物馆闭馆。(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官网 )

苏州博物馆首个自然科普展开幕

“六一”儿童节当天,苏州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宝贝集结令——贝类动物的世界”特展在苏州博物馆正式开幕。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也是苏州博物馆举办的第一个自然科普展,该展将持续至8月15日。



“宝贝集结令——贝类动物的世界”展览依托千余件珍贵贝类标本及文物,共划分为“贝类大家族”“贝类的生存技能”“建筑师·贝”“贝类与人类”四个单元。分别介绍贝类动物的概念、种类及特征,普及贝类动物栖居、呼吸、进食、感觉等基本常识,陈述贝壳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揭示贝类对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据介绍,展出的贝类动物标本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色彩绚丽,形态各异,力求全方位、多视角反映贝类动物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能真听、真看、真感受这份来自海洋深处的神秘力量。希望借由本次展览,激发起公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意识。


阿什河流域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


5月30日上午,阿什河流域民俗博物馆在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畔展示中心举行开馆仪式。



阿什河流域民俗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115平方米,展线长度220米,展出300多张照片、400多件实物,互动体验项目及场景16个,设置非遗文化作品展示售卖区,将知识性、科普性、生活性、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融为一体。


博物馆分为6个单元,分别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农耕渔猎文化、质朴简约的居家生活文化、华彩缤纷的民间艺术文化、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和“金源之源”的料甸历史文化。全面揭示阿什河流域各民族在生产劳作、饮食习俗、特色民居建筑、传统服饰、民间工艺、人生礼仪及节庆活动等多方面的风俗;浓墨重彩地展示阿什河流域民俗历史积淀的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青春之我 耀信仰之光”活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动启动


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以青春之我 耀信仰之光”全网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今天(31日)在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启动。活动以青少年网民为主要对象,聚焦深化党史教育、培育红色信仰,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凝聚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青春力量。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七一”建党百年纪念日期间展开,用一个月的时间为青少年网民奉献一份“有滋有味的党史学习精神食粮”。


红色文物“活”起来,党史学习教育更添科技感与触达感

信物会说话——越来越多历史资料通过新技术走上荧屏、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此次活动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宣传作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纪念地、重要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以短视频、图文稿、图解等形式,讲述红色故事、阐释伟大精神。

此外,一批红色动漫体验馆、体验区也在上海落地。在龙华烈士纪念馆内设置的《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动漫体验馆,运用沉浸式展厅、全息投影、AR/VR互动等先进技术,强化互动体验。

以青年带动青年,在传播中国故事过程中激发“青年力”

“今天,你所为之流血牺牲、奉献生命的新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无数青年、无数幸福生活和成长的孩子,正接续着成为这个古老民族未来的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42名中共中央委员中,恽代英便是其中之一,他至死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恽代英孙女恽梅在启动仪式上讲述了这段故事。那个年代的青年,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吃苦奋斗,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澎湃新闻)


福州地铁携手福建博物院:“地铁里的博物馆”


为迎接世界遗产大会,福州地铁携手福建博物院打造“地铁里的博物馆”,将文物“搬进”地铁站。6月1日~28日,“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以画卷形式,在福州地铁1号线东街口站展出。


福州地铁运营分公司企业管理部服务品牌助理刘育志介绍,此次图片展由福建博物院从“丝路帆远”展览文物精品中遴选出27件精品文物制作而成,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图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出包括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等多个门类的文物图片,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携手福建博物馆举办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照片还原福建的丝路文化,唤起广大乘客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让更多市民关注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福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展示城市形象、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福州地铁将继续打造以韵雅地铁为主题的地铁生态圈,联合本土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地铁文化氛围,带给乘客不一样的出行体验。(福州日报)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保护性修缮完成 7月开放



战火年代,亦或“深挖洞、广积粮”的岁月,防空洞是避风的港湾,镌刻着山城独特的印记。随着时代发展,防空洞似乎更多活在重庆人的记忆中。2018年年底,重庆市人民防空办启动实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对防空洞进行“一洞一策”提档升级,首批示范项目在渝中半岛相继落成。其中,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以下的防空隧道时隔80年后,将于7月首次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它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也见证了重庆市民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整个遗址分三层,其中地下负二层,逼真还原“六五”惨案场景。通过还原和展示遗址原貌,将大轰炸遗址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与旅游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纪念在重庆大轰炸特别是“六五”大隧道惨案中的死难同胞,展现重庆人民在重大战争灾难中表现出的坚毅、勇敢、顽强和乐观的品格,激励大家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特殊年代,重庆中心城区修筑了大量防空洞,而每一个防空洞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风貌,重庆市人民防空办充分挖掘重庆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了解,除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外,位于一厂的神仙洞人防工程、“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防空洞文化展览等项目也将陆续打造完成。(新华网)


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承办“6·3”虎门销烟182周年纪念日


6月3日,由广东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东莞、广州、清远、湛江、揭阳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虎门镇人民政府、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传承销烟精神 献礼百年华诞”——广东省“6·3”虎门销烟182周年纪念日活动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全省21个地市、198个县区(含东莞、中山镇街)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6·3”虎门销烟182周年纪念日活动。

  

在东莞虎门的省级活动主会场中,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讲解员王亚楠和广东禁毒卡通形象“粤虎”通过云游直播的形式带领观众深度参观海战博物馆,运用丰富的文物史料和现代声光技术,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活动现场还以舞台情景剧的形式,通过林则徐与“粤虎”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演绎了两代禁毒“代言人”的传承与创新。此外,青年学生代表共同向林则徐像敬献花篮,并进行禁绝毒品集体宣誓,传递新时代“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理念。

  

本次活动还在广州牛山炮台公园、珠海淇澳岛抗英禁烟胜利广场、湛江三有公司遗址、清远连山杨愈将禁毒教育基地、揭阳林则徐靖海禁烟纪念公园五地设置了省级活动分会场。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禁毒办致力于打造广东“6·3”虎门销烟纪念日禁毒宣传活动品牌,围绕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题材,统筹各地资源,挖掘历史内涵,缅怀禁毒先驱的英雄壮举,传承虎门销烟精神,宣示广东禁绝毒品、造福人民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新华网)



富阳新登古城考古发现唐代城门等重要遗迹

唐代西侧城门与城墙


唐及明清时期城门


新登古城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为配合新登古城有机更新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原有发掘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于南城门区域又相继发现唐代城门城墙遗迹、宋代道路遗迹和明清城门等遗迹。


唐代城门门墩东西总宽18.4米,南北进深和门道宽度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内部夯土,外侧包砖。包砖厚0.7、残高0.95米。用砖规格为35×16×6厘米,部分砖侧面模印“上”、“下”、“大”“田”等字。城墙位于门墩东西两侧,向内收。


城门内发现有两条宋代砖铺路面遗迹,其中L1南北向,为出入南门的主路。


明清城门建于唐代城门和宋代路面之上。东西总宽11.4米,中部门道宽2.8米,门墩与门道进深8.2米。内部夯土,四周条石包边。门墩东西两侧各发现一条排水沟,通往外侧排水口。


据文献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钱镠命东安都都将杜稜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北宋天禧五年筑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浙,新登县令范永龄重筑城墙,周六百余丈。新登古城南门发现的唐代城门和城墙遗迹,营造考究,规格较高。唐、宋和明清时期遗迹,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地层明确,结构清晰,保存情况较好,印证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客观展现了古城的悠久历史,对研究古代城墙城门的建造工艺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云翔受聘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5月31日,白云翔教授受聘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聘任仪式在中心校区举行,校长樊丽明出席仪式并向其颁发聘书。聘任仪式由山东大学副校长吴臻主持,山东大学人事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历史文化学院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白云翔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杂志社社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等,2010年晋升为二级研究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秦汉考古、手工业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尤其是在秦汉考古、手工业考古等方面成绩卓著。其著作《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被全文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并于2010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合著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2012年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山大视点)


甘肃山丹硖口古城启动数字化保护:虚拟复原汉明长城


为期一年的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硖口古城三维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在当地进行。山丹县文物局局长张雳30日接受采访介绍说,该项目对古城遗址进行数字化还原,古城周边的汉明长城也得到虚拟再现,为当地长城数字化数据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古城四面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由于风蚀日晒、暴雨洪水冲刷、冻融、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居民在堡内住宿、放牧牛羊,挖掘损毁等人为因素,大部分都已坍塌。”张雳说,为了让遗址信息永久保存,并且能够支持更多的考古测绘、保护研究、游览展示等,亟需进行三维数字化保护。


据悉,山丹境内汉明长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土筑长城,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露天长城博物馆”。


“我们尝试将长城也纳入其中,数字化不仅让长城现状得到及时保护;直观的影像也是长城价值展示利用的路径之一,满足了当代人文化需求。”张雳说,该影像将在当地文博机构、景区等线下展示,并同时在网络播放。


2006年,山丹汉明长城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县被确定为长城保护试点县。2020年,明长城山丹县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山丹县官方披露,将推进长城数字再现工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主题展示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利用现有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县域内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光明网)



湖北郧阳:100万年前“郧县人”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


5月30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启动,该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领队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发掘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先后出土两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家测定为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被命名为“郧县人”,这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先后出土的两具头骨化石分别被列入“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件文物因其完整性、稀缺性、重要性等特征,在海内外学界引起轰动。


“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省、市、区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3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了世界。


当日,“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在郧阳区文物事业发展中心(郧阳博物馆)揭牌成立。这标志着“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和科研科普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对推动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和古人类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国家、省、市级专家学者还参加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工作座谈会。(人民网)


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系统考古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工作于近日启动。今年计划对大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米,通过本年度考古发掘将进一步探明塔尔寺遗址核心建筑遗迹底层文化分布情况,为塔尔寺遗址保护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据锁阳城塔尔寺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军介绍,锁阳城塔尔寺考古发掘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空间信息采集手段,获取不同空间尺度内调查和考古数据,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系统考古研究。过去两年已完成塔尔寺山门、外墙及周边遗址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平米。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现场。 张硕 摄


位于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锁阳城遗址,是集古城址、古佛寺遗址、古渠系和古垦区、墓葬群等多种遗迹为一体的考古遗址,由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锁阳城古垦区古渠系、锁阳城墓群四部分构成,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


塔尔寺遗址是锁阳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5万平方米,由外围院落和内部寺院两部分组成,现存山门、大殿、大塔、小塔等地表遗迹,是唐至西夏时期锁阳城居民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佛教在河西地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遗存,也是唐玄奘西行取经路上讲经说法的著名寺院,其兴衰与锁阳城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一致。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 张硕 摄


锁阳城塔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于2019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组织实施,项目发掘期限为5年,主要对塔尔寺遗址山门、大殿、大塔、小塔及外围院落进行考古发掘,采用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塔尔寺遗址地层、文化层堆积情况,进一步明确塔尔寺遗址时代、性质、建筑特点、布局和遗址的整体范围,为今后锁阳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据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所所长谢延明介绍,塔尔寺遗址考古发掘,是开展锁阳城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科学依据和基础,通过考古发掘可进一步揭示遗址分布、建筑结构和功能区划,探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营建背景和意义,明确锁阳城遗址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大遗址考古与保护体系,推动锁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国新闻网)


甘肃发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 文化内涵贯穿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图为圪垯川遗址发掘区正射影像。(资料图)张鹏 摄


今年3月底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的圪垯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目前已发现并清理的遗迹单位分布情况判断,遗址所在台地南部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灰坑、墓葬、房址、灶址和窑址等各类遗迹。

  

记者2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遗址台地北部为历史时期居住区和墓葬区,面积约1.1万平方米,发现了汉代、宋代和明代墓葬,从发掘确认墓葬的墓道填土及部分其他遗迹出土的灰陶片和陶瓦判断,墓葬所在区域的局部为汉代居住区。


图为圪垯川遗址墓葬分布情况。(资料图) 张鹏 摄


目前,大量遗迹还在持续清理,遗址内不同时期各类遗存的布局特征、形制特点和文化时代等重要信息还需进一步清理确认。

  

为配合甘肃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3月至4月,对圪垯川遗址进行了8万平方米勘探,确认各类遗迹共306处,包括墓葬、灰坑、窑址、房址和灶址等。考古勘探结果和地表采集遗物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为全面保护和深度揭示该遗址的价值内涵,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开展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发掘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发掘面积为2.7万平方米。


据介绍,该项目是继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之后,在陇西黄土高原地区针对仰韶文化聚落址的又一次大规模发掘。该遗址文化年代延续时间长、发掘清理面积大,将通过聚落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方法,全面揭示该遗址的聚落形态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由于该遗址与大地湾遗址同属清水河流域,两个遗址的相对距离也较近,通过聚落形态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深入揭示陇西黄土高原地区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聚落发展演变历程,提供重要实物资料。(中国新闻网)


图为圪垯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 张鹏 摄


最新考古填补宁夏罗山地区史前遗存空白——人类活动史逾万年


6月3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罗山地区考古调查队负责人称,该所最新的一项考古调查,不但填补了罗山地区史前遗存空白,还将罗山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早到1万年前,同时证明距今6000至4500年间的罗山地区,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繁衍。

  

今年3月至6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大罗山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点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39处、汉代至宋代遗址4处、明代遗址3处,绝大多数遗址点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境内。

  

在旧石器时代地点,考古调查发现灰烬堆积、火塘遗迹、烧骨骨屑,以及石核、石片、刮削器、两面加工尖状器等石制品21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宁夏地区旧石器遗存内涵和分布范围,对深入研究宁夏旧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人群行为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于罗山西麓、北麓,涉及仰韶、龙山两个时期。其中,发现仰韶时期文化遗址点位2处,从陶器标本判断应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龙山时期遗址点位37处,从陶片和石器标本判断可能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历史时期遗址点具体包括汉代至宋代的陶窑址、汉代墓葬、明代墩台及小城堡等。

  

本次考古调查发现,为建立罗山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以及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提供了新材料。(宁夏新闻网)


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在内蒙古启动


6月3日,2021年度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董新林是辽上京考古队队长,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

  

对于今次启动的2021年度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考古工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的主要任务仍是发掘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

  

“去年曾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进行过发掘,该遗址规模很大,仅次于辽上京宫城的面积,是辽上京内现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个寺院。”董新林说道。

  

“今年的任务是把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的区域布局、沿革搞清楚。”董新林透露,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将持续到10月份。


2021年度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董新林表示,此次发掘的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殿遗址,可为辽金时期寺院考古提供重要考古资料,为“辽上京和辽祖陵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考古实例。(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