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日展非遗 辛亥革命博物馆放大招迎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发布时间:2017 年 06 月 09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4272

今年6月10日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8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0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示范基地21个。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年6月10日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8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0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示范基地21个。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为积极响应和认真履行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在6月9日辛亥革命博物馆推出一系列展示宣传活动,邀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非遗、参与非遗、分享非遗。

活动一:《城市记忆—2017武汉市影像非遗摄影大赛作品展》开展 



 


《城市记忆—2017武汉市影像非遗摄影大赛作品展》是由武汉市文化局主办,武昌区文体局、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办,武汉市汉韵文化工作室、武昌区摄影家协会承办。作品展突出了今年“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主题,以传统工艺为主,共分传统技艺、传统美食、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戏剧(曲艺)五大板块。展出的80副摄影作品是从征集到的500余幅(组)作品筛选出来的。这些作品通过光与影的技术,对我市非遗传承人、传承项目、传承生态的“人”“艺”“境”“神”等,进行了全方位摄取、留存、抢救、开掘,是一种具象展示、宣传、弘扬非遗文化的有益探索与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市非遗保护特别是传统工艺的面貌。


活动二:非遗传承人展绝艺

在展览开幕当天,我馆还邀请六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创作展绝艺。现场观众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互动,争相了解我市非遗传承人传承项目、了解非遗知识。



鲁班锁相传为木匠祖师鲁班发明,曾广泛流传于汉族民间的智力玩具,起源于古代汉族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款精巧的鲁班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是鲁班锁传承人李遵酉在展示。




京剧脸谱传承人孙秋萍,将现代技术引进到京剧脸谱的创作中,制作了3000余件京剧脸谱。



    人物透雕传承人张威铭创立的透雕技法尽现“用新思维、新手法表现深厚的传统”这一创作风格,在武汉民间工艺界独树一帜。2003年10月,他作为武汉民间工艺美术家,应邀参加了“中法文化交流活动”,深受法国人民的喜爱。




蔑扎风筝传承人陈士荣,创作了千余幅风筝作品,人称“风筝王”。他最大的特点是将现代工笔画技艺融入到传统的风筝制作工艺中,制作的风筝神形兼备,具有浓郁的荆楚韵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双勾书法传承人杨贤毅的作品深受社会名流和收藏人士的喜爱,是“非遗文化”重点收藏的艺术作品。





汉派木雕传承人卫甘霖,已是第五代家族师传。汉派木雕是整个湖北省所有木雕的总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多选用本地所产的香樟木、银杏木、黄杨木等为主,分别应用于祠堂、亭台、楼阁及日用品上。


活动三:华科大师生捐赠辛亥革命博物馆馆体建筑结构模型展示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大一师生将集体创作的辛亥革命博物馆馆体建筑模型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馆。该建筑模型采用硬卡纸、硬木条、PVC及玻璃纸等材料粘连而成,按照1:200的比例,利用平、立、剖面图纸及现场测绘,作出空间分析。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近一个月,作品体现了“展示生活智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旨,凝结了创作团队的武汉城市情怀。



活动当天,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的校外课堂也在我馆进行,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建筑魅力、文化内涵,这也是博物馆与高校教育的融合。


活动四:非遗知识问卷调查


 



6月9日及10日上午,我馆还举行了非遗知识问卷调查,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互动答题,在轻松互动中掌握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保护成果和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