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经济时代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发与运营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8年4月26日 | 浏览次数:369
IP经济是近年来互联网介入文化产业、对附加值高的IP(知识产权)进行利用和转化的新型业态模式。2016年起,我国博物馆逐步迈入了IP经济时代,利用文物IP开发文创产品的热潮方兴未艾。 实际上,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挖掘好、使用好文物IP的潜在价值。对文物藏品IP进行开发、打造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是将藏品资源转化为公众体验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教育应当重视藏品IP的价值,筛选出知名度高、内涵丰富、贴近社会热点和公众生活的优质IP进行开发和利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品牌。 同时,也要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运营水平。 【藏品IP的筛选】 利用藏品IP打造博物馆品牌教育课程,首先需要合理筛选优质IP,即要对博物馆的定位及藏品特征有明确认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品类齐全,数量众多,时间跨度长。如何从海量的藏品资源中筛选出优质IP,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藏品IP的知名度和群众基础 优先对知名IP进行开发是打响品牌、提升关注度的有效途径。对于公众来说,陕历博最知名的藏品是十八件“国宝级”文物。因此,在打造陕历博品牌教育课程时,优先对这十八件文物的价值及其背后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开发了“陕博星课堂——十八国宝系列课程”。 该系列课程中的每一节都以一件国宝文物为主题,围绕其量身打造互动体验项目。这一教育项目带有鲜明的陕历博特色,公众在来馆参观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互动体验活动,可以获得对陕历博藏品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 ★藏品IP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在文物藏品定级时,通常会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方面进行衡量。同样,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对藏品IP进行归类。 例如,陕历博馆藏文物中,历代都有一些蕴含高科技的文物,它们作为历史的一个断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将这类藏品IP提取出来,开发了“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系列课程,让公众透过灞桥纸认识造纸术的发展,透过彩绘雁鱼铜灯感受古人的科学环保理念,透过象牙算筹了解古代数学发展水平。这种聚合相同特质IP开发的专题教育项目,能够透物见史、以小见大,吸引不同类型公众的参与兴趣。 ★藏品IP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文化殿堂,而是公民终身教育的大学校、市民文化休闲的会客厅。因此,选取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市民文化生活的藏品IP开发教育体验项目,更能引起公众情感上的共鸣。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陕历博收藏的众多丝路遗珍就是反映丝路文化的最佳IP资源。 基于此,陕历博开发了“丝绸之路架起沟通的桥梁”系列课程,从丝路起点、丝路交通、丝路宗教等不同角度切入,通过鎏金铜蚕、三彩骆驼载乐俑、安伽墓石门石榻等文物IP,向公众传递丝路文化的魅力。 2017年,在“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景下,陕历博推出“传承中国记忆 发现节气之美”系列体验项目,邀请公众在二十四节气当天走进博物馆,通过每个节气甄选出的三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IP讲述节气故事,使节气文化内化成为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利用藏品IP开发教育项目】 有了优质的藏品IP,还需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才能有效地将藏品IP转化为高品质的教育项目。在这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教育项目的受众群体。只有充分了解目标群体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形式和内容设计。 陕博星课堂——十八国宝系列课程之“方寸尽显金石心——皇后之玺” 例如,“十八国宝系列课程”这一项目的定位是博物馆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其目标群体是8至12岁的亲子家庭,因此在项目设计时专门设置了针对家长的环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并提供配套的材料包,鼓励家长将博物馆课程内容延伸至家庭空间。 开发品牌教育项目最核心的环节是充分发掘藏品IP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找到能与公众产生共鸣、满足情感需求的内容资源,并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陕历博藏品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一IP为例。 从历史角度切入,将香囊与杨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的故事进行对接,以舞台剧的方式营造情景感和代入感,使观众对文物的时代背景有直观的印象。 从科技角度切入,通过实验了解香囊蕴含的陀螺仪原理在后世航海航空、通讯导航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公众对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认同感。 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体验古代熏香用具的使用方法,带领公众了解香文化。 通过全方位解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内涵,从不同维度出发打造教育体验项目,使得这一IP变得更立体、更丰满、更加“活起来”。 在藏品IP向教育项目转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重视公众体验。传统以讲授为主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博物馆需要提供更加丰富、更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教育文化产品。 陕历博在举办“传承中国记忆 发现节气之美”教育项目时,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同步进行节气主题推送,推出陕历博专属节气壁纸和互动游戏供公众体验,同时联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绘本图书《奇妙的博物馆之旅·节气篇》,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线上微课。 通过这些方式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体验,使博物馆教育项目突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服务于更广泛的群体。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藏品IP开发教育项目不是一次性、单向性的行为,需要对藏品IP的社会关注度进行动态评估,对公众反响热烈、评价好的IP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十八国宝系列课程”这一教育项目刚刚推出时,考虑到藏品IP知名度的问题,将主题设定为陕历博十八件“国宝级”文物。 《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文物的持续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国宝”的定义。 以此为契机,陕历博在2018年春节期间举办了“来陕历博过大年 寻找我心中的国宝”线上评选活动,鼓励公众为自己心目中的陕历博国宝代言。 短短七天时间收到了数千条留言,陕历博同步针对呼声最高的文物IP开发了新的教育项目,目前已陆续上线。可以说,博物馆的教育项目是公众参与、互动为果的产物。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运营】 一个好的IP产品并非只是设计出来的,更多是运营出来的。近年来,博物馆纷纷开始尝试与社会机构合作,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 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举办“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期间,以“连锁+加盟”的方式把社会力量作为师资引入国博的宣教团队中,一起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陕历博在“丝绸之路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项目中,与相关商业集团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也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这一做法通过整合各行业优质资源,吸引更多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项目的策划、执行、包装和宣传推广环节中,提升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和公众参与度,扩大了教育项目品牌的影响力。 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运营中,还需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博物馆融合一切有益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介助力教育发展。 目前,陕历博已与多家互联网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开发博物馆教育课程APP、开设博物馆网络教育频道、打造文物3D打印互动体验区等方面的尝试,目的就是要为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博物馆教育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崭新的面貌和创新的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如今,博物馆已经迎来了IP运营时代,博物馆教育也已走过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阶段,正面临着IP开发、品牌运营、社会参与、市场推广多维发展的转型期。在全国普遍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里,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在全社会广泛参与博物馆事业的前景中,博物馆教育事业也必将迈向新的高度。 这对所有博物馆教育从业者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大胆实践的过程中予以回应。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