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背后的故事 ——古建筑展厅内展览筹备该注意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博物馆中国微信公众号2020年12月8日 |
浏览次数:850
在博物馆群体中,有不少以古建筑为展厅的博物馆,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传统艺术的结晶,堪称历史的“活化石”。如何在这一类博物馆中举办展览,努力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是长期以来不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展览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展览,
科学合理的形式设计
是展览筹备的精准发力点
古建筑展厅不同于现代化场馆内的展厅,对于筹办展览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在空间格局上,古建筑空间挑高低、空间立柱多、隔间结构多、空间划分单一等,这为展览筹备提出了很多挑战。怎样从形式设计的角度,最大限度上变不利为有利,这在展览选题确定之后的形式设计之初,就必须确定形式设计原则,为后期的细化设计、施工布展等提供导向并贯穿展览设计始终。
首先,尊重和保护建筑群原貌。古建筑的安全是利用古建筑作为展厅的首要条件,无论是设计还是现场施工均以保护古建格局和古建筑结构为基本出发点,不对古建筑本身造成伤害。
其次,贯穿人性化要素于设计始终,面对特殊的古建筑展厅,努力寻求古建筑保护、营造舒适的展示空间、文物展示保护以及现代化展示技术应用之间的平衡点。
第三,立足古建筑展厅定位,也是发挥古建展厅“特色”的基础,让观众进入展厅后,通过参观展览,在欣赏精美展品的同时,感受到不同于现代化场馆的空间氛围,做到艺术珍品的展示和古代建筑文化氛围有机结合。
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在古建筑展厅内设置景观的做法或搭建展墙丰富展览单元层次的设计考虑。比如,对于展厅中配合展览搭建的附结构墙体等,临时展览要考虑到它的展期短、题材多样性的特点,强调展厅内附属搭建物的可逆性安装,尽可能在后续题材展览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变通性拆除和使用。
适度展墙自身配重,使关键性支撑部位与古建进行软接触,避免创设展厅环境而对古建墙面进行改造装饰,最大限度减少对古建墙壁的干预。
要做到事中和事后的专业电气检查和竣工验收,把好安全质量关口,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隐患和不足,以免展览制作结束后出现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展览筹备紧张局面。
做到对文物承载体展柜的精确认知
作为展览中最基础的设备,展柜有效承载并展示文物又保障文物安全,做到对展柜信息的精确掌握是展览筹备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全部展厅均开辟在古建筑物内,展厅内的展柜大致可以分为可移动展柜和固定式展柜,其中大部分固定式展柜和部分可移动展柜是近十年来采购的金属展柜,采用标准化制作,尺寸精准,开启与操控方式统一。与此同时,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还分布着部分木质可移动展柜,是经过技术改进的老式木质展柜,其外观保留了早期老式木质展柜的样貌,是故宫博物院展览进程中展柜发展演进的缩影。
2019年,“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之午门正殿展厅采用模块化组装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护了古建本身
首先,展览筹备过程中,使用木质展柜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柜内制作类物品的安装要建立在对木质展柜承重和固定方式的全面认知基础上。比如,承载对应文物的知识链接、重点文物说明等版面内容的背板,安装固定时要对展柜背部玻璃不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对于有特殊要求展示的文物,比如湿度要求、光照要求等,需要在前期设计和样品试验环节,把展柜本身的温湿度调节系统、灯光系统等与柜内展台、展托、套柜等附属物的设置与安装统一纳入考量。比如,形式设计下的展览制作附属物及安装不能干扰展柜自身湿度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柜内微环境循环要畅通,避免堵塞、影响湿度循环系统的出回路管道。
第三,做好展柜内部微环境的调试与监测。在柜内展览制作环节结束,套柜、灯光等设备组装完毕,管线空位缝隙密封、管道畅通等情况下,在文物布展之前,做好柜内环境监测,比如温度、湿度、灯光各项参数等,调整到文物展出所需环境水平,并在展览过程中做好动态监测。
第四,认真研习展览大纲,特别是将文物的外观尺寸、重量与展柜柜门开启量和有效载荷做比对,形成对文物数量、器型体积、展柜基本结构与运转等多维数据的总体性认识,对后期文物布展方式做好科学预估,对于体量较大或不规则器型文物,形式设计人员要与保管人员密切沟通,做到对文物的精确了解,保障文物安全顺利进出展柜和落位固定。
有“试”无患,
有效承接形式设计方案
如何做到有“试”无患,主要体现在做好打样试验环节。
打样试验环节是博物馆展览筹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古建筑展厅这项环节就更为重要,它关系展览制作材料是否符合古建筑展厅的安全需求,关系到古建筑展厅氛围下展览展示效果,关系到后续制作工序能否在古建筑物内顺利开展。
通过打样可以实地检验样品的质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和文物展出标准,也可以通过现场组装查看安装进度,把握好进场后整体制作时间,避免因制作不合适造成后期布展的紧张局面。从概念到成形、图纸到样品,可以如实反映和检验成形样品与古建筑展厅的氛围效果,如展柜内部展台的高低是否与观众的参观视线有冲突,是否能够有效承载大体量文物,是否背板说明文字有遮挡等。可以直观检测展厅内实际光线条件下制作材质和印刷品的真实颜色,比如说明牌或其他版面是否存在反光现象。平面内容字体的大小、格式问题等,通过制作样品和现场模拟有利于查找不足,及时改进工艺或制作材质。打样试验环节是后期批量生产的前提,通过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及时纠正偏差,避免数据偏差导致的重复生产和时间紧张,是展览如期顺利开幕的重要一环。
进场后的制作环节
古建筑本身就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珍贵文物,在古建开辟的展厅里进行展览的筹备与施工工作,必须遵循场外加工生产、馆内模块化组装的原则。展览制作进入到展厅内施工环节后,便进入了展览筹备的冲刺和关键阶段。坚持场外加工生产、馆内模块化组装的原则,这就需要大规模生产之前的精确复尺和样品试验环节,模块化安装既缩短了展厅内施工的时间,可以将长期的加工制作周期转移到厂房内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排除了焊切等危险工序,降低古建筑物粉尘、用电等因素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新技术以及多样化灯光的使用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但务必遵循两个原则。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遵循文物的主体地位,不能喧宾夺主。灯光的选用要突出文物的自然本色,不能将过度的光施加在文物本体之上,使文物“失真”。
目前大多数古建筑展厅里灯光设施的安装是以与古建筑抱箍或安装在非古建筑展墙之上的形式出现的,避免灯光、多媒体设备与古建筑硬接触或非可逆安装。以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区的正殿展厅为例,展厅所有顶部灯光均安装在展厅金属结构上,作为临展展厅,根据不断变化的展览需求,分设展览照明和工作照明,结构顶部科学设置多路兼容导轨,可以随时调节灯光位置和角度,通过独立控制系统实现方便操控。根据展览设计需要新制作安装的展墙要预留检修通道,方便后期维护与检修,展墙要与安防消防等设施妥善做好衔接,如展厅内展柜的摆放、展墙的搭建不对疏散通道、消防感应喷淋、消防隔断设施发挥作用产生阻碍,不影响安防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