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文博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 2021年5月10日 | 浏览次数:1457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  


【综合】

■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出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

■  国家文物局发布“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内容!

■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

■  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

■  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

■  山西省提出10项任务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

■  云冈石窟史上首次近距离开放38-40窟!


【博物馆】

■  陕西首次开展百家博物馆传统文化短视频大赛

■  秦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或将年内开馆

■  世界旅游博物馆10月亮相

■  故宫陶瓷馆在武英殿重新开放

■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放


【考古】

■  西安一西汉墓葬发现罕见袋装粮食

■  西藏多座吐蕃时期高等级墓葬发掘成果公布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出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


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300条。


学习体验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成果。例如,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乡的味道”红色之旅线路,引导游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3次进乡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走过的连心路,体验下党乡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偏远山乡到如今年均旅游接待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的蜕变历程;安徽推出的“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线路,引导游客深入大别山,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出发,探访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梅山水库和六安茶谷,穿行千里大别山腹地,欣赏五百里山水画廊。


走进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游客可以在望山见水的旅途中,了解发生在乡村的“四史”故事,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前行动力,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据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1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9.84亿,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5.2%;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2.1%。全国乡村旅游全面恢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文物局发布“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内容!


5月8日,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情况,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陆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



为充分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配合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退役军人事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党的事业付出的伟大牺牲。每一名英雄烈士、每一处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最生动写照,都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教育资源作用,将利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服务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牢。


《通知》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利用资金,加强各类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维护,将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打造成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功能突出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全方位、多样式服务,为社会大众缅怀纪念英烈、弘扬英烈精神提供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


《通知》明确,要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内容,坚持守正创新,结合“百年英烈”系列纪念活动,开展既体现党史特色又注重教育效果的褒扬纪念活动。精心设计符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形式和瞻仰内容、路线,组织多种形式主题纪念活动,营造缅怀纪念英烈浓厚氛围,彰显对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积极推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红色资源,邀请老战士、英雄模范、烈士亲属等深入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讲述亲身经历,宣讲英烈事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


5月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专程赴北京文博大厦调研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物报社和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展出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家文博单位的180件(套)1155件文创产品。胡冰观看了主题系列、服装服饰首饰彩妆、文具玩具、家居用品、餐饮用具、挂饰配件、艺术品及摆件等七大类文创展品,仔细观看故宫博物院、良渚博物院、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单位以各自特色文物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


胡冰表示,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国家文物局有关直属单位精心策划、积极筹备,为全国各地文博单位提供文创产品集中展示的平台,对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展览涵盖了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精品,是近三年来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的一次大检阅,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晓和看到展览。胡冰希望主办方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观众前来参观,让文物走近大众,赋能美好生活。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中国文物报社、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有关领导陪同调研。(国家文物局官网)


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即全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重点文物和重大考古遗迹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方面,到2025年,一大批价值突出、代表性强的国家级石窟寺遗址等遗产资源保护水平和数字化展示水平明显提升,遗址遗迹富集的重点地区考古机构文物发掘、存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展示方面,各类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普宣教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群众绿色共享空间不断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红色旅游实现规范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在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中央单位重大文化广电和文物保护项目分类有序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重点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和广电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新华社)


山西省提出10项任务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


日前,山西省出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10项任务,并集中开展石窟寺违规妆彩、涂画、燃香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到2022年,全省石窟寺“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基本健全;省级以上的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实现全覆盖。


山西省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开展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全面摸清资源底数、保存状况、主要风险、保护管理和安全防范等基本情况。严格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及时划定公布石窟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分类开展中小型石窟寺的抢救性保护、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重要石窟寺保护示范工程。加强石窟寺安全防范,将小、偏、远石窟寺纳入山西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推动监管平台与“雪亮工程”对接并接入公安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对山西1949年以来被盗(丢失)石窟寺石刻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后录入“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构建违法犯罪信息情报网络,保持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


云冈石窟史上首次近距离开放38-40窟!


云冈研究院对外发布消息,从4月30日至8月30日,对搭架进行维护的第38-40窟实行预约开放,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以申请参观考察。据悉,云冈以这种形式公开向社会免费开放石窟研究资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云冈第39窟外景


第38-40窟是云冈石窟西区的重要洞窟,其中第38窟造像题材丰富,虽然最小,却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的一个窟。特别是构图紧凑,题材独特的幢倒乐神、音乐树和伎乐化生,更为其他窟所无,是研究云冈晚期洞窟的珍贵实例。窟中吴天恩造窟记中“腾神净土”类字句,出现于云冈延昌、正光年间洞窟中,为北魏晚期佛教中出现的新现象。但由于该窟距离地面较高,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难以目睹该窟细节和现状。


第39窟则是西区规模最大的洞窟,内有五层的中心塔柱,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曾对该窟进行过重点考察。也是因为高度等原因,研究者无法就近观察和研究。此次借搭架维护的时机,云冈开放该窟,实属难得。


据云冈石窟官微消息,在不影响维护工作的前提下,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文物保护、石窟寺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申请参观考察,云冈研究院将统一安排时间,申请者可以在云冈研究院相关部室专业人员的陪同下,利用搭架进行维护的机会,对第38-40窟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


另悉,为加强“云冈学”建设,云冈研究院正在评估开放更多洞窟“就近研究”的可能性。




陕西首次开展百家博物馆传统文化短视频大赛


为充分发挥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陕西省文物局首次在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举办“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全省共有100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参加。


据介绍,此次“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活动的参赛作品征集时间截至2021年5月15日。参赛范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洛川县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等全省范围内部分省、市、县级博物馆、纪念馆和有代表性的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共100家。这些参赛博物馆、纪念馆是从全省3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中遴选出来的,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行业性等特点,总体代表了陕西博物馆行业的各个方面。


陕西省文物局鼓励热爱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博物馆、社会团体、学校、个人积极参加比赛,只需在陕西省文物局视频号上传参赛短视频即可;同时希望参赛博物馆借此机会用活馆藏文物资源,增强博物馆运用新媒体能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社会公众关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无穷魅力。


秦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或将年内开馆


围绕全面推进提升陕西文物事业建设水平,推动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日前陕西省文物局确定2021年要为群众办好6件事,包括推出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做好革命旧址维修开放工作、开放一批新建博物馆等。

推出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通过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汉唐网、汉唐微博、汉唐网公众号、陕西红色记忆公众号等多个平台,让群众通过网络方式足不出户即可云游100个革命旧址,接受革命教育。

开展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活动。在2021年秋季开学后,与教育厅联合开展“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活动,让中小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做好革命旧址维修开放工作。加强革命旧址保护维修后的对外开放,提升革命纪念馆、旧址展陈及讲解服务水平,让群众走进革命旧址、博物馆接受革命教育。

开展常态化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总店每月各开展一次常态化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服务,向社会公众传播文物鉴定知识、倡导理性收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开放一批新建博物馆。加快博物馆项目建设,破解全省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重点争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延安博物馆年内开馆。

实施博物馆公共服务“六进入”活动。指导全省各文博开放单位利用本馆资源积极开展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中新网)


世界旅游博物馆10月亮相



经过两年的建设,位于萧山湘湖,总建筑面积39393平方米的世界旅游总部暨世界旅游博物馆已展露英姿。目前,博物馆建筑工程已完成五方竣工验收,博物馆的景观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将进入博物馆展陈装修阶段。


据悉,世界旅游博物馆设旅游综合厅、世界旅游厅、中国旅游厅、旅游体验厅和联盟会员厅等展厅,将全面展示世界旅游文化,并向世界讲述中国旅游故事。博物馆预计将在今年10月开馆,最新引进的故宫博物院主题特展也已进入筹备阶段。(杭州日报)


故宫陶瓷馆在武英殿重新开放


5月1日,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在武英殿对观众重新开放。新陶瓷馆从文华殿移至武英殿,在展示空间、内容主题设计、展品数量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均进行创新,力求给观众以全新的观感体验。


4月30日,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开幕式在武英殿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陶瓷研究人员依据丰富的藏品,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和科技检测手段,对陶瓷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获得丰硕学术成果,向广大公众展示、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这些学术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此次陶瓷馆改陈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位于慈宁宫区,此后,几经迁移和改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介绍,本次改陈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全面展示中国陶瓷约8000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历程,展览内容做了较大充实和改进,由原先陶瓷馆的11个主题增加到17个主题。“五大名窑”和明清两代御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藏瓷的精彩亮点,本次改陈仍予以重点展示,展品总数量由原来的400多件增加至1000余件。


新陶瓷馆以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后殿敬思殿为主展厅,按时代顺序,以10个主题展示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即通史陈列),并设独立展柜突出展示“各种釉彩大瓶”等体量较大的展品。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放


5月8日,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放迎客,向民众全新呈现成都古老的陶瓷历史文化。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馆藏器物近2000件,主要有陶器、瓷器、窑具、建筑构件、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钱币、兽骨、铜器与石器等,大多为民间日用器皿、文房用具等。


重新开放的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共设3个展厅,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勾勒出一幅成都平原的陶瓷极简史。



西安一西汉墓葬发现罕见袋装粮食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内,发现粮食盛装在红色束口布袋中,而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粮食的储藏器皿多为陶仓类。

耳室后部带朱书彩绘陶器。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据了解,此次的发掘区域有古代墓葬超千余座,发掘区的核心区域以西汉中晚期墓葬为主,周边分布一定数量的唐代中小型墓葬和明清墓葬。

本墓葬所在地,南部约4公里为汉宣帝杜陵,距离杜陵邑北界约1.5公里,结合史料记载及已发掘资料初步推测该区域的汉代墓葬应当与西汉时期杜陵有密切关系,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生前居住在杜陵邑内的贵族或官吏。该墓葬位于整个发掘区的中部偏西,形制为带长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平面呈甲字形,全墓由墓道、耳室、墓室组成,墓室为目前该发掘区域汉代墓葬中面积最大的。


据介绍,该墓葬历经两千多年,能够保存较多种类的有机物,这在历年关中地区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粮食的储藏器皿多为陶仓类,该墓葬的粮食盛装是在红色束口布袋中。


耳室中部粮食盛放照片。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针对西侧尚未开启的耳室,考古人员计划采取环境监测、现场文物保护和三维数据采集并行的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文物信息进行提取。(中新网)


西藏多座吐蕃时期高等级墓葬发掘成果公布


近日,西藏多座吐蕃时期高等级墓葬发掘成果公布,包括金银器、青金石、漆器残片、石制品等。其中,出土的雄狮鸟纹金耳勺,专家认为它柄部的朱雀造型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与此同时,在这些吐蕃时期的珍贵文物中,还有一个希腊风格的酒神银盘及20枚萨珊银币。专家认为,银盘上面描绘的人物和风格显示出了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这些年代跟吐蕃时期相关的萨珊银币,出现在西藏,显示了青藏高原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互动。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