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通过举办沙龙活动丰富博物馆 链接公众的手段

发布时间:2019 年 11 月 2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970

摘要:当今,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以人为本”的理念已贯穿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展览举办、文物展示到各类社教活动。沙龙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氛围轻松,互动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博物馆却很少见,本文着重讨论如何让沙龙这种主题广泛、形式自由、互动充分却成本低廉、吸引力强的活动方式协助博物馆扩大教育活动的辐射范围,探索出沙龙活动在博物馆运作的途径。

关键词:沙龙活动;博物馆;特点;启示

“沙龙”也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中文意即客厅,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每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8世纪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尽管法国大革命对沙龙有很大的影响,但沙龙仍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现代的沙龙活动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文化机构以创办形式新颖的沙龙为新的媒介作为吸引公众关注的手段,各种被冠以“沙龙”之名的活动层出不穷,它们往往只具备沙龙的某些特性,从活动的策划、人员的组织以及最后呈现的效果已与最初的沙龙有了很大的不同。

博物馆举办的沙龙活动,往往依托于陈列展览和文物藏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运作方式。博物馆沙龙作为现代沙龙活动的一个分支,它以往在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中并不常用,如今我们探讨如何创新博物馆的传播媒介时,沙龙这种筹备简单、互动有效、环境适应力强的活动形式就应当被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一、博物馆沙龙活动举办的特点

选题范围广是博物馆沙龙的特点之一。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虽然博物馆按照自身藏品性质分为了社会历史类、自然类、文化艺术类等不同的类型,但是博物馆的受众对象包括了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对知识感兴趣的方向也不同。参与者为主导是沙龙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决定了无论活动策划者前期做了多少完善的工作,但是最终产生出的效果是显示在参与者身上,所以,如何在广泛的选题中找到切合观众的点是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广泛的选题也同时给予了博物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结合馆藏文物、临时展览和社会资源来进行沙龙选题。

适用范围广是博物馆沙龙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无论是级别较高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还是县市级别的中小馆,沙龙活动都可以作为其社教活动有效方式。如2016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品牌活动之一绿螺讲堂举办“新问题沙龙”,而整个系列沙龙活动围绕生态环保、博物学、古生物等主题,举办了39期讲座,邀请主讲嘉宾共46人,现场受众近4000人,视频网络点击量近30万次。大型博物馆可以借助自身优势资源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辐射影响力,而其他自身规模稍逊一筹的博物馆则可以结合本馆特点对特定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017年,河南新乡市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举办“志愿者沙龙”系列活动,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性活动,凡是对志愿活动、历史知识感兴趣的观众都可参与其中,旨在为志愿者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博物院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博物馆沙龙还有一个特点是形式多样。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常常会有各种活动需要举办,有馆内的展览、社教、学术活动,也有其所属区域(如区、市、省级)文化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耗费大量是将精力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紧迫、精力和财力有限等问题使活动实施遇到很大困难,这种情况下沙龙就显现出了它独特优势,因为沙龙筹备周期短、形式灵活、内容宽泛,在各种条件下都可以找到相应办法去开展活动。

二、博物馆沙龙的运作方式

(一)沙龙主题的策划

一般沙龙主题有两个来源,一是沙龙参加者集体商定,二是由主办方确定主题。博物馆沙龙的主题来源一般都是以后者为主。因为博物馆面向的受众不同于小众团体,是任何对沙龙主题感兴趣的人群,所以很难从参与者讨论中确定主题,这就决定了以主办方为主导来拟定主题。

第一,根据博物馆所举办的临时展览来确定沙龙主题是博物馆最常用的方式。这是由博物馆临展时效性、话题性、教育性等特征决定的。以辛亥革命博物馆近期举办的沙龙活动为例,2018年5月至7月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汉五所高校举办的《激扬青春创意江城——武汉2018年高校“毕业季”设计联展》正是为了响应武汉市政府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这一目标。这个展览主题明确,又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因此围绕展览所举办的沙龙活动主题也很清晰,一场沙龙以“本色武汉多彩设计”为主题,邀请了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博物馆形式设计方面专家、在汉企业代表和高校学子共聚一堂,探讨如何为“设计之都”武汉创造良好环境共设计人才孵化和成长。另一场沙龙主题为“融合”,邀请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相关机关共同探讨如何为留汉学子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给毕业生走入社会提供强力的支持,让他们“留汉不留撼”。这两场沙龙在高校学子和社会公众中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也使辛亥革命博物馆搭建的“毕业季”这一平台得以服务于高校和社会,让作为文化传播场所的博物馆用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8月,辛亥革命博物馆还将举办为纪念武汉抗战80周年的“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这又是一个兼距时效性、话题性和教育性的展览,以此为衍生的社教活动也会丰富多彩,若举办沙龙,选题也是非常容易。

第二、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也是沙龙选题的主要来源。基本陈列展览是每个博物馆最核心的展示区域,不管是文字说明还是上展文物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出来的,围绕它们做专题性的沙龙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文物,一个历史事件都足以引起很多观众的兴趣,当然,这样偏向于专业性的沙龙就对目标群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办的活动规模可能很难向临时展览衍生出的那么大,但是可以“小而精”,从某方面来说,越小众越有品味,但是这就对于定位出目标人群提出了高要求,这种类型沙龙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此。

第三、结合社会热点来策划沙龙主题。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场所,其沙龙主题可以不仅限于博物馆及相关的领域,广泛的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蹭热度”也是沙龙选题的思路之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考量社会流行因素,紧跟社会趋势和潮流。比如今年的“十九大”及相关话题,6月“毕业季”,微博热搜词“C位出道”、“遇见最美城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热门话题,都可以成为沙龙的选题方向,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是在内容或是在标题上进行选择。

(二)沙龙活动流程及参与人员

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奠定了沙龙活动成功的基础,而参与的人员情况以及现场的流畅度则决定着沙龙品质的高低。总体上来说,邀约嘉宾的个人影响力和沙龙活动的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沙龙不同于普通的学术讲座,对参与嘉宾的个人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举办沙龙活动时,博物馆应当最大限度的动用社会资源,邀请到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嘉宾。在沙龙进行的过程中,嘉宾是话题发起的核心,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专业人士,有一些是对话题感兴趣的普通观众,他们受知识储备、文化层次的影响,很难发起或直接进入话题,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将讨论带入更深层次,在后面的讨论阶段,专业嘉宾也可以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避免错误的产生。此外,主持人也是沙龙环节的重要因素,互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沙龙的成效,这就需要一个既有专业知识储备又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主持人,他可以协助嘉宾一起调动现场氛围,做好话题转承,把握讨论时间,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人融入其中。

(三)沙龙活动的传播途径

博物馆耗费大量精力举办社教活动,目的就是实现教育传播的职能,沙龙活动亦是如此,为了让每一个沙龙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每次活动前都需要将消息尽可能广的发布出去,最大范围的吸引观众进行报名参与。如今的媒体资源多种多样,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以及本馆的宣传媒介等都为博物馆提供的很好的宣传途径。传统的纸媒曾经是拥有最多受众的媒介,如今虽受的冲击比较大,但一些主流报社的传统报纸依然不失为好的宣传平台,如城市的日报、晚报,周刊等,会有专栏来发布文化信息,也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忠实读者。网络媒体是如今最有竞争力的信息传播平台,它们还拥有着相对纸媒而言更年轻的受众群体,这是博物馆沙龙活动最希望邀请到的对象,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信息意味着可以直接向活动参与者传递消息,信息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社交媒介的最大特点是扩散率高,发一条朋友圈,更新一次QQ动态就可以让社交圈里的人都得到信息,不断的转发可以使信息到达更多人群,而被吸引转发的人们往往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这正好与沙龙的特点相一致,这些人可以慢慢形成共同的兴趣圈,这也是沙龙活动在未来发展中愿意见到的。还有一个直接的传播渠道就是博物馆本身了,可以通过张贴海报,分发门票,宣传折页等纸制品的方式来对入馆参观的观众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活动宣传,通过知晓活动的人进行转发,扩大宣传范围。

三、博物馆举办沙龙活动的几点启示

首先,要敢于创新,打破固有模式。沙龙活动其基本模式以沙龙话题、嘉宾、主持人、观众为主要元素,传统的讲、听、讨论、互动模式,容易引起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沙龙选题、策划过程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比如,将纪录片、电影引入沙龙,结合光影,边观看边结合主题进行讨论;或者在举办与食物相关的沙龙时有条件的化可以现场品尝等,另外在沙龙进行的途中尽量安排一个茶歇时间,十到十五分钟就好,可以准备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放一些咖啡和简单的小点心,这样会让沙龙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勇于打破传统模式还体现在加强对外联络和合作方面,博物馆沙龙活动并不要求一定要在本馆内、利用自身资源来举办,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沙龙活动“走出去”,直接在沙龙主题所指向的目标人群中开展活动;也可以与本地民间一些好的平台进行联合,举办特色沙龙,就拿武汉来说,得意生活网、腾讯大楚网以及趁早读书会等本地有影响力的组织都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其次,打造博物馆专业的社教活动团队。社教活动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活动的成败,沙龙亦是如此,策划一场完整的沙龙活动,从前期主题的拟定、观众邀请、现场布置到进行中的主持、话题导入、把控全场再到后期媒体宣传、总结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把关。团队人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必要条件,特别是历史、文学、艺术方面,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沙龙活动中,除了嘉宾以外另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是主持人,在活动筹备期主持人就需要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来对主题进行深入了解,撰写好主持词,在活动现场灵活应变、沉着应对各种问题,“hold住”全场。活动团队成员在精不在多,可以灵活组队,各司其事,协作配合,例如,跟陈列展览相关的沙龙就可以以由陈列、社教部派员,跟文物历史相关的沙龙就由保管、社教部派员,这样既让大家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有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专业所长。最后,博物馆领导应尽可能的提供机会供大家外出培训,进行学习和观摩,团队成员也要在每次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能力。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博物馆的沙龙活动,包括其他社教活动,从目前状况来看,对活动的评估体系都是不完善的,往往都是通过参加活动的人数以及在活动中各成员的表现情况来评价效果,简单的做一个总结,这样的评判有些主观。真正意义上来说,沙龙参与者通过活动而获得的积极改变才是真正效果的体现,但是这些改变不一定会立即显现,其影响可能是长远的,因此,进行追踪反馈在评估中就显得很重要了。由于不同的主题沙龙会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参与者的多元性又使博物馆在评估时很难获得充分的回馈,这就给博物馆针对沙龙活动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对此,博物馆可以从一些规模较小、参与人群相对集中的沙龙着手,以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慢慢积累到一定人数后进行分组,可以组建微信或QQ群,按照兴趣进行分组,这也有利后续沙龙活动的推进。如果博物馆沙龙活动想在今后更好的提升和发展,就必须认真做好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傅卫平.小议读书沙龙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实践——以宁波大学图书馆“阅读沙龙”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

[2]吴一舟.沙龙活动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实践———以杭州图书馆“文澜沙龙”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02).

[3]孙熙姝.读书沙龙的策划、运作与思考———基于宁波市图书馆读书沙龙的实践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5).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