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传承 ——超级连接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探析

发布时间:2019 年 11 月 26 日 | 文章作者: | 浏览次数:1268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对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级连接背景下的中国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输出主体,将成为中国连接全世界的重要文化枢纽,发挥的是一个巨大文化产业供应连的功能。当下,聚焦“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分析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及超级连接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探索超级连接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超级连接创新科技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魂魄。”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博物馆是文化传播重要载体,它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级连接背景下的中国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输出主体,将成为中国连接全世界的文化枢纽,发挥的是一个巨大文化产业供应链的功能。超级连接背景下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传播,对博物馆创新“新方法”,吸引“新公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超级连接与博物馆

“超级连接”一词是加拿大社会科学家昆•哈斯和威尔曼2001年提出的,“超级”新华字典中指特别,超出一般等级的;“连接”多用于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从词面上来解释就是最高级的组合连接。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museums:Newapproaches,newpublics)”。笔者认为博物馆的超级连接更多的是指博物馆的多元和融合,博物馆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守着库房里的宝贝,而是要多领域多视角的协同合作办展览、办活动,创造一些“新方法”更好地服务公众,吸引更多目光关注博物馆,使文物从馆舍走进千家万户,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

二、博物馆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博物馆也逐渐在朝着多样化发展。和传统的博物馆相比,现代博物馆已经不再局限于文物的收藏、展示和讲解,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和社会群众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就陈列展览来说,很少有博物馆能形成自己的特点,大多展览的主题还只是停留在迎合政治动向或还是采用常规的办展模式,公益主题性突出不明;文字设计上不擅用研究成果,展览大纲中很少有新发现或新想法,研究与展览脱节或是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重面子工程,轻基础性研究工作。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运营都是依赖于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的市场投资,就导致博物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缺乏社会资金支持,而且资金渠道也较为单一;还有我国各博物馆文化宣传平台也相对较少,文创纪念品也大多缺乏自身特点,走进博物馆纪念品超市商品千篇一律,这家博物馆买得到的商品在其他博物馆或旅游点大多也能买到,毫无特色,这就导致文创产品与销售推动过慢。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博物馆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陈展、科研、宣传等方面,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

三、超级连接背景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

在创新与科技的时代,“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六度空间理论已经不再令人惊叹。弗里德曼在《地球是平的》一书中谈到,“通信革命带来了全世界的互联互通,人们所有的信息可以以秒为单位瞬间传递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贺电中讲到“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文化枢纽和桥梁的博物馆,在超级互联的今日世界,博物馆也加入了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的全球联络网的潮流中来。

拉近博物馆与其他行业的距离。

在创新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跨界合作的展览和活动越来越丰富,不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陈展内容上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这不仅扩宽了博物馆文创和办展思路,还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更贴近游客生活。例如美图手机与大英博物馆跨界合作推出限量版手机;欧莱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跨界合作推出限量口红礼盒;阿里巴巴与苏州博物馆跨界合作举办时装秀等。

文化信息与展览宣传力度得到有效加强

在科技与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工具宣传文化信息和展览,例如微博、微信、虚拟展厅等APP软件。这些工具使得发布信息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新的改变,目前主要是采用微信和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展示博物馆展览和社教活动。这两种传播途径分化独立,博物馆充分利用可以有效的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同时有助于博物馆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3、为文博工作的开展带来积极影响。

传统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大多停留在办好展览等游客来参观的状态,缺少主动性。但近几年,为了响应国家四部委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文件,全国各博物馆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当前热门的社交软件作为博物馆展览和社教活动宣传平台,与游客实时互动,宣传面更广,游客关注博物馆动向更便捷;与此同时,文博工作者的工作成果更受关注,成就感更高,这对文博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超级连接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策略

1、丰富人际传播路径,创建博物馆文化新阵地

传播的本质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开始的,数字化发展为人类沟通提供更高效的传递方式这就是人与人的超级连接。博物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各种网络平台多渠道多方法的为人类沟通提供更多元的互动渠道,让背景不同的群体开启有意义的交流,例如最近正流行的斗鱼直播平台;而博物馆的全球化交流(国内外的交流展览或博协活动)不仅可以尝试对中国文化进行全球化的资源整合运营,还可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社会群众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创新技术手段,搭建博物馆文化传播新桥梁

创新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传统技术的升级和前沿技术的创新方面,以及研发手段的创新。技术的超级连接正如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时间的关系,当前这种技术变革正在改变人与创造力的关系。博物馆应时刻关注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研究,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实博物馆文物保护和陈列展览,搭建出新的文化传播桥梁。

大数据。大数据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为博物馆研究带来的便利及其具有的资源性、建设性是达成共识的,但现状是,国内至今与文博研究相关的大型数据库比较缺乏或不太成熟。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每年也在对珍贵文物进行资料上报,并都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但利用率不高,很少用于博物馆的日常展览和历史研究中来。因此,“大数据”之于中国的文博研究,目前仍处于虽近犹远的状态。

AR—VR混合技术。博物馆文物展览重在文化传播,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大多采用物品陈列的方式,AR—VR混合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观众与展品间交流互动平台,让展品与参观者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关系,突出表现特定的场景中观众与展品的“对话和交流”,使游客感受到活动的视觉语境,提升展品的感染力。

VR虚拟展示。VR是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它可以将文物特质和文物背后的故事真实的还原出来,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视觉、触觉、听觉得到全面的冲击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D打印。博物馆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文物复制方面,制作出来的实物与文物原件相识度可达到90%以上,并且由于3D打印的数据采集和复制工作是在不接触、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进行的,相比于传统翻模具的复制方式,要安全、快捷、精确得多。

3、发展新型合作伙伴,编织博物馆文化传播新网络

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拨款,业务、行政工作也都相对独立,要想转型突破传统模式,就必须打开大门,与其他行业合作,寻找新型合作伙伴。其合作伙伴不仅仅包括学校、社区,还可以包括一些与博物馆办展相关的技术公司、文创相关的文化公司、有利于宣传的传媒类公司及一些科研单位等,并联合打造博物馆相关的文化品牌项目,让未来博物馆文化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常态,这种伙伴关系应涉及长远的合作,包括技术培训、经费资助、陈列展出、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等方面,博物馆应当发挥文化行业的领头作用,联合新伙伴编织出互惠互利的新文化传播网络。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国博物馆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是博物馆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方法,吸引新公众是新时代博物馆的新任务,博物馆与人、技术、合作伙伴搭建的超级连接下的文化传播桥梁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胡霁荣,《坚持文化强市,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东方网http://news.eastday.com/c/whzx/u1ai10901900.html

王金坪,《VR+机器人+3D打印,博物馆迎来黑科技元年》,视点周刊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作者:辛亥革命博物馆  郑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