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8年11月2日 | 浏览次数:639
近几年,国家对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中,专门要求博物馆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拓展利用”部分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提十六项“主要任务”中涉及到“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有两项,其八“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提出“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 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其十“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出要“发展智慧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网络矩阵。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可见,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已是文博单位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之所在,需要群策群力,积极探索。 基于“用户需求”注重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样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充满期待,同时也孕育着广阔的需求市场,一些有实力的博物馆积极致力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将其作为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不过,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很多博物馆虽然身处“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时代,但还是在传统的老路上踯躅前行,并没有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发展要素,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不知如何应对。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其目标的确定非常重要,目标的确定又要以观众、用户的喜好为前提和重要基础。 选取哪些藏品,开发哪些类型,针对什么人群和用户,主体客户的主要需求和潜在选择,如何更好地设计、制作和推广,所有这些产品开发制作的链条和环节,都得充分地考虑到主体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喜好,所以产品开发中的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相关用户需求和市场信息的采集和调研,就可以充分地依赖于互网联进行。现在的博物馆观众,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携带者,很多人还将相关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无形中就积攒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逐渐就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时代的极为丰富的信息库。 可以通过其拍摄和微博微信的分享,在博物馆行走的路线和空间停留时间的统计,以及购物需求和偏好等市场信息分析,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不同类型观众的喜好,或者说不同产品的客户市场。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概念性设计和制作展品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宣传、展示以及客户意见调研,建立虚拟卖场,逐步推广。 在观众至上、用户至上的时代,充分地采集和分析这些大数据,自然有利于更为客观地把握观众的诉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能够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按需生产”,开发出更具客户欢迎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撰写的《大数据时代》被认为是大数据研究的开山之作,他本人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事实上,这些来自互联网的“数据资源”,早已被各行各业的高手们充分运用并取得了可观的收效。 美国总统竞选团队也运用大数据实时分析选民的好恶。华尔街通过大数据运用根据股民的情绪抛售股票。一部《纸牌屋》让文化产业界都感受到了大数据的力量,据说,拍什么,谁来演,怎么播,都是通过对数千万计观众的喜好大数据统计分析来决定的。 与之相对应,产品开发成功与否,也可以通过市场反馈信息来衡量和评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最终要面对“客户”和“市场”,“客户”与“市场”的欢迎程度决定了其生命力的长短。 因此,博物馆应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及时收集相关设计、制作、销售的数据,根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及时进行市场过程分析,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随时准备调整思路和方向。 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重视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展陈传播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已经成为所有文博人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活起来”,有很多的探索和路径,其中“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当今时代,博物馆已经不能只是“物的陈列”,而是要在充分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借助于各种新型科技,包括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着力建设科技型、智慧型的博物馆。 近一年来,多档精心制作的文博节目广受欢迎,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其中的杰作,据报道称有接近20位导演带领各自的团队,用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全国各地博物馆,从全国亿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代表性国宝级文物,第一次在电视领域运用最新的全息数字采集技术和全息存拓技术将100件文物全方位、人格化地呈现,制作成了百集纪录片,每集5分钟,以“微记录”、“微电视”的方式讲述一件件文物,让原本可能陌生的文物走近寻常百姓家,知晓其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带动了“博物馆热”,成为通过数字文创“让文物活起来”的范例。 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坚持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并重,借助“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不但有助于增强博物馆藏品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藏品新的生命力。 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例,近年来,致力于“建立掌上新时代,推动展览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和网络移动化”建设,2017年至今上传了两万多件展品信息在云平台,实现了即使“不到博物馆”也能轻松观展;而且通过“智慧导览系统”,让远距离的观众也能通过微信转发、聆听中英文讲解、观看讲解微视频、给展品点赞留言互动。 也可以基于“自然·生命·人”基本主题陈列(2011年荣获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开发相关音像制品、影视节目、音频节目、电子出版、网络传媒等原创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讲述地球生命进程,激发人们对地球、对生命的了解、热爱和保护意识,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凸显博物馆主旨。 积极关注和借鉴国外博物馆以及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 互联网时代,无形中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不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也为了解国外博物馆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诸多便捷的途径,与此同时还扩展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 只要不涉及到核心的开发技术,一些设计形式和功能用途的开发,其实都是可以互相仿效和学习的,这既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我国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之路的重要路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其实也可如此。 一方面要“不忘本来”,做到“以我为主”,立足于博物馆自身的资源和基本馆情,发掘优势和特色。 另一方面要“吸收外来”,了解国际博物馆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趋势,发展措施和具体行动,同时更好地反观自身情况,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学习互鉴。 当然,发展最终要“面向未来”,要探寻各自更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此,方有助于做好产品定位,并借鉴“他山之石”,开发出既富特色又能广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 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和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都与博物馆本身的代表性藏品密切关联,很受观众喜爱。 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也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 此外,还可以向全球商业运营极为成功的迪斯尼乐园、乐高乐园等学习,他们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广受孩子们的热爱,由此也获得了每年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 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和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博物馆已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机遇。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相关行业都在跃跃欲试,寻求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在品牌培育、品牌授权等方面,很多博物馆还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而且,在信息资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互模仿,多有雷同,原创精品较少;在鼓励、支持创作创新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长效的保护机制,不利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研发、生产、经营。 身处行业生态发生巨变的时代,如何保护好博物馆自己的知识产权,是博物馆应该认真对待的战略问题。 一方面要谨慎对待自己和产品开发合作方的设计,防止对他方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疑似侵权, 另一方面也要严防自己的文物精品被他方未经授权许可就大量商业使用的侵权行为。这方面的案例已有不少,而博物馆方面维权艰难乏力,收效甚微,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博物馆相关各方有必要尽早达成共识,改变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互不沟通、互不合作的局面,建立合作机制,将“互联网+”作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侵权假冒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对博物馆正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影响,提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效率、力度及精准度,增强博物馆知识产权领域的治理能力。 结 语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当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要遵循一般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地做好客户和市场调研分析,要对未来的发展有准确的预判,要善于借助先进科技的应用,要有好的立意和审美,在实现博物馆藏品展示与再现、体验与教育、研究与创新、分享与传播等基本功能方面,将大有作为。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