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强:智慧博物馆必将大有作为!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4日 |
浏览次数:730
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文博高峰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指出,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8月27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文博高峰论坛举行。图为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致辞。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辑所加。
非常高兴与大家齐聚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共同出席2019中国智能产业博览会,出席智慧文博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致力于文物保护利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第一站即前往敦煌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变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他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嘉峪关关城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发掘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共同谋划智慧文博的发展大计。
博物馆更加智慧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努力推动博物馆更加智慧、更加智能。
一是保护文物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对藏品保存状况、环境变化等更加“耳目通达”“反应敏捷”。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对症下药。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转变。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初步建成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对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
二是管理手段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旨在搭建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将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博物馆内外部信息更加“融会贯通”。智慧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从传统的“以物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转而向人性化的发展、“运筹帷幄”提供了可能。
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结合自身需求,建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业务项目管理平台等,大幅提升工作效能。
三是服务观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推动“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
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推出一批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可以说,智慧博物馆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必然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强化三个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对文物博物馆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国家文物局将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主线,紧抓改革发展机遇,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强化三个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强化理念创新。全力推进“文物+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博物馆开展馆藏资源授权,有序开放文物资源,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活力,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沉睡在“禁宫”里的万千文物,积极促进文物工作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充分推动新技术、新工具、新装备的引入、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大力加强技术攻关,深入研发适应文物行业需求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挖掘文物动能潜能,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亮点。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制度改革,持续为政策“松绑”,完善文化创意、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创业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新格局。
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三点建议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各位嘉宾、朋友们,擘画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是时代所需、发展所系、人民所盼。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博物馆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辉煌同在。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正确的导向。智慧博物馆建设要为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服务,更要为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充分认识文物工作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关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文化导向。
智慧博物馆建设要围绕民生所愿、百姓所需,找准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作用,传播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
第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积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旅游、城市发展、国际交流融合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下,要防止出现重文物形式呈现、轻价值内涵认知的倾向,拒绝审美快感代替价值欣赏和精神追求。
要优化科技保护需求,结合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做好产需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批前景广阔的文物保护装备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探索符合智慧博物馆建设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又坚持开放对话,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夯实科技基础,攻克科技难关,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第三,坚持创新创造。智慧博物馆建设要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优势,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提高可读性、趣味性、便利性。要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跟进,深入研判,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拓发展新空间,掌握发展主动权。
目前,5G商业牌照已全面下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方兴未艾,希望行业密切关注,积极探索,让新技术新应用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最新最优成果“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各位嘉宾、朋友们,“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我们愿继续与大家并肩同行、携手努力,共同开创文物事业的美好未来!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