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英文讲解中跨文化意识的把握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文物信息网 | 浏览次数:441
全球化时代,各国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通过展示文化魅力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博物馆作为诠释和体现国家历史文化、个性与特征的载体,如何有效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值得博物馆人深思。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英文讲解在博物馆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为国际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过程中,博物馆讲解员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除了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应当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是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是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笔者结合自己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认为,在英文讲解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敏锐度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 了解中华文化是国际游客来中国旅游的重要目的或主要目的。博物馆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一个国家或城市文化的机会,便于他们很快地理解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值得他们游览与领略的文化。因此,英文讲解的指导原则应当是始终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取向,在准确理解讲解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保存其中的文化信息,充分利用文物展品及相关背景知识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和中英文表达中的差异,在为国际游客解说诗词、楹联、碑文、名胜古迹、典故传奇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时,不一定拘泥于中文的形式,必要时可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增减或再创造,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实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体现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由此激发国际游客的参观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及旅游体验。 以杭州西湖博物馆的讲解为例,在对世界文化遗产西湖进行介绍时,经常会引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赞颂西湖美景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对其中的“西子”不加任何铺垫而直接采用音译“Xi Zi”,国际游客必然无法了解到中国还有个“西子”,进而还会影响他们对“西子湖”这一雅称的理解。因此,英文讲解需要运用必要的铺垫和比喻,首先向游客说明西子(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自然美著称,接着通过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比喻把西子比作“a Chinese Cleopatra”,从而表明美女西施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美女Cleopatra(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是相当的。此时若再推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两句诗的英译文 “West Lake may be compared to Beauty Xi Zi at her best, It becomes her to be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即使游客身处博物馆内而未亲临西湖,也很有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 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听众 英文讲解不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直译转换,而是依托语言,实现文化传递、阐释和再现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如果英文讲解词仅仅局限于机械照搬中文讲解稿逐字逐句翻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因素,那么很容易陷入字对字、句对句的消极文字转换的误区,致使英文讲解词缺乏对外沟通性。博物馆英文讲解要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听众,充分考虑到国际游客的文化背景、认知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并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英文讲解词宜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长句;语言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太多的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便于不同层面听众的理解和接受。 帮助国际游客理解中华文化,绝不是放弃中国元素。相反,英文讲解要更加精心地选择和保持中华文化的背景和语言特色。中华文化中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特别多,但这些词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词,即出现词汇空白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善于使用英语中不同文化概念的词,同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加中文里没有的背景信息、背景故事。 杭州的博物馆在向国际游客介绍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自然少不了介绍杭州的饮食文化。以杭州传统名菜“脆炸响铃”为例,这一江浙风味的菜品在英语中自然无对应词。较常见的英文译名为Deep-fried Beancurd Rolls with Minced Pork,回译为中文即为“包裹着猪肉末的油炸豆腐皮卷”,显然是根据这道菜的配料和烹饪方法而来。由于“响铃”的外形似马铃,食时有脆响声,英文讲解中若灵活地转换文化概念,把这道菜直接称之为Jingle Bells,那么听众便会自然而然联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铃儿响叮当》),在这种情况下接着讲述“脆炸响铃”这道菜的来历,国际游客甚至会萌生去品尝的念头,进而在离开杭州以后还会记得这道名为Jingle Bells的杭州特色菜。 此外,诸如中国古代的器物、纹饰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果英语中存在不完全对等的词汇,那么英文讲解不应仅仅止于照搬说明牌上一个简单的音译,而是尽可能采用意译,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其外形、用途之外,还应当强调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国际游客在倾听“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由此彰显文物展品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实现解读与传播中华文化内涵的目的。 以旅游者的参照系为出发点 解说是一种特定的交流过程。为了加强跨文化的理解,可以采取从旅游者的参照系出发来强调某地特别性的策略,即针对国际游客实施凸显目的地文化是如何不同于旅游者自身核心文化的方法,保证旅游者能够把旅游体验与自身的参照系联系起来。为此,讲解员需要对讲解的话题进行研究以充分拓展自身的知识库来支持讲解,将展示或描述的内容与参观者的个性或经历相联系,展现从过去到现在的直接联系,把中华文化和英美文化联系起来,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起来,帮助听众建立与遗产资源内在意义之间的情感和知识连接,激发参观者内心产生类似共鸣。 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遗址厅所展示的具有八千年历史的独木舟为例,由于独木舟不是中国独有,原始的独木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过,英文讲解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除了介绍该独木舟的基本情况及文物价值,还可以拓展至世界各地曾经发现、有代表性的独木舟,独木舟的发展与演变,独木舟在世界舰船发展史、奥运会项目中的地位,独木舟对于海洋文化的意义,等等。如此,就在国际游客和讲解信息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把中国和世界、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不同的文化在交叉和碰撞的同时也在进行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国的博物馆人不但要了解全球文化,还应该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样更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性。为此,应当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深厚学养,而且还应具备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运用和充分调动跨文化意识,通过国际交流和对外传播等平台与载体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准确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准确地传达给国际游客,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