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博物馆如何搞活陈列展览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文物信息网 | 浏览次数:365
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历史、教化于人的社会责任。当今,在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博物馆更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搞活展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发挥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博物馆的展陈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突破博物馆一定要展陈馆藏文物的理念。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优势,博物馆基本陈列也是基于馆藏文物优势策划布置的。而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存在着馆藏文物不够丰富、不成系列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搞活博物馆陈列,可以探索突破展示馆藏文物的局限,采用馆藏文物外的其他藏品来展示某地、某项社会生活甚至全国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可通过礼仪书籍、礼仪示意图等来展示我国传统的饮食礼仪、宗庙祭祀礼仪、婚庆礼仪、奉茶礼仪等,让公众从中体验我国礼仪之邦的魅力,实现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意义。 二是突破凭借单个博物馆力量搞展览的理念。中小型博物馆应该树立“博物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展陈上探讨合作共赢的模式。比如把多个博物馆零散分布的藏品整合起来说不定就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成功展览。另外,不同博物馆相同相近的展品也可以联合起来搞展览,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博物馆藏品会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些不同地域的同类器物整合对比进行展示,可以让观众从中领略古代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体会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这样整合起来的展览对每个参与进来的博物馆来说都是原创展览。这些展览可以在参与进来的博物馆之间轮流展出,最大程度上发挥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博物馆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博物馆展览展示努力的方向。 三是突破博物馆人办展览的思路。展览是博物馆策展人基于对馆藏品认识的积累和研究的成果。除此之外,在展陈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试着将筹备展览的思路加以拓展,由博物馆人办博物馆展览逐渐向博物馆人和社会人、各部门联合办展览的方向转变。在博物馆筹备展览的时候,可以预留一部分的策展计划面向社会公众、各职能部门进行招募,从中梳理出适合博物馆性质和场馆要求的展览纳入到博物馆展览计划之中。在筹展过程中,博物馆可以从业务方面加以指导,帮助其完成展览的布置。在博物馆总揽全局的一定自由空间内丰富陈列展览,使展陈内容满足不同层面社会公众的需求,使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更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四是推进展陈的馆际交流,使展陈的社会效益尽可能延伸。博物馆的展览越丰富,辐射的观众面越广泛,博物馆发挥的社会效益越明显。对一座中小型博物馆来说,推出一个展览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在展览的展期结束后,不妨考虑让它换个地方继续发挥作用。一个展览在本地展出可以展示地方文化,交流展出可以传播地方文化。目前,博物馆的展陈要求有一定的更新频率,尤其临时展览往往展期很短,半年几个月甚至有的展览展期以天计。由于展期短,受众面也相对较窄,影响展览社会效益的发挥。同时,较短的展期与前期筹展时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也不成比例,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用这些展览进行馆际交流展出,进一步延伸展览的社会效益,无疑是博物馆搞活展览很好的选择。 五是做好展览的数字化,拓展展示的时空。在网络时代,数字化是展览全面发挥作用的方向。博物馆阵地性的展览是需要观众来到博物馆才能看到的。那些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方便到博物馆参观的潜在观众就有可能和优秀的展览失之交臂。如果把博物馆展览进行数字化,上传到相关网络空间进行展示,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博物馆的展陈,一定程度上会满足某个方面潜在观众的需求,也能进一步弥补中小型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展示时间的不足,从而让展览更加深入人心,发挥更大价值。 总之,在信息高度发达、公众文化自信逐渐崛起的今天,博物馆从业者应该顺应时代、突破理念、整合资源、不拘一格让博物馆展陈活起来,让藏品、让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展陈走向社会公众,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